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這樣那樣的原因,每個班級中都會出現(xiàn)一些在英語學習上感到吃力和困難的學生,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學困生”。對學困生的教學相對而言要更困難一些,教學效果也不那么明顯,教學目標在他們身上不能完全實現(xiàn)。所以學困生是每個老師都頭疼的問題。轉(zhuǎn)化學困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那么如何有效地做好英語學困生的轉(zhuǎn)化工作呢?我認為首先應該從課堂教學開始。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從下面的五個方面來轉(zhuǎn)化他們:
一、在情境中喚醒注意
大部分學困生對英語新知識的學習都不如其他學生積極主動,他們身上缺少學習所需要的渴望和激情,他們的精神狀態(tài)和心理注意往往處于一種半抑制的狀態(tài)。因此,在教學中就要創(chuàng)設一種積極的教學情境,借助這種情境喚醒學困生,使他們以飽滿的熱情投身課堂學習。比如在學習7A Unit2 Let's do sports第一課時時,我這樣導入:Today we will go into the Olympic stadiums. Let's enjoy spots.然后播放一段奧運賽場的集錦。激揚的音樂和讓人熱血沸騰的競技比賽一下就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喚起了學困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很興奮地投入到課堂中,積極地用英語和同學交流“What sport do you like?”“When do you play it?”在這種情境中,教師還要借助多種教學手段,使課堂形象生動,豐富多彩,維持住學困生的注意力和積極性。
二、在啟發(fā)中引導認知
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生學習的過程,實際是學生認知結構不斷擴充的過程,同化和順應是兩種最基本的擴充方式。而在同化和順應的過程中,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完整而又穩(wěn)固的認知結構能促進新知識的順利擴充。事實上,大部分學困生的認知結構是不完整不穩(wěn)固的,這就使學困生對新知識、新內(nèi)容的學習和接收要比其他學生困難得多。通過啟發(fā)式教學,可以充分發(fā)揮學困生的主觀能動性,有效地調(diào)動和引導他們的思維活動,促進學困生主動地在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尋找新知識的附著點,同時,又通過對新知識的學習,彌補在過去的所學知識中存在的缺陷。學困生在英語學習中的困難之一是單詞記不住,我們可以啟發(fā)學生從過去學習過的單詞出發(fā),尋找與新單詞的相似點,由音到形,由形到音,或者音形結合,去同存異,這樣化難為易來記憶新單詞。例如,在學習history這個單詞時,學生在我的提醒下很快想到它是由hi+story兩個單詞構成的,再告訴他們“歷史的長河中有很多故事”,很快連學困生也記住了這個單詞的形和義。
三、在互動中激發(fā)興趣
教學中的互動,既包括師生互動,又包括生生互動。充分合理的利用這些互動,可以有效地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可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學中的互動,往往成為優(yōu)等生獨享的專利,而學困生則成為課堂教學中的看客。如果這種做看客的次數(shù)增多了,那么學困生的學習興趣也就沒有了,參與課堂的學習沖動也會隨之消失。而事實上,學困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才是衡量一堂課教學水平的最重要的準繩。如果學困生都能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全身心的投入和參與,我們還有什么理由去擔心和懷疑其他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效果呢?因此,教學中的互動要大力度的向?qū)W困生傾斜:課堂上經(jīng)常提問他們,當然要注意難易問題;小組活動時提醒小組長多多兼顧學困生,如果學困生回答問題,可以適當?shù)囟嗉臃?,這樣鼓勵他們主動地參與活動??傊覀円嘟o學困生展示學習情況和學習效果的舞臺和機會,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
四、在合作中促進交流
一個班級中出現(xiàn)的英語學困生往往不是一個兩個,而是一個群體,對他們的教育幫助,教師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如果我們能讓全班學生都加入幫助學困生的活動中,那么這種力量將大大增強,實際效果更會提高很多。新課改大力提倡的“合作、交流”這一學習方式為課堂上關注學困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教學平臺。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積極探索學生合作學習的方式和途徑,要致力于通過合作學習的形式,使學困生在學習中學會與他人合作,在合作中交流,通過交流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增強學習信心,提高學習效果。在教學中,一要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做到好中差三種類型的學生合理配備;二是在合作中要明確每個人的職責和任務,特別是優(yōu)等生的幫扶責任;三是在合作評價中要重視學困生在合作交流后的進步和收獲。江蘇洋思中學的“兵教兵”學生方式就是他們追求面向全體學生、倡導合作交流學習的成功經(jīng)驗。
五、在反饋中肯定成績
教育心理學認為,“成就感”是激發(fā)一個學生繼續(xù)努力學習的強大動力。然而,這種心理體驗對學困生而言往往是十分難得的,因為我們的一些教師過多地把欣賞的眼光送給了優(yōu)等生。如果我們能夠經(jīng)常讓學困生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這種“成就感”,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和幸福,將會有效地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在教學中,對學困生的肯定要講究一定的藝術性和技巧,口頭上的贊賞和表揚是一種肯定方式,有時,換一種方式,能收到我們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我們可以通過量化的形式。例如,在課堂反饋中,經(jīng)常安排一定比例的、確保學困生一定能完成的問題,使他們也能輕松拿到高分。這個高分,對于學困生而言,有時比任何華麗的語言贊美都要寶貴。
總之,學困生的轉(zhuǎn)化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困生本身,都需要付出極大的精力。只有通過師生共同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使學困生也得到應有的進步和發(fā)展,使“頑石”變成“寶石”。
【作者簡介】韓沛華,江蘇省徐州市沛縣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