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見聞
兒時,在母親身邊,記憶深刻的是她出口成章的農(nóng)諺。每逢身邊瑣事,母親都能用一句簡單的農(nóng)諺予以概括和總結(jié),其概括之精準,常令我們這些自以為能舞文弄墨的人也自嘆不如。
一個初秋的早晨,母親出門到生產(chǎn)隊上工,她邁出門檻時,抬頭看見朝霞漫天,回過頭來便叮囑姐姐,叫她今天不要把柴禾曬出來了?!霸绯堪l(fā)霞,等水燒茶;晚上發(fā)霞,干死蛤蟆?!蹦赣H邊說邊急匆匆地趕著上工去了。我和姐姐遵照母親的交代,沒有曬柴,并做好防雨的準備,果然到了九十點鐘時,大雨就“嘩嘩”地下了起來。
后來我問母親怎么知道會下雨的,母親說,做人一定要學(xué)會“進門觀顏色,出門觀天色”。出門觀天色,就要做到“晴帶雨傘,飽帶饑糧”,做好“未曾上船,先防落水”的準備;出門辦事或做客,開口說話要根據(jù)臨場的氣氛和主人心情,決定自己某些話當講不當講,什么時候講合適,這也是做人應(yīng)把握的分寸。
夏夜納涼,看見月亮四周起了一道光圈,母親說“日暈子時雨,月暈子時風(fēng)”。我問母親,如果月亮周圍沒有光圈,又被云朦朦朧朧覆蓋著呢?母親說,“月亮長毛,細雨飄飄”,那多半會下小雨的。
兒時,為了鼓勵我們多用功念書,母親常叮囑我們“早起三日當一工”。她說“走得路多,踩得草死”,強調(diào)我們書要多讀,反復(fù)地讀,才會記得牢。
為了教育我們走正路、做好人,母親教育我們要懂得廉恥。她說“人無廉恥,百事可為”。另外,母親還教育我們做人要有自知之明,她說“好鼓不用重錘打,明人不須多講話”,要我們懂得自律和明理。
有時,我們在外與人說話言辭不當時,母親回來就教導(dǎo)我們,說“會說話的想話說,不會說話的搶話說”。要我們學(xué)會尊重人,首先要學(xué)會傾聽。母親說,人家講話時,要先聽,待到人家把話說完了,自己有補充時,再有條理地說出來。
我們長大成家后,有時夫妻之間發(fā)生爭吵,母親不管我們做兒子的對還是不對,總是先批評我們的不是。她說“好話說得千千萬,一句惡話惱人心”。勸我們以后碰到夫妻矛盾,要兩個人好言好語,好好商量,要相互懂得惜緣。接著又勸導(dǎo)我們,凡事要“上半夜想自己,下半夜想他人”,不能只念自己的一本經(jīng),應(yīng)該站在雙方的角度,換位思考問題。
在處理鄰里關(guān)系上,母親說“住的鄰里好,猶如撿個寶”,“遠親不如近鄰,遠水救不了近火”??创抑嘘P(guān)系時,母親說“家和萬事興”“家不和,鄰也欺”。強調(diào)一個家庭要團結(jié)、和氣。在處理事情上,母親說“好不好,問三老”。老人家們閱歷豐富,見多識廣,咨詢老人既是處事之方,也是尊重老人的做人之道。
當然,母親還有很多的口頭農(nóng)諺,有一些是我至今都還不能理解的,譬如母親說“食在口中人不知,身上無衣人自欺”等。也許是我的理解能力還不夠,但母親口中大多數(shù)的農(nóng)諺,無疑都是祖祖輩輩在勞動實踐中總結(jié)出來的經(jīng)驗,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