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普椿
【摘 要】居延漢簡《塞上烽火品約》,根據(jù)敵人數(shù)量及入侵程度,實施不同組合的視聽信號,用以傳遞敵情信號,對燃放烽火、升降預(yù)警信號做出詳細規(guī)定。
【關(guān)鍵詞】居延漢簡;烽火品約;信號制度
中圖分類號:K85?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6-0216-02
漢代西北邊塞,大多處于戈壁沙漠之中,面對的是來去無蹤、迅猛飄忽的彪悍匈奴騎兵。而駐守長城烽隧的戍卒,每處僅3至10余人不等,遇到敵方進攻,只能進行有限抵抗堅守,爭取時間以等待后方騎兵支援,而這其中就有如何進行快速聯(lián)絡(luò)的問題。
需要說明的是,漢代的“烽火”不是明代長城的狼煙,而是用不同數(shù)量標識物、煙火等的不同組合,來表達不同信息的復(fù)雜體系。
首先,漢代的“烽”不是煙火。它是一種籠狀標識物,為當時人們所熟悉,但到了中古時卻已被許多人所誤解?!稘h書·賈誼傳》:“斥侯望烽燧不得臥”,文穎注:“邊方備胡寇,作高土櫓,櫓上作桔槔,桔槔頭懸兜零,以薪草其中,常底之,有寇即火燃,舉之以相告曰烽。”顏師古注:“晝則燔燧,夜則舉烽?!薄妒酚洝ぶ鼙炯o》:“為烽燧、大鼓”,張守節(jié)集解:“晝?nèi)挤橐酝馃?,夜舉燧以望火光?!鄙鲜鲎⑹杌虬逊榻忉尦扇紵牟莼\,或籠統(tǒng)當成白天用的狼煙,或認為是晚上用的火把,都是對漢“烽”的誤解。比較準確的解釋當如《漢書·司馬相如傳》:“聞烽舉、燧燔”,孟康注:“烽如覆米??!保ǜ玻箲?。米?,淘米的筲箕。)可知就形狀而言,“烽”是倒懸的半圓或框架形物體,類似燈籠一類,顯然便于白晝用作某種信號標識。就質(zhì)地而言,漢簡有布烽、草烽、木烽。布、草當為蒙皮,以木為框架,亦可證其非為可燃之物?!皾h烽”要求顏色鮮明,目標明顯,便于望及。使用時需將“烽”高懸于烽桿或桔槔上,更多的是使用轆轤(滑輪)升起。每座烽火臺至少設(shè)兩座烽桿,臺頂及塢墻上各一桿。烽索長三丈、四丈三尺不等,則烽桿高約7至10米之間,每桿最多可掛三烽。
白天使用的信號標識,以“烽”為主,其次是“表”?!氨怼笔瞧鞄靡活悾愃朴诮裉斓男盘柶?,旗面上下或設(shè)橫木,或四面皆有邊框,使之垂展?!赌印涑情T》:“城上千步一表,長丈”,當時的一丈合今2.3米。漢表有大表、小表,還有專門用途的亡人赤表、蘭入表等。表的顏色比較鮮艷,用旗桿直接立起,通常與烽并列。
白天的信號還用煙。今見烽火臺設(shè)有煙囪,烽火品約也有使用煙的記載。到了后代,烽、表退出,煙繼而成了主角,這就是人們所熟知的“狼煙”了。
到了晚上,以上三種標識物都無法再起作用,就代之以“苣火”為主要信號——類似今天的信號燈。“苣火”是燃燒的草把,有小苣、大苣、四尺苣之分,至今仍有遺存。居延第四燧出土草苣,以芨芨草扎制,殘長82厘米,用四道繩子捆束,與“四尺苣”相當。敦煌烽燧遺址出土者,以蘆葦扎制,長可達兩米。“苣”是消耗物,一次性使用,所以存量較多,故又有“小苣二百、大苣六”、“大苣卅,小苣、四尺苣各百”記載。一般“苣火”多是將草把點燃插在固定位置,今見最多同時點燃三把。特殊者稱“離合苣火”,或由人持舉在烽火臺上往返走動。
還有一種白天黑夜都可以使用的信號源,就是常見的“積薪”,即堆積在一起的柴草垛。用作“積薪”的柴草垛一般比較大,初世賓先生描述敦煌西部一處烽燧所見“積薪”:“燧南五十米的十六堆積薪,南北行為組,每組四堆,堆距20米,東西組距14米,呈方陣狀。D.D23(TXIII)南70米,共四堆,底1.9×2.5米,高1.3米,以長苣把交互壘砌成方體,共16層。”積薪需要保養(yǎng),上面要蓋上沙土或其它材料,還要定期更換。作為燃燒信號源,白天用它冒出的濃煙,夜晚則用它發(fā)出的強光來傳遞信息。通常由人工直接點燃“積薪”,不得已時也可以從烽火臺上射出火箭點燃。此外烽火臺上備有鼓,但因鼓聲傳遞距離有限,或僅用于內(nèi)部聯(lián)絡(luò)。
