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云霞 李筱
【摘 要】資助的體系發(fā)展伴隨高等教育的發(fā)展的始終,本文追溯和梳理資助發(fā)展的歷史,深入分析存在的理論基礎和時代背景,探索資助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研究資助未來發(fā)展方向的先決條件。
【關鍵詞】高校學生資助;資助工作體系;發(fā)展歷程;資助現(xiàn)狀
【中圖分類號】G640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2-0262-02
一、我國高校資助工作發(fā)展歷程
1.單一的人民助學階段(20世紀50年代初至1983年)。
1950年6月,召開“全國第一次高等教育會議”,開始探討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高等教育的方針和建設方向,此次會議標志著資助工作開始登上歷史的舞臺。但那時候高等教育服務對象僅限于工農(nóng)群眾及子女。人民助學金制度最先在華北地區(qū)實行,到1952年,國民經(jīng)濟的開始恢復,政務院下發(fā)《關于調整全國高等學校及中等學校人民助學金的通知》和《關于調整全國各級各類學校教職工工資及人民助學金的通知》,規(guī)定了助學金的使用范圍、標準和原則,至此,人民助學金制度在全國范圍內得到確立。[1]之后,人民助學金資助比例在非師范類高校內進行調整,由70%調整到75%,并取消了調干生的助學待遇。1977年,頒布了《關于普通高等學校、中等專業(yè)學校和技工學校實行人民助學金制度的辦法》,明確規(guī)定師范、體育、民族學院學生完全享受人民助學金制度,其他高校只能享受75%,1979年,政策擴寬至滿5年工齡的國家職工考入高校的學生也一律實行人民助學金制度但不再發(fā)放工資。
2.雙軌并存階段。
(1)人民助學與獎學金制度并存。(1983年-1986年)
這段時期,我國資助工作體系在之前基礎上有所改革和推進,1983年7月,教育部、財政部頒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學生人民助學金暫行辦法》、《普通高校本、??茖W生人民獎學金試行辦法》[2],將原來非師范、體育、民族學院類學生的助學比列由75%降至60%,規(guī)定煤炭、礦業(yè)、地質、石油院校學生享受80%人民助學金制度,同時設立獎學金制度,激勵和引導學生勤奮學習,努力進取,此后,資助的方向越來越傾向獎學金制度。
(2)獎學金與學生貸款制度并存。(1986年-1988年)
1986年,在《關于改革現(xiàn)行普通高校人民助學金制度的報告》文件中正式取消了實現(xiàn)30多年人民助學金制度。1987年,先后頒布《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學生實行獎學金制度的辦法》和《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學生實行貸款制度的辦法》,將獎學金類別細化至優(yōu)秀獎學金、專業(yè)獎學金和定向獎學金,又首次提出了校內無息貸款的制度,規(guī)定每生每年貸款不超過300元,用于扶持困難學生的生活費,從高校設立的“獎貸基金賬戶”中列之。獎貸并存的資助模式突破了人民助學制度中平均主義思想的牢籠,是資助工作體系向內涵發(fā)展的一個重大轉變。
3.多元化資助政策體系(1989年-2007年)。
(1)“獎、貸、助、勤、免”五位一體資助工作體系。(1989年-1999年)
1993年,發(fā)布《關于對高等學校生活特殊困難學生進行資助的通知》,規(guī)定各高校從“獎貸基金”或“專業(yè)獎學金”中提取困難補助經(jīng)費用于補助生活特別困難的學生。1994年,原國家教委、財政部發(fā)布《關于在普通高校設立勤工助學基金的通知》,明確要求各高校設立勤工助學基金,同時中央還對“招生并軌”高校劃撥資金設立勤工助學經(jīng)費,倡導為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設立勤工助學崗位補貼生活費開支,用工助學是資助工作體系的歷史上創(chuàng)新之舉。1995年,下發(fā)《關于對普通高校經(jīng)濟困難學生減免學雜費有關事項的通知》,針對孤殘、烈士子女或其他困難學生實施減免學費的政策,源頭上解決了困難學生上學難的問題,彰顯了資助政策應對高校收費制度調整的靈活性特點。
1999年,教育部制定下發(fā)《關于下達1999年國家助學貸款額度及有關事項的通知》,確定在北京的等8個城市進行國家助學貸款改革試點,借第三方金融機構搭建國家助學貸款平臺,這是資助工作體系改革下的一次重大嘗試。
(2)“獎、助、貸、勤、減、免、通”混合資助體系(2000年-2007年)
2000年,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建立“綠色通道”制度,先將貧困學生領進高校的大門再解決資金問題。2002年,《國家獎學金管理辦法》強調中央財政每年撥付2億元的國家獎學金,在4.5萬人的資助對象中實行每人每年6000或4000的資助標準。2005年,中央財政出資10億元,將國家獎學金分化為國家助學金和國家獎學金兩種形式,資助規(guī)??涨皵U大,達到58萬余人。至此也就形成了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體,獎學金、勤工助學、學費減免、綠色通道相互配合的混合資助工作體系。
二、資助工作體系發(fā)展現(xiàn)狀
2007年,資助工作進入完善時期,《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yè)學校和中等職業(yè)學校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中對資助工作體系的重大意義、主要目標、主要內容,工作要求做了詳細的闡述。2009年,為推進國防和軍隊的現(xiàn)代化建設,發(fā)布《應征入伍服義務兵役高等學校畢業(yè)生學費補償和國家助學貸款代償暫行辦法》,對于高校入伍的同學實行學費補償和國家助學貸款代償?shù)恼撸粌H可以解決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的學費問題還為他們提供了職業(yè)發(fā)展選擇。2009年,財政部教育部印發(fā)《高等學校畢業(yè)生學費和國家助學貸款代償暫行辦法》的通知(財教〔2009〕15號),至此就形成了一直沿用至今的“獎、助、貸、勤、減、免、補、通”為主體的多元混合的資助政策體系。
三、啟示
縱觀我國高校資助工作體系的整個發(fā)展歷程,從單一的免學費助學到多元混合體制,從政府導向到銀行、民間融資配合,從入學保障到保障畢業(yè),從完成學業(yè)到就業(yè)引導,已形成一條龍式的資助工作保障體系。國家助學貸款、學費減免、綠色通道基本解決了學費、住宿費問題,獎學金、助學金、勤工助學提供上學期間的生活保障,應征入伍和退役士兵補償、基層就業(yè)補償為就業(yè)發(fā)展提供物質基礎,“上學難”亦成為歷史性的概念。
在教育部發(fā)布《2018年中國學生資助發(fā)展報告》中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共資助6.19億人次,資助總金額累計突破1萬億元,達到了10907億元,已基本實現(xiàn)了“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jīng)濟困難而失學”的重要目標,[3]基本實現(xiàn)了家庭經(jīng)濟經(jīng)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資助工作進入發(fā)展的新時期,逐漸由保障型體系向有質量,有溫度,有內涵的方向進行轉變。
參考文獻
[1]唐幸福.高校資助政策的發(fā)展歷程與經(jīng)驗探討[J].科技廣場,2013.
[2]趙田.淺談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的發(fā)展歷程[J].創(chuàng)新教育,2012.
[3]2018年全國學生資助發(fā)展報告[EB/OL].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網(wǎng).
作者簡介:尹云霞,1991,女,云南保山,保山中醫(yī)藥高等??茖W校,助教,學士學位,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關于高校資助由保障型體系向創(chuàng)新型體系轉變的研究(項目編號:2018JS660)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