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禮哲 史瑋
【摘 ?要】目的:探討椎動脈型頸椎病聯(lián)合應用腹針、頸椎康復操治療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30例行頸椎康復操治療者作為對照組,30例行腹針+頸椎康復操治療者作為實驗組,對比兩組康復效果。結(jié)果:①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②實驗組治療后血流動力學指標(TMFV、RI、PI)水平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jié)論:對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聯(lián)合實施腹針、頸椎康復操治療,可改善腦組織血流,促進癥狀及功能恢復,提高康復效果,值得推廣。
【關(guān)鍵詞】椎動脈型頸椎病;腹針;頸椎康復操;腦血流動力學
【中圖分類號】R181.3+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7484(2019)10-0179-02
本次抽取60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進行研究,旨在分析腹針配合頸椎康復操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收治的60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以所用康復治療方法分組:對照組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34-68歲,平均(51.2±13.3)歲,病程6-41個月,平均(24.4±8.9)個月;實驗組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35-70歲,平均(52.6±13.7)歲,病程7-40個月,平均(23.7±9.1)個月。兩組基線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患者頸椎康復操治療,操作如下:①指導患者取站立位,雙臂自然下垂,放松肩頸部,向上緩慢拔升頸椎,同時向前屈至最大幅度,保持5s,后將頸椎恢復到原位。休息片刻后,向上拔升頸椎同時盡量后仰,5s后歸位,重復30次。②取站立位,分開雙足與肩部同寬,緩慢向上拔升頸椎并向左旋轉(zhuǎn)頭部,5s后復位,重復30次。按照相同方法重復右側(cè)動作。③取站立位,兩手交叉放于頸后,頭頸向后用力,手則沿相反方向用力,重復5次。④取站立位,雙手放在肩部兩側(cè),由后向前旋轉(zhuǎn)兩肩,重復20-30次,由前向后旋轉(zhuǎn)兩肩,重復20-30次。10d為1個療程。
實驗組:予以患者腹針+頸椎康復操治療,其中腹針操作如下: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取中脘穴、關(guān)元穴、氣海穴、下脘穴、雙側(cè)商曲穴、雙側(cè)滑肉門穴等,對局部穴位進行消毒后,進針,若病輕、體瘦、病程短,則進針淺,反之則進針深,得氣后,留針0.5h,日1次。重復治療7d后,休息3d,此為1個療程。同時指導患者進行頸椎康復操訓練,方法同對照組。
兩組均治療3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①康復效果觀察:采用《改良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1]對兩組康復效果進行評估,該量表評價指標包括眩暈、頸肩痛、頭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會適應,總分0-44分,得分越高表示癥狀與功能越好,病情越輕。根據(jù)治療后癥狀與功能評分變化情況可將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治療后評分下降80%以上)、有效(治療后評分下降40%以上)、無效(治療后評分下降不足40%)。顯效、有效患者占比治療總有效率。
②腦血流動力學觀察:對兩組TMFV(椎動脈-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RI(阻力指數(shù))、PI(血管搏動指數(shù))進行檢測。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以SPSS19.0行統(tǒng)計學分析,正態(tài)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值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行卡方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以P<0.05為評估標準。
2 結(jié)果
2.1 兩組康復治療效果觀察 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0.00%,明顯較實驗組96.67%低(P<0.05),見表1。
2.2 兩組血流動力學改善情況觀察 治療前,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TMFV水平均上升,RI、PI水平均下降,對照組各指標改善程度明顯較實驗組?。≒<0.05),見表2。
3 討論
因椎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的頸部疾病,被稱為椎動脈型頸椎病[2]。該病好發(fā)于中老年群體,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伏案工作越來越普遍,該病在青壯年群體中患病率也隨之增加。頸椎康復操在頸椎病康復治療中應用廣泛,雖能在一定程度改善癥狀,但見效慢,且療效有限。腹針為中醫(yī)常見治療方法,腹部分布大量穴位,其以神闕穴為中心,可向全身輸送氣血,針刺腹部各穴位,能夠調(diào)節(jié)氣血、精氣,使脾腎功能恢復平衡,達到穩(wěn)定機體狀態(tài)的目的[3]。本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實驗組治療后血流動力學明顯改善,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6.67%,且優(yōu)于對照組,這主要是因為:①中脘穴為八會穴位之腑會,有和中補氣的功效;關(guān)元穴、氣海穴均有固本培元的作用;下脘穴為足太陰、任脈之會,有除濕排毒之功[4];商曲穴屬足少陰腎經(jīng),有運化水濕的效用;滑肉門穴有運化脾土之功;針刺各穴位能調(diào)節(jié)臟腑之氣,并使其向上運行,從而達到改善肩部氣血的目的。②配合頸椎康復操能松解頸部痙攣、粘連組織,改善局部血運,減輕眩暈、頭痛等不適癥狀。
綜上,腹針+頸椎康復操在椎動脈型頸椎病治療中效果確切,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 趙豐, 屈玉疆, 李勇濤,等. 腹部推拿六法配合腹針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J]. 中國中醫(yī)急癥, 2018, 027(001):24-26,36.
[2] 李邦偉, 胡漢通, 狄忠,等. 腹針結(jié)合頸椎弧度牽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評價[J]. 上海針灸雜志, 2019, 38(02):105-109.
[3] 李樹華. 腹針聯(lián)合中藥內(nèi)服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療效評價[J]. 中國社區(qū)醫(yī)師, 2019, 35(12):95+98.
[4] 謝丹, 秦敏. 腹針配合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60例[J]. 河南中醫(yī), 2016, 36(01):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