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平涼市華亭市第三中學 周 斌
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性意識是核心素養(yǎng)下對學生的明確要求,探究性學習作為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將其應用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可起到明顯的效果。目前初中數學課堂上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學習方式的單一性、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不強,急需老師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而探究性學習可使學生的學習欲望得到激發(fā),拓展他們的潛力,被廣大教育工作者所關注。本文主要立足核心素養(yǎng)下分析初中數學探究性學習的應用措施,目的是強化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有助于激發(fā)學生探究性學習的意識,因此老師需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探究性學習環(huán)境,首先,課堂上老師要鼓勵學生將自己的見解勇敢發(fā)表出來,并鼓勵學生與師生之間討論分析,并給予指導和幫助。再者,師生之間要構建良好的關系,彼此信任,老師要勇于接受學生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善于與學生溝通,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探究性學習的重要保障。其次,老師要善于啟發(fā)學生,借助幽默風趣的教學措施打破沉悶的課堂氛圍,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為學生探究性學習奠定條件。最后,要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式學習,學生之間優(yōu)勢互補,便于信息之間的傳遞,可激發(fā)學生內在的思維意識。
揭示課題是每堂課最先開始的環(huán)節(jié),比如在學習“同類項”的知識點時,老師就可以制定以下課題情境:老師可以問學生:超市里的東西是如何分類擺放的?為什么要這樣擺?有的學生說:這樣是方便顧客挑選東西,也便于商家掌握商品的銷售情況。由此,老師就引導學生順利進入了本節(jié)課的主題“同類項”。
階段性問題情境主要是根據教學不同階段制定的,可明顯提升學生的探索積極性。比如在學習“方程”的知識點時,老師可以為學生引入以下問題情境:“天平靠什么保持平衡?天平的平衡代表什么?如何用關系式表明天平兩邊的關系?關系式中能存在未知數嗎?含有未知數的關系式可以稱為什么?”這樣逐層遞進式的問題可以明顯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
發(fā)散式問題情境可引導學生自主發(fā)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便于幫助學生創(chuàng)造出新的知識,這對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探究意識的培養(yǎng)是非常重要的。
本次研究中選用測量學校旗桿高度為案例進行探究性學習。課堂活動中,老師以學校要更換旗桿上的繩子為理由,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知識測量繩子的長度。問題一經提出,學生就達成共識,老師可以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想辦法測量出旗桿繩子的長度,由此借助本次實際案例激發(fā)學生探究性學習的積極性。
測量旗桿繩子的活動一經提出,學生下課后就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了深入性的討論,并逐個開展實驗,進行操作。該過程中,基礎欠佳的學生還主動向同學請教,借鑒別人的測量方法,最后每個小組都順利完成了本次測量活動。
再者,第二組采取以下方式得出旗桿繩子的長度:該組學生讓其中一個學生將胳膊屈曲起來,并移動自身站立的位置,當視線從手指看過去剛好與旗桿重合,視線從肘尖看過去剛好與旗桿底部重合,此時將小臂的長度、眼睛與小臂的距離以及眼睛與旗桿的距離測量出來,然后再根據方程可以算出旗桿繩子的長度,結果也大約為19 米。該組學生測量的依據如下:將眼睛作為公共頂點,可以劃分成兩個相似三角形,底分別是小臂和旗桿,根據三角形的對應比,可以得出旗桿繩子的程度。
最后,第三組也說明了他們的測量方法,該組學生與第一組學生的測量方法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唯一的區(qū)別是直尺影子與旗桿影子重合時,是直尺放置的位置。該組測量根據如下:當直尺和旗桿與地面垂直時,兩者是相互平行的,此時它們與影子之間構成的三角形是形似的,再根據三角形的對應比,可以得出旗桿繩子的程度。
分析以上三組學生都利用了影子,其中第一組學生和第三組學生又借助了形似三角形的原理,這兩種方法與第二組學生相比結果更為可靠,不管是選用何種測量方法,都強化了學生的探究性意識,提升了學生借助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學習意識是素質教育核心素養(yǎng)下尤為重要的任務。立足初中數學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意識,可從學習環(huán)境、學習氛圍、師生之間的關系等多個方面分析,其中,小組合作式學習是探究性學習意識培養(yǎng)的重要方案。本次研究中就是選用具體案例組織學生在小組中討論分析,得出問題答案。以上就是本文立足核心素養(yǎng)下分析初中數學探究性學習的應用措施,希望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強化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