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冰
聽課是一般教師或研究者憑借眼、耳、手等感官及有關的輔助工具(記錄本、調查表、錄音錄像設備等),直接地(也有間接地)從課堂情景中獲取相關信息資料,從感性到理性的一種學習、評價及研究的教學研究方法。
盡管聽課是我們教育教學研究的一部分,但聽課不是目的,聽課是手段,是途徑。在以往的活動中,對聽課的指導、研究和要求不是十分注重。作為第一線的教師,如果對聽課的“學問”與“有效性”缺乏認識,進行“糊涂地聽課”,就達不到應有教學研究的目的。
一、有效聽課第一關——會聽
(一)要有所準備
聽課也是一種技能與方法,需要一定的學習和培訓,并不是什么人都能聽懂課、聽好課。聽課者一方面應具備一定的教學修養(yǎng)和經驗,另一方面應掌握一定的聽課技術要領,需要以原有教育思想和類型經驗參與為基礎和起點。而且,作為聽課者必須要熟悉或了解所聽課時的授課內容之間知識新舊、前后的聯(lián)系,明了所聽課時的知識鏈,為有效聽課邁出第一步。例如,在教學PEP教材三年級的Unit 4 Do You Like Pears? 的Part A? Lets learn的教學中,執(zhí)教老師完整的40分鐘就詳細呈現了“watermelon、peach、pear、orange”四種水果,并大篇幅時間地操練了“watermelon、peach、pear、orange”的單詞拼寫;以及呈現了交際句型“What do you like? / I like….; Do you like pears? / Yes,I do.No,I dont.”在這40分鐘的英語課教學中,沒有知識擴充,沒有知識延伸。其實,如果聽課者是有備而來的,就會發(fā)現,這些所謂的交際句型,也是以前有所接觸過的。特別是“watermelon、peach、pear、orange”,這些常見的水果單詞,都是學生在小學一、二年級,甚至幼兒園已經學過。作為聽課者,你聽到的是,學生竭盡全力的“Spelling”與“Reading”;你感覺到的是,學生在“乖巧”地大量重復并不難的“知識”。如果你是有備而來的,你就能聽出這樣的課是沒有注重挖掘教材的深度與廣度的,只是在“教書”,是在耗費教學雙方的時間與精力,不會讓學生在學習中增值。作為第一線的教師,課堂是最好的學習與研究的第一現場,要有效地聽課,就要充分地“有備而來”!
(二)要聽出問題
新課程改革在不斷深入,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經驗、新的問題不斷涌現。在整整的40分鐘的“講授”與“學習”交互雙邊活動中,作為一名有心的聽課者,你聽到的更多的是“教師的滔滔不絕”還是“學生主體交際的聲音”?要著重留意師生對話交流比例是多少。一般來說,小學低年級比較常用集體吟唱歌謠chants、riddles 、songs、poems。例如,在二年級上冊的《齊齊學英語》的Unit 4 Seasons 教與學中,貫徹始終的就是P35頁的Chant“What Season Do You Like?”這首chant足足有不同內容的四小節(jié),每一小節(jié)有三句話,共有14×4=64個單詞。在聽課的全過程40分鐘里,授課老師始終“盯著”、沒離開過這首chant。整節(jié)課中,教師機械地“帶讀”和學生機械被迫性的“重復”,“高分貝、超分貝”地此起彼落。低年級吟唱雖然節(jié)奏好,但要適中,否則是會影響學生英語表達的“正常說話”,很容易形成對話中的“唱著說”,失去語言本身的味道。聽課者此時此刻,要善于捉住自己聽的要點,把第一現場中教師與學生的“聲音”做好“收錄”,并加以適當的分析,真正要聽出滋味來,聽出問題來。
二、有效聽課第二關——會看
(一)看思路設計
教學思路是教師上課的脈絡與主線。它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水平兩方面的實際情況設計出來的。所以,我們平時看到有的老師上課上得不好,效率低,很大程度上是就是教學思路不清楚,或者教學思路不符合教學內容實際和學生實際造成的。所以,聽課,要“看”出授課者的教學思路設計,明了授課者的教學設計意圖。例如,在PEP四年級Unit 6 On the Farm,Part A Lets learn 的授課中,授課者先是在“開場白”階段設計了“Old McDonald”的歌曲情景切入:Old McDonald has a wonderful farm.There are many animals on it.You can see many pigs、many dogs、many cats、many ducks and so on.美妙的英文歌曲,引領孩子去到一個讓人神往的地方。但,Old McDonald has a friend,Uncle Lee.He has a wonderful farm,too.Today,Amy,John,Sarah and Chen Jie come to Uncles Johns farm.這樣,情景遷移,授課者很容易就把學生從“熟悉的Old McDonald的農場”帶 到了他們更感興趣的“Uncle Lee的農場”。Come to Uncle Lees farm.把學生帶來到了新的農場,模擬產生了更多生活性的交際情境,有了更多貼近生活交際的語言:What a big farm ! /What can you see? / How many …can you see?...就這樣,很清晰的教學思路讓聽課者明晰感知到,學生在學習中也是有條理的學習感知、感悟??辞迨谡n者的教學思路,就是聽課中有了“聽”的主線與關鍵點,從中就是突顯了這一課時教學的重點,教學的中心。
