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鏜,楊曉琳,胡征芬,鄭險冰,陳詩慧
腦卒中是中老年人常見疾病,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腦卒中常合并一系列并發(fā)癥,極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影響患者的康復,給患者的家庭帶來一定的壓力。另外,相關研究報道,腦卒中康復過程漫長,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反應,甚則有自棄行為[1]。因此,臨床上對于腦卒中患者在進行康復治療的同時,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顯得尤為重要,可以有效提高患者依從性及主觀能動性,讓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療,改善不良情緒的發(fā)生,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采用團體心理干預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患者60例,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 2017年1月~2018年7月期間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南平第一醫(yī)院康復科病房住院的腦卒中患者60例。納入標準:符合腦卒中的診斷標準[2];年齡40~70歲;治療前均未介入系統(tǒng)的康復治療;意識清楚且能配合治療;愿意簽署知情同意書并承諾按照要求完成追蹤觀察。排除標準:合并有全身嚴重感染;意識不清或有精神疾病,或合并認知障礙無法配合治療;合并言語功能障礙。所有納入病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2組。其中干預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54.60±8.52)歲;病程(49.90±22.72)d;缺血性腦卒中20例;出血性腦卒中10例。對照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54.90±8.01)歲;病程(51.10±24.40)d;缺血性腦卒中23例,出血性腦卒中7例。2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腦卒中康復訓練治療:①待患者生命征平穩(wěn)后即可進行康復訓練,康復訓練的總原則應遵循先易后難,先被動后主動,貫徹循序漸進的康復原則。患者臥床時應保持良肢位的擺放,搬動患者肢體時應避免過度牽拉致患側上肢肩關節(jié)半脫位的發(fā)生,在腦卒中早期應進行肢體的被動運動以維持關節(jié)活動度;②待患者肌力改善后醫(yī)生根據患者個體情況制定相應康復治療方案,適當增加主動運動訓練鍛練軀干核心力量,包括翻身、床邊坐起、橋式運動、坐位平衡、床邊站起、站立平衡、上下樓梯訓練、行走訓練等;③指導患者主動參與日常生活活動訓練指導穿衣、刷牙、洗臉、如廁等日常生活行為獨立完成,設定2個月為1個治療周期。每天治療1次,每次50min,每周治療5d,上述治療均由治療師完成。
1.2.2 干預組 在常規(guī)康復治療的基礎上加予團體心理干預治療,同樣設定2個月為1個治療周期。建立治療師-患者負責制,對于由于各種因素及條件的限制的出院患者,治療師統(tǒng)籌管理患者康復治療,保證康復治療持續(xù)性;每周團體心理干預治療時間,通知患者前來參加。由于各種原因,2個月內團體心理干預治療滿5次即為完成治療療程。整個團體心理干預治療內容包括:①成立團體心理干預治療小組。護士組織患者彼此之間相識熟悉,建立團體氛圍,營造和諧氣氛,讓患者認識到自己是屬于團體成員中的一份子。②醫(yī)生通過溫和的態(tài)度、親近的話語,耐心地對患者進行疾病的解釋及疏導,讓患者產生親切感及信任感。③醫(yī)生通過健康講座、幻燈片的形式向患者解釋何為康復治療,講述腦卒中康復治療的目標、意義、疾病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各類并發(fā)癥、預后及治療的具體方法,讓患者對疾病有所認識。④醫(yī)生和治療師組織討論會讓每一個患者進行心聲分享、對有進步患者進行喜悅分享及討論,引導患者宣泄不良情緒,鼓勵患者學會情緒調節(jié),樹立信心、積極面對現(xiàn)實,努力訓練。⑤加強患者與患者之間溝通,護士組織患者建立合唱團,引導患者互道祝福,合唱歌曲,提高患者治療的信心,改善患者精神面貌,增強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決心。以上活動每周固定時間1次,每次2h?;顒觾热莅凑找韵铝鞒踢M行:第1次相互熟悉、醫(yī)患溝通,醫(yī)生向患者講述康復的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第2次腦卒中康復治療健康講座;第3次建立合唱團,互道祝福,交流經驗,分享喜悅與困頓;第4次健康講座,醫(yī)生告知患者重新評估后的康復近期目標及遠期目標;第5次合唱歌曲,患者心聲分享。同時選出2名表現(xiàn)較好的患者任命為組長、副組長,負責平時在康復運動室治療時對其他患者的督促工作,每個月評選“康復進步之星”,并頒發(fā)獎狀及禮品。囑咐患者家屬規(guī)律患者的日常作息,督促患者功能鍛煉。
1.3 評定標準 ①治療前及治療后2個月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評估患者焦慮嚴重程度[3];SAS由20道主觀題組成,標準分50分以上為異常,50~59分屬輕度焦慮,60~69分屬中度焦慮,70分或以上為重度焦慮。②采用漢密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評價患者抑郁嚴重程度[4],本研究HAMD由17項內容組成,每項0~4分,總分>7分為異常,表格評價得分越高,說明患者抑郁情況越嚴重。③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評估患者治療前后日常生活能力[5]。MBI總分100分,以患者日常實際表現(xiàn)作為評價依據。評分越高,說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水平越高;反之分數越低,說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水平越低。填表前向患者說明填表目的及意義,上述評估量表均由同1位醫(yī)師進行評定,觀察治療前后2組患者量表評分的變化并進行比較。
