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萍
201199上海市閔行區(qū)莘莊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口腔科
牙周病是發(fā)生于牙周組織的疾病[1],是臨床比較常見的口腔疾病,主要致病因素是菌斑和炎癥,當機體免疫力降低時,由于細菌入侵和防衛(wèi)功能失衡,會導致細菌對牙周組織的損害,增加了牙周病的患病率[2]。糖尿病是常見的內分泌疾病,而牙周病被列為糖尿病的第六大并發(fā)癥[3],特別是老年患者,糖尿病牙周病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為探討老年人糖尿病與牙周病的相互關系,本文收集我院2018年1-10月治療的100 例糖尿病合并牙周病患者進行總結和分析,現介紹如下。
2018年1-10月收治糖尿病合并牙周病患者99 例,隨機分為三組,各33 例。A 組男16 例,女17 例;年齡61~77 歲,平均(65.8±2.3)歲;空腹血糖6.6~17.8 mmol/L,平均(12.2±2.3)mmol/L。B 組男17 例,女16 例;年齡62~79 歲,平均(66.1±3.1)歲;空腹血糖6.5~18.1 mmol/L,平均(12.3±2.1)mmol/L。C 組男18例,女15 例;年齡63~79 歲,平均(66.3±3.2)歲;空腹血糖6.7~17.9 mmol/L,平均(12.2±2.2)mmol/L。
方法:①A 組給予控制血糖,如降糖藥物、飲食控制和運動指導;②B 組單純治療牙周病,指導患者用牙衛(wèi)生,口服甲硝唑、頭孢等抗生素及對癥補牙、局部上藥等治療;③C組綜合A組和B組治療方法。三組患者均治療1個月觀察效果。
三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比較:三組治療前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A組和C 組均顯著性下降,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血糖水平變化不大。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比較(±s)
表1 三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比較(±s)
血糖指標 A組 B組 C組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空腹血糖(mmol/L) 12.2±2.3 7.7±1.4 12.1±2.1 10.1±1.2 12.2±1.2 6.3±1.1糖化血紅蛋白(%) 11.2±2.2 8.1±1.9 12.4±2.2 9.9±1.6 11.3±2.2 6.4±1.0
三組患者牙周指數變化比較:三組牙周指數均下降,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A組和B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組牙周指數明顯下降,與A 組和B 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患者牙周指數變化比較(±s)
糖尿病與牙周病具有密切的相關性,有研究表明[4],牙周病是糖尿病的第六大并發(fā)癥,糖尿病患者發(fā)生牙周病的概率會增加,并且程度也會更重,患者主要表現為更加嚴重的牙槽骨吸收及附著喪失。而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較好者,其牙周病的發(fā)病率與非糖尿病者無異,可見糖尿病是牙周病的高危因素。
糖尿病對于牙周組織有影響,因為糖尿病患者高度葡萄糖基化作用的增強,使得大分子能夠在組織中沉積,進而引發(fā)小血管壁與基膜顯著增厚,管腔變得很狹小,造成多形核淋巴細胞功能失常,而產生膠原合成骨基質,炎癥介質產生異常后,加劇了牙周病的發(fā)展[5]。糖尿病本身對于牙周炎沒有直接促進作用,但是糖尿病患者血糖高,唾液、齦溝液葡萄糖濃度也隨之升高,唾液量分泌減少后,口腔內的雜物清潔能力也會下降,最終有利于細菌的繁殖和發(fā)展。此外,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出現障礙,對于入侵體內細菌微生物的清除能力下降。因此會對牙周病的治療產生一定阻礙。牙周病與糖尿病呈現出的互動關系使得牙周炎可能會加劇糖尿病病情發(fā)展,而病情進一步惡化的糖尿病也會加劇牙周炎癥狀。
由此可見,糖尿病與牙周病存在相互關系,在治療方面既要控制好血糖又要處理好牙周病,才能達到較好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