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羽邦
【摘 要】 對于當前的法律體系而言,經濟法與民法的關系已經成為法律基礎理論之中較為重要的內容,而從法律體系的角度來看,經濟法與民法的關系尚未存在形成統一的認識,這也就要求了相應的學者能夠明確二者之間存在的法律關系,從而推動經濟法相關內容的不斷完善。在本文之中,首先對經濟法與民法的歷史關系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對經濟法與民法之間存在的差異以及密切的聯系進行了全面的探討,從而使二者的關系能夠得到全面的揭示,希望能對經濟法體系建設問題做出更加積極的貢獻。
【關鍵詞】 經濟法 民法 關系
引 言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發(fā)展,經濟法與民法之間的關系也成為當前法律體系之中較為重要的問題。而從我國法律發(fā)展的層面來看,法律學術界往往沒有為經濟法與民法之間的關系給出更加明確的關系,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發(fā)展,相應的問題也沒有被有效地解決。這也就要求了相關學者和法律部門能夠對經濟法與民法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從實際情況出發(fā),考慮到法律體系建立的歷史關系和存在的差異性,從而為整個經濟法律體系的健全和完善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一、經濟法與民法的歷史關系分析
在我國民法通則頒布之前,我國大部分經濟學專家都受到了前蘇聯經濟法的理論影響,而在這一時期,我國專家與學者對經濟法討論分為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經濟法之中不存在著特定的調整對象,而第二種觀點則認為經濟法存在著特定的調整對象,而第一種觀點則是以蘇聯民法專家格力班諾夫為代表,而這種觀點也在其《經濟法》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在這種觀點之中認為,經濟法不應該成為一項獨立的立法,也不存在著法律邊界的問題探討。而第二種觀點則是由前蘇聯法律專家拉普捷夫提出的,其認為經濟法有著自身特定的調整對象,對經濟法的組織規(guī)模進行了范圍的拓展,使其能夠涵蓋到所有的經濟關系之中,然而在這種觀點之中將民法的適用范圍進行了縮減,然而從本質上來看,民法與經濟法并沒有從法律角度上劃清界限。
在我國民法通則頒布之后,我國法律學家認為這種法律是資本主義法律,服務的是資產階級,這也導致當時的法律學術爭論引入了政治斗爭和意識形態(tài)的政變,導致當時學術界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而到了1983年,社科院召開了全國經濟法理論的研討會議,使經濟法成為當時較為主流的法學觀點。我國十四次人民代表大會上,黨中央對國內外的經濟形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研究,并提出了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決策,而經濟法界也開始對經濟法的調整內容進行了全面的思考,開始重視這一項歷史遺留問題,并提出了經濟協調關系和干預經濟關系的假說,然而在當時,沒有辦法將經濟法適用對象和民法適用對象進行有機協調。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特色市場經濟秩序的全面建立,經濟法與民法之間的關系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協調,在市場行為之中,要求民法能夠對市場運行機制之中存在的問題加以補充和完善,提升市場運行的規(guī)范性和秩序性,減少市場機制之中存在的局限性,而經濟法也需要對民法之中存在的民事行為進行鑒定,使民法和經濟法能夠為市場經濟關系的調節(jié)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托,從而推動我國市場經濟的有效運作。
二、經濟法與民法之間存在的差異
經濟法是一項獨立的法律部門,其法律體系與民法有著較為緊密的聯系,而在探討民法與經濟法之間存在的差異時,應該能夠轉變思路,打破傳統法律的界限,從而使民法與經濟法之間的關系更加明確和直觀。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隨著二十世紀的全面到來,法律界開始對經濟法的構建有著更加清晰的認識,而多種經濟術語也被引入到法律體系之中,從經濟效益的角度來看,經濟法更體現在社會總體效益的實現與維護,要求個人經濟行為能夠與社會經濟發(fā)展的規(guī)律與要求相符,而在經濟法之中,并沒有對維護個人經濟利益作出深入的研究,其立法意向主要是維護社會的總體利益,通過維護總體的利益來確保個人利益得到有效保障。而從民法的角度來看,其更注重對個人基本權益的保護,核心在于保護個人的交易權利,通過對個人交易行為的保護來提升整體經濟體系的運作效能,從而達到促進整個經濟市場和諧發(fā)展的目的。民法的效益評價標準在于個人效益是否能夠全面實現,也就是說,民法主要是為了保護個人經濟的理性,而經濟法則是主要在于維護社會總體的經濟秩序。
另外,經濟法與民法的公平性原則也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從經濟法的角度來看,其公平性原則是后期引入的概念,而其核心內容在于強調結果的公平性,在評價一個個體經濟行為時,參照的是總體市場的運作標準,并以其是否會對整個市場秩序造成不良影響,也就是說,社會公平是經濟法公平性原則的總體體現;而民法的公平性原則則是建立在個人的基礎上,以較為理想的狀態(tài)進行考慮,強調的是交易行為之中,個人與個人或者個人與企業(yè)之間信息的對稱性和資源的對稱性,最理想的狀態(tài)下是人們的資源相等,信息對稱,能夠開展無差別的交易活動,也就是說,民法的公平性原則的基礎為個人公平,主要是通過個人公平分配的方式來體現出社會公平。
從經濟法與民法的本質來看,二者存在著不同的調整主體,而其法律本位往往存在于各自的法律層次之中,有著相對應的法律關系,二者不存在著個體行為之中權利和義務的矛盾關系,主要的差異集中在保護社會利益和個體利益之間的關系之上。首先經濟法本質在于維護社會的總體權益,立法的核心內容也在于維護社會的總體權益,經濟法的構建過程之中,主要是為了維護整個市場的宏觀經濟秩序,使多種社會公共資源和社會財富能夠實現公平化和合理化的分配,使社會的總體的利益分配能夠更加均衡,這也是民法與經濟法最為本質的區(qū)別。
經濟法和民法的調整方法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經濟法的調整方法往往以強制性和規(guī)范性為主,具有一定的懲罰和強制色彩,其規(guī)范較為嚴格,要求能夠彰顯出法律的威嚴性,從而使經濟秩序得到更好的維護,而民法在調整過程之中,往往以安全和高效為原則,同時在調整方法的使用時,往往存在著較強的補償性色彩,要求能夠使當事人的真實意愿得到最大化的滿足。這二者存在的差異性能夠使二者起到相輔相成,相符滲透的根本作用,從而使確保經濟關系既能夠滿足當事人的期望,又能夠促進社會公共利益的協調發(fā)展。也就是說,經濟法的主要保護對象為整體利益,并以此為出發(fā)點,以社會總體利益為本位進行社會關系的調整,而民法則以個人利益作為關注點,以個人利益實現作為調整方法應用的主要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