通過一定的組合與約定,以上器材與設(shè)施便具有了傳遞信息的功能。這類約定,即稱為“烽火品約”。品約按敵方進攻的人數(shù)和威脅程度來劃分信號等級:一人以上、十人一下“燔一積薪,舉二烽;夜二苣火”;十人以上,五百人以下“燔舉如一人,須揚”;五百人以上、兩千人以下,或者敵方已實施進攻,“燔一積薪,舉三烽;夜三苣火”;被敵人圍困,“晝舉亭上烽,夜舉離合火,次亭遂和,燔舉如品?!?/p>
居延漢簡中又見適用于整個都尉范圍的烽火品約:
·匈奴人晝?nèi)腴灞比?,舉二烽、□煩烽一,燔一積薪;夜入,燔一積薪,舉堠上離合苣火,毋絕至明。甲渠、三十井塞上和如品。 ?《新簡》EPF16.1
·匈奴人晝?nèi)爰浊颖比?,舉二烽、燔一積薪;夜入,燔一積薪,舉堠上二苣火,毋絕至明。殄北、三十井塞上和如品。《新簡》EPF16.2
·匈奴人晝?nèi)爰浊幽系郎先?,舉二烽,塢上大表一,燔一積薪;夜入,燔一積薪,舉堠上二苣火,毋絕至明。殄北、三十井塞上和如品?!缎潞啞稥PF16.3
·匈奴人晝?nèi)肴堤斔硪詵|,舉一烽,燔一積薪;夜入,燔一積薪,舉堠上一苣火,毋絕至明。甲渠、殄北塞上和如品?!缎潞啞稥PF16.4
·匈奴人晝?nèi)肴h隧以東,舉一烽,燔一積薪;夜入,燔一積薪,舉堠上一苣火,毋絕至明。甲渠、殄北塞上和如品?!缎潞啞稥PF16.5
·匈奴人渡三十井縣索關(guān)門外道上隧天田失亡,舉一烽,塢上大表一,燔二積薪;不失亡,毋燔薪,它如約。《新簡》EPF16.6
·匈奴人渡三十井誠 ?北隧縣索關(guān)以內(nèi),舉烽積薪如故;三十井誠 ?北隧縣索關(guān)以南,舉薪如故,毋燔薪?!缎潞啞稥PF16.7
·匈奴人入殄北塞,舉三烽;后復(fù)入甲渠部,累舉旁河烽;后復(fù)入三十井以內(nèi)部,累舉堠上直上烽?!缎潞啞稥PF16.8
·匈奴人入塞,守亭鄣;不得下燔薪者,旁亭為舉烽燔薪,以次和如品?!缎潞啞稥PF16.9
·塞上亭燧見匈奴人在塞外,各舉部烽如品,毋燔薪;其誤,亟下烽滅火,候、尉、吏以檄馳言府?!缎潞啞稥PF16.10
·夜即聞匈奴人及馬聲,若日且入時見匈奴人在塞外,各舉部烽,次亭晦不和;夜入,舉一苣火,毋絕;□日,夜滅火?!缎潞啞稥PF16.11
·匈奴人入塞,候、尉、吏亟以檄言匈奴人入,烽火傳都尉府,毋絕如品。《新簡》EPF16.12
·匈奴人入塞,承塞中亭隧舉烽燔薪□□□□烽火品約;官□□□舉□□烽,毋燔薪?!缎潞啞稥PF16.13
·匈奴人即入塞,千騎以上,舉烽,燔二積薪;其攻亭鄣塢壁田舍,舉烽,燔三積薪,和如品。《新簡》EPF16.14
·縣田官吏令、長、丞、尉見烽火起,亟令吏民□烽□□誠北隧部界中民畜牧者□□……為令?!缎潞啞稥PF16.15
·匈奴人入塞,天大風、風、及降雨不具烽火者,亟傳檄告,人走馬馳,以急疾為故?!缎潞啞稥PF16.16
·右塞上烽火品約?!缎潞啞稥PF16.17
居延漢簡《塞上烽火品約》最大特點,是將居延都尉所轄諸塞劃分為不同信號區(qū)域,以不同信號表示敵方入侵的不同位置,同時還對特殊情況的處理方法做出來規(guī)定。
吳礽驤先生依據(jù)烽火品約及其他資料,漢代烽火品約及信號分為五品:一,虜十人以下在塞外者,晝舉一烽,夜舉一苣火,毋燔薪。二,虜十人以上在塞外,或一人以上、五百人以下在入塞者,晝舉二烽,夜舉二苣火,燔一積薪。三,虜千人以上入塞,或五百人以上、一千人以下攻亭鄣者,晝舉三烽,夜舉三苣火,燔二積薪。四,虜千人以上攻亭鄣者,晝舉三烽,夜舉三苣火,燔三積薪。五,虜守亭鄣者,晝舉亭上烽,夜舉離合苣火。
