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蘭
隨著各種傳播媒體的迅猛發(fā)展,電影文化從逐漸普及到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開設了電影課或電影系列講座,研究和鑒賞電影藝術已成為一門學問。但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影視欣賞卻成為一道隔岸欣賞的風景,或者只是浮光掠影的偶爾關注。高中語文教師即使認識到影視欣賞對于語文教學和學生人格培養(yǎng)的重要作用,卻沒有勇氣打破原來傳統(tǒng)教學的課程安排,因而輕易地錯過了一種新穎的語文教學手段。筆者認為,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適當進行影視欣賞,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影視是當今世界最富有魅力的綜合藝術,它集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繪畫、雕塑等諸種藝術之精華,成為一門獨立的“第七藝術”,它與文學休戚相關,很多語文教師在抱怨影視作品脫離了著作者的原意時,卻常常忽略了他們之間的相同和不同之處正可以使我們更好地把握原著,從而進行理性的分析,并投入到審美鑒賞活動中去。比如學生在上魯迅的《祝?!窌r,常常很難把握好祥林嫂這一主要人物的性格與心理。閱歷簡單、人生經(jīng)驗缺乏的學生面對作者筆下的祥林嫂形象雖感到回味無窮,但在理解上感到困難重重。語文教師應在課堂上帶領大家一起觀看影視作品《祝?!罚诜治鰞烧卟煌幕A上,著重進行人物性格與矛盾沖突的分析,這可以借助演員的臺詞、動作、面部表情等,最終實現(xiàn)對作品本身的理解。類似相關的影視作品還有《雷雨》《阿Q正傳》《老人與?!贰都t樓夢》《三國演義》等。通過影視欣賞,能幫助學生先從視覺形象上對作品進行審視,然后以此為基礎,再來細讀文學作品就有了深度與廣度。
除此以外,還可以適時地培養(yǎng)學生對作品的鑒賞能力。因為一部作品的好壞需要經(jīng)過時間的淘洗,其中欣賞者的鑒賞水平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對于高中學生來說,如果不經(jīng)過教師的指導,那么他的鑒賞水平的建立很可能需要經(jīng)歷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師通過指導欣賞影視作品這一個有效手段,可以進行初步嘗試。比如在學習曹禺先生的《雷雨》時,不妨先看一下電影,然后找出影視作品與文學作品的不同之處,再把這些不同之處分為“重要”和“次要”兩類,“次要”是跟人物的性格發(fā)展無關緊要的,而對“重要”之處,教師就要和學生一起辨別,當演員的表演與作品本身不符時,是更好地刻畫了人物,更精到地刻畫了主題,還是比原作顯得粗劣,不深刻。這一比較的過程實際是讓學生明確怎樣去欣賞藝術作品,它可以使學生的無意欣賞變成有意欣賞,這使學生向高層次鑒賞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眾所周知,當前的語文教學還有著不盡人意之處,表現(xiàn)在學生對語文這一學科的情感投入上顯得令人失望。由于語文教師習慣于采取講讀的方式進行知識的灌輸,單一的教學方式必然使求知欲望強烈、性格活潑的學生感到枯燥和厭倦,語文教師要改變現(xiàn)狀,思考是必需的,而實踐更重要。在調(diào)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影視的功能是不可估量的。
教師應該選擇學生樂意觀看和值得觀看的影視作品作為教材,因為優(yōu)秀影視作品對于人心靈的凈化功能將與語文教學實現(xiàn)相通,從而發(fā)揮情感交流。當學生在觀看《戰(zhàn)狼》時,內(nèi)心涌動的愛國情感并不是語文教師的說教可以達到的;當欣賞歷屆《超級演說家》的精彩實況時,學生渴望加強口語訓練、來盡情展示自己的個人魅力又變得突出和強烈;當收看《中國詩詞大會》時,學生對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會興趣盎然??傊?,影視作品種類繁多,教師要用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去挖掘,就能找到激起學生學好語文的愿望。
但需要指出的是,教師在選用某一影視作品時要慎重和細心,因為學生的年齡和心理決定了他們難以對所有的作品進行“拿來主義”式的篩選,教師就有義務和責任進行選擇,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長期以來,我們的很多語文教師是在純“語文”的領域里進行著艱苦的改革,我們的學生是在純“語文”的范圍內(nèi)進行著不懈的學習,實際上,這樣的語文活動無非就是上課、聽講,寫作、批閱,考試、評講等等,這樣局限的范圍勢必使語文成了“小語文”,它與周圍的其他學科沒有聯(lián)系,與我們的生活、工作隔絕,這已經(jīng)走入了一個誤區(qū)。而影視作品正好彌補了這一個缺陷。影視作品涉及的范圍大至宇宙世界,小到某一個細節(jié),可以說它無所不包。語文教師應利用它的開放的特點來進行語文教學,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們經(jīng)常會在班里發(fā)現(xiàn)知識面狹窄、生活三點一線的同學,那么不妨推薦他們看一下反映世界、國家、民族生活的電影,比如《辛德勒的名單》,使他們的視野變得開闊,寫作時就能引經(jīng)據(jù)典,體現(xiàn)思維的廣度;而對于那些情感淡漠、對文學讀本沒有體悟的學生,不妨播放一下反映人與人真情的影視作品,比如電影《金色池塘》,使學生在充盈了豐富的感情后,再投入到學習文本中去;而對于那些為了學習語文而學習語文的同學,那就播放一些演講、辯論比賽的錄像或反映個人成長史的影視作品,使他們走出狹隘的自我,而喚起讓自己全面提高語文能力的動力,從而進行居高望遠的定位,使之能從原先的“封閉、獨立”的學習范圍中走向更廣闊的領域。
語文教師也許擔心,當我們利用每周一節(jié)或每兩周一節(jié)課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影視鑒賞時,整個的欣賞過程是否顯得多余,因為我們本身的課時也不多。實際上當學生對某影視作品產(chǎn)生感覺從而獲得一系列心理活動的過程中,必然對其作出一些選擇、分析和判斷,并體現(xiàn)出一定的價值取向。學生在對影視作品進行欣賞的過程中,他的情感隨作品涌動起伏,創(chuàng)作欲望也適時而生。不少同學在觀看了電影《可可西里》后,在寫作中提到了它,在課堂教學中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這說明這部影片對他們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又比如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不但使學生對法西斯產(chǎn)生了強烈的憎恨,而且影片中色彩的運用也成為學生進行影視評論的一個角度,從欣賞變?yōu)槔硇缘姆治龊驮u論,這樣的創(chuàng)作欲望一旦產(chǎn)生,教師就要抓住時機,適時地進行鼓勵,指導,使這種欲望穩(wěn)定化,教學的目標就達到了。
作為一個目光遠大的語文教師,決不應滿足于學生創(chuàng)作欲望的產(chǎn)生,還應該讓他們通過創(chuàng)作來獲得成功的喜悅,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在語文教改中曾讓學生觀看了一系列動畫片、兒童電影、西方名片等,學生通過觀摩、比較,寫出了許多有思想、有見解的影視評論。
在教學改革的長足發(fā)展下,新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將不斷涌現(xiàn),而影視資源的利用將使語文教學錦上添花。語文教育工作者應該在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研究,找到兩者的結(jié)合點,從而使語文教學煥發(fā)出旺盛的生命力,使語文教學更加豐富多彩。
[作者通聯(lián):福建石獅市石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