韓春麗
語文教學歷來是注重課外閱讀的,但是文言文的課外閱讀訓練卻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在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中,語文教師只重視課堂上的文言文訓練,教學效果其實并不大。很多學生即使把教材中的文言文知識理清弄懂,但卻很難形成一定的閱讀能力,更不用說將所學知識延伸注入到課外語篇中。所以,加強課外文言文閱讀教學至關重要,通過課外文言文的閱讀訓練,學生可以將課堂上學過的文言文詞語和句式運用到閱讀實踐中,并在運用中鞏固、加深和提高,促使他們終身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提升。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就如何實施初中語文課外文言文教學進行簡單論述,具體如下:
古典文學作品的語言較為獨特,與現(xiàn)代語文相差甚遠。而這獨特的語言形式對于初中生來說較為晦澀難懂,再加上語文教師在進行文言文的實踐教學時往往采用講、記、背、譯、默的方式,與學生互動較少,課堂教學缺乏一定的激情,長此導致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淡薄。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多元化得導入是激發(fā)學生文言文閱讀興趣的重要手段。比如,成語導入法。我們日常所見的成語一般都是出自文言文。在展開課外文言文閱讀教學時,語文教師可以借助成語進行導入。例如:諱疾忌醫(yī)就是一個出自文言文的成語,語文教師可以給學生出示這個成語,并引導學生去查閱該成語的出處,從而引出《扁鵲見蔡桓公》的文章,用簡單的成語為學生打開課外閱讀的新篇章,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其次,借助趣味生動的故事、新穎奇特的傳說導入文言文語篇閱讀教學也是引起學生興趣,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的方式之一。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滲透的故事可以是文言文本身闡述的故事內容,也可以是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其他趣味故事。比如,學習完《小石潭記》這篇文章后,語文教師可以利用“永州八記”的故事進行導入,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去查閱資料,閱讀《始得西山宴游記》《鈷鉧潭記》等其他文言文語篇,拓寬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傊?,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注入點滴心思,便可以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開啟學生思維的大門,為后面的課堂教學開創(chuàng)一個良好的開端。
教師的一切行為都要圍繞著學生的學習進行,要以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為目的展開多元化教學方式。首先,任何故事的發(fā)展都具有一定的社會背景,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展開課外文言文閱讀時必須要先了解寫作背景,對于這些背景知識的了解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掌握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比如,《曹劌論戰(zhàn)》講述的是歷史上著名的“長勺之戰(zhàn)”,想要讓學生學好這篇文章,就要引導學生去了解當時的背景和戰(zhàn)爭發(fā)生的前因后果。了解背景之后,學生便能指導當時魯國所面臨的形式,也才能知道“長勺之戰(zhàn)”這個以弱勝強的站例對魯國的重大意義,才會了解戰(zhàn)爭勝敗的關鍵。其次,對于文言文的閱讀,無論是課內閱讀教學還是課外閱讀教學,都必須要通讀全文,并在熟悉全文的基礎上,感受全文內容。在通讀全文時,教師要啟發(fā)學生去從解決生字詞、斷清句子意層、分清主語和謂語,通讀之后在通過自己的認知去分析全文,把握文章主旨,對于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性格以及作者所描繪的場景進行把握,最終批畫圈點升華感知。第三,要引導學生注重文言文的系統(tǒng)歸納和推斷能力。語文教師在展開文言文教學時,務必要對文言文中具有多異性的實詞進行歸納和總結,比如“食”可以翻譯成“吃”、“食物”、“飼養(yǎng)”等;“名”可以指“名字”、“命名”,同時也可以翻譯為“說出”等意思,這樣學生在進行課外閱讀時便能在大腦中展開搜索,提高文言文的閱讀理解與解題能力。此外,文言文本身就晦澀難懂,語文教師也需要引導學生學會將生字詞放到句子里、段落里,結合文章人物的性格、前后語義、語言特點等去判斷實詞的真正意義,進而逐步提高他們的能力,閱讀文章的速度就會變快,也能提升解題效率。
總而言之,初中文言文課外閱讀教學是我們值得探究的重要課題,筆者期待初中文言文課外閱讀教學能夠進行實質性地重構,從而真正優(yōu)化文言文教學。筆者堅信,只要語文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多關注學生,善于總結,就一定探索出實現(xiàn)初中文言文課外閱讀教學的正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