烽火信號中,以積薪信號最鮮明強烈,故常用以表示敵方威脅的嚴重程度,情況越嚴重,點燃積薪數(shù)量就越多。
《品約》規(guī)定,一塞被犯,其余兩塞“和如品”。殄北塞地處三塞之北,無論匈奴人“晝?nèi)搿薄耙谷搿?,都按?guī)定示警信號 “舉蓬”“燔薪”傳遞到三十井,而三十井、甲渠塞要“燔舉如故”,直達居延都尉府。匈奴人犯三十井或甲渠塞,按《品約》規(guī)定同樣傳遞其它兩塞,這就組成了一個機動的三塞聯(lián)防單位,便于統(tǒng)一指揮,相互馳援。尉吏縣官都有“示警”“言府”之責,以便及時將敵情報告都尉府。
《品約》前五簡規(guī)定,匈奴人在白天或晚上來時,根據(jù)進入地點不同,發(fā)出不同信號,可使其它兩塞明確判斷匈奴進入位置。第六簡規(guī)定在“天田失亡”時應(yīng)燔舉的信號。(“天田”即木欄外工事,以沙鋪地,判斷敵人足跡。)第七、八簡指出匈奴人進人“索關(guān)”及“復(fù)入”情況下,應(yīng)發(fā)出不同信號。第九簡至十六簡,要求依據(jù)不同敵情,發(fā)出各種不同示警信號。第十二、十三、十五簡,明確在異常情況下除燔舉外還應(yīng)采取其它措施。這就使聯(lián)防更為完善,并具有切實可行的實際價值,較前期烽火示警制度有了發(fā)展進步。
通過對烽火品約制度梳理,可看出漢代烽火制度已初具規(guī)模并定型。除烽火制度外,還設(shè)置輔助預(yù)警制度,實行定時巡邏,判斷是否有入侵者。烽火傳遞首先要求確保準確性和迅速性,以最快速度傳遞消息,爭取戰(zhàn)爭時間。但在實際應(yīng)用中,烽火制度也存在缺陷。一,受自然天氣影響較大,遇到降雨大風等惡劣天氣,則無法準確傳遞信號。二,烽火品約僅規(guī)定白晝黑夜烽火信號,對晝夜交替時段未做出明確規(guī)定,尤其是黃昏時易造成混亂。三,候望盲點較多,匈奴人作戰(zhàn)機動,常聲東擊西,守將易造成判斷失誤。四,應(yīng)變能力差,信號一經(jīng)發(fā)出無法改變,在遇到多批敵人侵擾時,難以及時做出調(diào)整。第五,信號識別能力差,遠距離外無法準確判斷信號真假。
此外,為清楚辨別信號,當時還設(shè)有專門針對苣火的瞄準器——望火頭。雖未發(fā)現(xiàn)遺物,但簡牘中多有記載。《居延漢簡甲乙編》:“塢上望火頭三,不見所望,負二算。堠上望火頭二,不見所望,負二算。”由此可見,每座烽火臺上擁有較多瞄準器,且烽臺、堡壘頂及塢墻上都有所配備。
每次烽火預(yù)警均有詳細記錄,用于備案待查,部分還寫有考核評語,如“界中卅五里,表行三分半分,中程”。(“中程”指符合規(guī)定的要求。)當時傳遞烽火的規(guī)定速度是每分十里,按漢代計時每日十六時,每時十分,則烽火傳遞速度達每時一百里,每晝夜達一千六百漢里。按漢里合今415.8米計算,一千六百漢里合今665.28公里,可見利用烽火傳遞信息的速度還是非??斓摹?/p>
參考文獻:
[1]陳夢家.漢簡綴述[M].北京:中華書局,1993.
[2]羅振玉,王國維.流沙墜簡[M].北京:中華書局,1993.
[3]甘肅居延考古隊.居延漢代遺址的發(fā)掘和新出土的簡冊文物[M].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
[4]中國社會科學(xué)考古研究所.居延漢簡乙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