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沁陽市人民醫(yī)院(454550)趙艷芳 成康康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2月~2017年1月期間本院收治的63例行常規(guī)護理的腦卒中偏癱患者作為對照組,選取2017年2月~2018年1月期間本院收治的63例行循證護理干預的腦卒中偏癱患者作為觀察組。對照組男34例,女29例;年齡42~80歲,平均(60.82±7.35)歲。觀察組男35例,女28例;年齡43~79歲,平均(60.67±7.14)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颊呔炇鹬橥鈺狙芯拷?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健康宣教、監(jiān)測病情等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行循證護理干預,方法如下:(1)成立循證護理小組:組員主要包括責任護士、康復護理、護士,護理前應加強對護理小組成員的循證護理知識培訓,為循證護理方案的實施做好準備;(2)明確循證問題:組員針對患者長期臥床的特點,了解其心理情況,總結護理工作中的各類問題,主要包括心理護理、康復訓練措施及時間的選擇等。(3)循證支持:利用維普、萬方等數(shù)據(jù)庫檢索所提出的問題,確保文獻的真實性、有效性及科學性,并結合院內(nèi)護理的實際情況,制定出最佳的護理方案。(4)循證應用:①心理護理。腦卒中偏癱患者常伴有焦慮、抑郁等負面心理,可向其詳細講解腦卒中偏癱的發(fā)生機制、治療及預后,強調(diào)康復訓練的效果及必要性,提升患者的治療積極性。②早期康復訓練時間:待患者生命體征穩(wěn)定48h后即可進行,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盡早開展康復訓練。③康復訓練內(nèi)容。由專業(yè)的康復護士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主要包括吞咽運動、鼓起運動、四肢屈伸、旋轉運動、坐位及站位的平衡訓練等,并加強分離動作的訓練,逐步進行步行訓練,避免過度勞累。每次訓練時間30~60min,每天1次。兩組均連續(xù)護理3個月。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運動功能、心理狀態(tài)。①運動功能分別于護理前后利用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FMA)[1]進行判定,分值越高,代表運動功能越好。②心理狀態(tài)分別于護理前后利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2]進行判定,分值以50分為界,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越差。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用SPSS20.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百分數(shù)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s”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運動功能 護理后,兩組患者FMA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71.23±12.59)較對照組(47.64±11.82)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心理狀態(tài) 護理后,兩組患者SAS、SD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附表 兩組患者SAS、SDS評分對比(±s,分)
附表 兩組患者SAS、SDS評分對比(±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 SAS SDS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n=63) 65.35±15.47 38.17±9.86* 63.28±13.46 38.43±9.93*對照組(n=63) 64.89±14.68 42.93±10.24* 62.76±12.84 42.37±10.15*t 0.171 2.658 0.222 2.202 P 0.864 0.009 0.825 0.030
循證護理是目前較為新型的護理模式,其核心是以科學證據(jù)為基礎實施現(xiàn)代化護理模式,循證護理主要針對臨床的具體問題,尋求真實、科學的證據(jù),結合患者的需求及醫(yī)院條件,制定出最佳的護理方案,更具針對性及科學性。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FMA評分較對照組高,表明循證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運動功能影響顯著。分析其原因在于循證護理干預可使護理人員的工作更規(guī)范化,并不斷提升護理水平,并通過查閱腦卒中偏癱相關康復訓練知識,確定最佳的康復訓練時間、最佳的康復訓練方案及具體措施的制定,使患者的問題得到切實的解決。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SAS、SDS評分較對照組低,表明循證護理干預在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心理狀態(tài)方面也具有重要意義。心理護理是患者康復過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狀態(tài)面對疾病,提升其護理及治療的依從性,有效加快患者的康復進程。
綜上所述,循證護理干預可有效促進腦卒中偏癱患者運動功能恢復,減輕其負面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