治療2個月后,2組患者SAS、HAMD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5),MBI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提高(P<0.05),且干預組評分改善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SAS、HAMD、MBI評分比較 分,
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腦血管意外是神經系統(tǒng)破壞性病變的系列疾病的總稱,研究發(fā)現(xiàn),腦卒中因為其發(fā)病率、致殘率及死亡率高,已成為世界范圍內面臨的嚴峻問題[6],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腦卒中的發(fā)病率日益上升[7]。腦卒中后可引起各類功能障礙,圍繞臨床常見的各類功能障礙進行全面康復是腦卒中患者康復的重要內容[8],也是提高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關鍵所在。
腦卒中后康復是1個漫長的過程[9],家庭經濟及人員精力的投入在給患者家屬造成極大的負擔的同時,也讓患者產生了一定的心理負擔。然而,目前臨床康復大多只是關注軀體運動功能障礙治療本身,腦卒中后患者的心理健康容易忽略。腦卒中后生活質量的下降和緩慢恢復往往會導致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反應[10]。我們在腦卒中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同時,及時的對患者進行團體心理干預有助于患者認識疾病本身,有利于醫(yī)患之間、患者及患者之間的溝通互助,讓患者更快地掌握日常生活行為技能及恢復生活自理能力。研究表明心理干預能改善腦卒中患者病情,促進缺損神經功能恢復,促進預后[11]。采用團體心理干預,通過團體中人員之間的互動交流讓其從其他病友身上發(fā)現(xiàn)與本人相類似的經歷,共同體驗分享,解決相同的困境,產生團結氛圍,增強信心,消除對未來的困惑,情感得到釋放,使患者減少焦慮、抑郁及孤獨感與防備心理,互助互動[12];并且,團體干預使每位患者享受被密切關注的同時,在醫(yī)務人員的鼓勵下,他們在互助互動的過程中體驗自身的價值[13];通過醫(yī)護人員定期組織健康講座、交流會的形式進行團體干預,營造社會性環(huán)境,建立團體治療氛圍,讓患者在互相溝通交流中修正自我認識,克服不良心理[14],從而建立相互激勵、相互督促模式,患者之間共同鍛煉、共同進步;同時面對患者存在的各種心理問題,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干預,能讓患者正確地面對自身疾病,從而調動患者主觀積極性、依從性,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治療效果,加快疾病康復[15]。
另外,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康復治療過程中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進度與患者的心理情緒密切相關,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16]。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tài),能讓患者樹立正確的認知觀,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各項康復治療及各項日常生活行為,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同樣,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了,情感獲得滿足感,也能改善其情緒狀態(tài)。而且值得強調的是,患者家屬的行為與心理狀態(tài)與患者的情緒障礙程度密切相關[17]。團體活動以病人為中心,也讓患者家屬參與到整個康復過程中,能夠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社會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18]。
本研究采用團體心理干預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患者,從團體心理干預、醫(yī)患、患者與家屬以及患者之間互動方面配合常規(guī)康復治療,將心理干預運用于患者情緒管理中,有利于腦卒中患者疾病轉歸[19]。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采用團體心理干預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患者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改善情況、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情況均優(yōu)于單純康復訓練干預組,且能從主觀上調動患者積極性,提高患者配合性,做到患者之間的互動互助,踐行了“全面康復”的理念,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但由于各種因素,本研究只評估治療2個月后患者的不良情緒狀況及日常生活能力水平,針對干預組治療后效果的長期穩(wěn)定性,有待于進一步研究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