(二)看參與狀態(tài)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學生的課堂上的所有,一切細節(jié)都是聽課者的“重點目標”。例如,在PEP六年級上冊Unit 1 How Do You Go There?的教學中,授課老師再現了我國的“汶川地震”和“舟曲泥石流”兩特大自然災害的悲痛場面,使用真實的“pictures、photos”設計了一個感人的PPT教學課件?!般氪ǖ卣稹?、“舟曲泥石流中”中“No roads! How do they(解放軍、救援隊)go there?/ No roads ! They go there on foot/ by plane./ How do they(解放軍、救援隊)take the things(救援物品)to the people? / They take the things by train / by truck /by plane/ on foot and so on.場景的模擬仿真再現,學生都投入參與到模擬的“救援行動”中,他們很積極地為護送救援人員、救援物資到達現場“籌謀劃策”。
三、有效聽課第三關——會記
(一)記實與點評
進入了聽課的第一現場——課堂,聽課者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做到認真聽、仔細看、勤記錄、多思考。把完整的教學過程,實錄下來;把有價值的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和師生互動等真實情況記錄下來;把聽課者即時的所想、所認為、所得記錄在旁,完成第一課堂現場的珍貴“手稿”。例如,在PEP五年級上Unit 4 What can you do? Part B中的聽課現場中,授課者根據Story-telling與任務型教學法的有機融合,設計了一幕幕“多啦A夢與大雄”的動畫片情景搬到學生自己的所在學校、學生的眼前、學生的教室,真真切切地讓學生感受到“多啦A夢和大雄”都到了學校,要過上“寄宿的學校生活”了。故事情境中的“大雄”由原來的“不適應 Daxiong cant do many things.”到“適應Daxiong can do many things”的過程中,得到了“任務的驅動”:Step 1 學本領,幫“大雄”; Step 2? 對癥下藥,研究“大雄”;Step 3 小組合作,全力幫助“大雄”;最后完成了所預設的任務。聽課者在這樣有故事性的、有情節(jié)、有發(fā)展性的聽課現場中,一定要把點滴的教學實況與學習現況詳盡記錄好。在步驟分明、任務突顯、故事情節(jié)發(fā)生的關鍵點、學生學習知識的最佳點都應標注清楚,即時附上自己的聽課評點:好的設計! / 自然地過渡! / 如此逼真的生活再現! / 有意義的提問!/ 個性化的回答!……超級巧妙地提問,記住;超級有個性的回答,記住;超級有趣、有效的環(huán)節(jié),記住……搶占第一真實課堂,記錄真實的每一刻,用“筆頭”記錄課堂教學的點滴,情真意切受到感染,情感的收獲與聽課中的收獲,盡顯在如此的一份原始聽課手稿中!
(二)記住精彩一刻
聽課現場中,用筆頭忙碌記錄的同時,多用你們的腦袋去記載、去思想、去說話。在201班英語公開課的課堂上,突然,電腦投影沒圖像了,也沒音響了。授課教師顯得焦急、學生們也顯得擔心與失望。聽課老師Mr Guan 走上講臺,檢查了線路!一陣子,電腦投影有圖像了,也有音響了。孩子現場就拍手歡呼,還聽到了一個孩子大聲說:Thank you very much,Mr Guan ! 真意外,孩子涌動的心,感性真情的話語,慢慢在此時的課室內飄動、延伸。好戲還在后頭呢!接著,授課老師引導、帶領全體學生,齊聲對聽課老師Mr Guan: Thank you,Mr Guan.授課老師還加了一句: Mr Guan is super!此時此刻,學生的話匣子“真正”打開了!Mr Guan is a super man! / Mr Guan is No.1! / Mr Guan is very good! / Mr Guan is a good teacher! ...記住這精彩的每一刻,你會發(fā)現對學生的教育教學是可以那樣的“隨手拈來”!聽課者們,當你置身于課堂教學的第一現場,更要懂得挖掘、捕捉更多的精彩一刻,讓它們留在腦海中,歷久常新!
四、有效聽課第四關——會思
如何實現“有效的現場聽課”,從而更具體、更細致地指導實際教學,達到“有效教研”的“有效聽課”,進一步優(yōu)化教學。聽課中的“思”,就關鍵要思考“課前與課后”的“評價與思考”。例如,授課者在“A Christmas Party”沒有明確提出這節(jié)課的具體學習目標,而是把“互送圣誕禮物”的任務布置下來。要送出規(guī)定的禮物,也就是必須要掌握禮物的英文名字,就是新單詞的掌握運用(a Christmas card,turkey,good food,Coke,juice,a present,…)。通過實際交往互送禮物任務的實施,必然引起雙方的對話交流。作為第一現場的聽課者應該透過“學生的課前”與“學生的課后”進行多維的對比:①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是否積極參與、全情投入。②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是否融入相應知識的情景學習中。③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能夠完成相關知識的交際任務。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是否實現了相關知識點的能力體現及鍛煉。⑤學生在學習后,是否能運用相關的知識解決相應的生活實際問題。作為處于第一聽課現場,聽課者,更多的是進行“對比思考”:對雙方知識傳授到知識探究的對比;“重教”到“重學”的對比思考;“教師尊嚴”到“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對比;教學模式化到教學個性化的對比;研究“教”到研究“學”的對比等。聽課現場中,聽課者心中多放“一把尺子”,開放思維,細心發(fā)現、探解課堂現場的深度與廣度。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