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辰
摘要:《情書》講述了,兩個相同相貌的女子,兩個同名同姓的男女,因一封寄往天國的情書串聯(lián)起來,三人在不同時間地點產生的交集??此浦v述的是一個愛情故事,其實其中運用到了法國精神學家雅克·拉康的鏡像理論,講述了一個自戀的故事或者說尋找自我的故事。鏡像理論是法國精神學家雅克·拉康針對6-18個月的嬰兒從鏡子里認識自己和他人的實驗總結出來的,從自我意識的產生到對鏡子里的自己的終身迷戀,鏡像理論解釋了嬰兒見到鏡子的開心又被延伸到情侶間奇妙的愛戀。
關鍵詞:鏡像理論;《情書》;視聽語言;巖井俊二
前言
《情書》是導演巖井俊二第一次在電影院公映的劇情長片,上映后在亞洲掀起了評議熱潮,是九十年代最膾炙人口的日本愛情文藝片。
一、鏡像理論與情書的結合
鏡像理論是由雅克·拉康針對6-18個月的嬰兒從鏡子里面認識自己和他人的實驗總結出來的,鏡像理論是指將一切現(xiàn)實和想象混為一談的意識為鏡像體驗的理論。我們可以從鏡像理論的三個階段來解釋情書中的自戀或他戀。
(一)第一階段:認知階段。還沒有形成自己意識的嬰兒被抱到鏡子前面的時候并沒有意識到鏡字里面的像是自己。將“自我”認成“他人”。其實男樹對于女樹的暗戀就可以被解釋為這一階段。男樹和女樹因為同名同姓,所以男樹對于女樹瘋狂的暗戀可以被解釋為對鏡中的自己瘋狂的自戀,男樹只是把自己當作女樹,而男樹還意識不到女樹是自己的影子,也就是男樹沒有意識到女樹是自己。
(二)第二階段:鏡像階段。認出了自己的鏡像,但是他誤認為這樣的“鏡像”是真實存在的。女樹是真實存在的,但男樹只把她當作影子。男樹與渡邊博子的愛戀就是男樹喜歡自己的影子女藤井樹,但是愛而不得。因為女樹和渡邊博子長相相似所以男樹對于自己的影子的影子的喜愛。男樹對于女樹瘋狂的暗戀或是與渡邊博子的愛戀都是對自己的極度自戀。
(三)第三階段:發(fā)自本能的迷戀自己。男樹與渡邊博子的愛情是因為渡邊博子和女樹擁有相似的面容,而女樹是男樹的影子,那么男樹對于渡邊博子的愛戀其實可以被解釋為對于自己影子的影子的愛戀。而博子是女主的影子,男樹對博子的喜愛是因為博子是自己的雙重影子。
二、從視聽語言方面分析情書中的鏡像理論
影片的片名——《情書》?!扒闀?,這個詞很有深意,它貫穿了整個影片。最初指的是博子寫給男樹的信,后來指男樹對女樹的暗戀,以及藏在書中的借閱卡。影片中無法完美的愛情故事,實際上是對自我和他人的迷戀。下文我們分別從四個方面來分析《情書》中的鏡像理論。
(一)從敘事角度來說,由于是由文學作品改編的,影片中出現(xiàn)了一些文學的敘事方法。比如說書信體、倒敘等等。巖井俊二本人就是喜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喜歡與另一個自己對話,這一點在他的電影中也充分體現(xiàn)了。巖井俊二的獨特和高明之處就在于他特意舍棄了三個男女主人公之間愛情的是是非非,而把重點集中在對往事的追憶上,形成了《情書》錯綜復雜的結構。在現(xiàn)實世界中用了第三人稱表述,在回憶的時候用了第一人稱,遵循了心理活動和邏輯。在一定程度上《情書》也是巖井俊二對于自己情感的一種表達,體現(xiàn)了他對于青春的懷念。
(二)從色彩和色調來看。影片的開頭采用了自殺式的開場,一個長鏡頭,博子穿著黑色的衣服從雪地里起身,畫面只有白雪和黑色兩種顏色,形成了對比。而在講述女樹時,也采用了冷色調。只有在回憶少年時期的畫面,色彩比較鮮艷。傅子一直是冷調的散射光,而樹(女)多用于暖光。導演有意的設計了兩個角色不同意義的重合,影片正是不斷構建想象的世界,來完成對自我的認同。巖井俊二把回憶和現(xiàn)實地進行了區(qū)分,營造了一種色彩明麗和陰暗的強烈對比。
(三)鏡頭角度,《情書》的開頭使用了一個長鏡頭,用黑白的對比與鏡頭展現(xiàn)給觀眾一種凄涼的感覺。導演運用了很多重復的鏡頭,強調了重復部分的重要性,也給觀眾了一定的提示。影片臨近尾聲的時候, 當博子對著大山喊出:“你好嗎?我很好的時候”,導演利用平行時空中鏡頭的切換為躺在病床上的女樹的問候,給予了這個鏡頭更深層的意義。其實男藤井樹不管是對于女藤井樹的暗戀還是與渡邊博子的愛戀其實都是他瘋狂自戀的一種體現(xiàn)。
三、結論
《情書》展現(xiàn)的是男藤井樹自戀和渡邊博子與女藤井樹的自我認知和成長的過程。雖然黑色和白色的色調有些悲涼顯,但最后當博子對著大山呼喊與女樹明白自己曾被深愛流下眼淚時里終于“獲救”。《情書》中對于過往的回憶和生死表述很委婉,青春并不完美,也許充滿苦痛,充滿淚水,但是正是因為它的不完美才最美。
參考文獻:
[1]巖井俊二.不愿面對現(xiàn)實的永遠少年.新浪娛樂[Z].2013-11-30.
[2]張正明.拉康的鏡像理論與自我的建構[A].劉文.學術交流,2007,07(7).
[3]《情書》上映近20年:巖井俊二未長大.中國新聞周刊網[N].2015-09-17.
[4]戴錦華.電影批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65.
[5]黃作.是我還是他?--論拉康的自我理論[J].南京社會科學,2003(06):17-22.
[6]巖井俊二.燕尾蝶[M].南海出版公司.
[7]劉志新.試論拉康的鏡像理論[A].陳歆,曹建斌.江蘇工業(yè)學院學報,2008,09(3).
[8]福原泰平.拉康———鏡像階段[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