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近年來,建筑專業(yè)在設計教學中都引進了三大構成的內容。如何使學生在建筑設計課中自覺而有效地應用形式構成規(guī)律和手法來提高建筑造型能力是迫切需要探討的課題。為此,我們在一年級學生中進行了教學嘗試。
我們把形態(tài)構成課分為兩部分:純形態(tài)立體構成和建筑空間構成。前一部分首先使學生了解純形態(tài)立體構成的基本知識和美感要素,對形態(tài)構成規(guī)律有理性的認識,并通過作業(yè)練習,及時體會和掌握形態(tài)構成基本手法。后一部分則試圖進一步密切聯系建筑形態(tài)的造型特點,闡述建筑空間構成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并通過分析優(yōu)秀建筑實例,論述建筑形式的美學原則,努力打破建筑美“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觀念,使學生縮短對建筑形式美感的認識周期,以便在將來的設計過程中積極有效地應用形態(tài)構成的基本規(guī)律更好地創(chuàng)造出嶄新美好的建筑環(huán)境形象。
我們認為建筑專業(yè)學生一定要明確自己的專業(yè)職責和任務,即通過具備人的尺度的空間設計,為人類生活創(chuàng)造美好的生存場所。建筑造型藝術與其他造型藝術相比,最顯著特征就是在于它具備人的空間和尺度。
在具體的形態(tài)塑造上,其根本方法就是對構成元素進行分割或積聚,而重新組織成一嶄新的形態(tài),我們把學習訓練分成以下幾部分進行。
一、從平面到空間
(一)平面的切割和折疊:在一平面板材上,進行切割拉開和劃痕折疊等,使二維平面走向三度空間,并常以沒拉起的部分作為底面,以體現形態(tài)的整體感和空間構成的邏輯性。
(二)板殼的造型:將一張紙作直線或曲線的折疊或彎曲,產生一種具備內應力的殼體形態(tài)。建筑上常作為覆蓋物或墻體。注意整體結構強度與造型的關系,體現有機的美。
(三)面的圍合形成體:在一平面上先進行挖切折疊后,圍合成各種平面形狀的筒體,表面呈現豐富的肌理變化。推敲這些肌理效果對特定體型的積極影響。或強調僅在簡單體型上對端部或邊角處進行微妙處理,以產生性格鮮明,易于識別的形態(tài)。這對于高層建筑體型設計很有幫助。
二、板材與空間構成
(一)相同面的累積與重復:應用一定數量的相同板材,通過位置變化或大小形狀漸變形成富于律動的空間形態(tài)構成。注意體現整體系列,考慮形態(tài)潛伏發(fā)展的可能性。
(二)不同面的穿插和組織:由數個以上相互關聯的獨立表面互相穿插、膠結而形成的片狀構成。除了注意空間的虛實對比和流動等外,考慮其形態(tài)作為“生存場所”時人的介入對造型的要求和影響。
(三)面的折疊與圍合:由主要的一個或數個面的圍合所形成的空間體量之感。并綜合應用種種加與減的空間限定手法豐富其空間構成。注意體現各個界面的尺度感,并表現出一定的可交往性和領域性。
三、線材與空間構成
線累積由于排列方式的不同而形成多種形態(tài)。韻律和節(jié)奏美在此得到充分體現。
(一)線的拉伸所形成的空間形態(tài):細線材對于拉伸顯示其特有的優(yōu)勢和一種張力美。要求對其在建筑中的尺度應有正確的認識,不可照搬到小跨度的建筑中。
(二) 線構成形態(tài)的單元重復:各式構架或門架式的線材,通過自身的漸變或位置的排列變化,具有律動之美。這很適合于當今建筑形式,可應用到空間構成中,創(chuàng)造豐富的空間層次。
(三)線材的累積構造:靠材料面自身的摩擦力來支撐形體,或是借助膠水固定節(jié)點。通常由小木條組成。注意體現形態(tài)的可入性和場所感,以表現建筑形態(tài)的意味。
四、體裁與空間構成
體裁的切割與積累等加減手法對于構成外部空間和形體環(huán)境具有更為直觀的效果。
(一)相同單元體的空間構成,將單元體以角、邊或面的有機結合,形成變化而統一的造型。除推敲其整體輪廓、空隙、重心、層次和動勢等構成關系外,還要考慮其可入性和人的運行組織,并努力展現空間尺度。
(二) 基本幾何體的穿插、疊加和組合:用不同形狀的幾何體進行對稱或非對稱的均衡組合,從各形體的對比和協調中尋求統一。這對于設計中特定環(huán)境體量推敲具有很大幫助。注意各個形體的相互邏輯和對位,牢牢把握統一要素和感覺,避免凌亂無秩序。
(三)單一形體的分割和重構:利用所分割的幾塊相互關聯的基本形進行重構可產生嶄新的空間形態(tài),現代建筑常采用這種“減法”而獲得雕塑感極強的戲劇性空間效果。
(四)體裁表面與端部的變化:一垂直體裁僅在外表面或端部角上做些小處理(如凹凸起伏、傾斜和錯位等)就可產生非常新穎而簡潔的形態(tài)。這和前面所提的“面圍合形成體”很有共通之處。培養(yǎng)對同一基本形的推敲處理和無窮變化的能力。使所塑造的形態(tài)既簡潔統一、又富有意料不到的視覺效果,具備可識別性和耐賞性。
以上構成方法是從材料的不同狀態(tài)而進行空間塑造的。這僅是一個方面。實際上我們還常從空間形式特征上進行構成訓練。如對各種主題空間的認識:主輔空間、序列空間、灰空間、內部空間和外部空間,甚至是可交往空間和領域性空間等。我們可以進一步把這些空間的形式特征給予挖掘,從而創(chuàng)造出無盡的有意義的空間形式。
最后必須指出,我們如果僅以形式美的構成原則來認識建筑空間構成還是不夠的。因為建筑形態(tài)是一種目的構成,其造型活動與時代性、社會性和地方性等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僅就形態(tài)美學而言,還要考慮審美觀念對造型活動所產生的影響。前者是客觀的、必然的、永恒的法則,具有絕對性;而后者帶有主觀性,隨民族、地區(qū)和時代的不同而不同,具有相對性。
培養(yǎng)和建立符合時代發(fā)展的審美觀念是個新的課題,這要求對傳統建筑文化和時代精神都應有新的認識,我們也將進行積極的探索,以求提高建筑空間構成研究的廣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