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娟
一“禪”的起源簡介
“禪”最初是由菩提達摩建立,禪宗是中國佛教宗派之一。禪宗能獨立成為佛教宗派的一支,則歸功玉慧能和其繼承者們?;勰芘c其弟子主張不依據(jù)任何文字解釋,直接傳遞佛教本質精神,抓住本心。它的學術名詞為“佛心宗” the sect of Buddha- Heart),通俗的稱呼為禪宗、“禪”。佛教最早是經(jīng)由印度傳入到中國本土,雖然起源于印度,在遠東兩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許多分支,由印度傳教士流入到中國后,結合了中國的儒教和道教的思想,融合而出一種中國本土化的佛教思想。中國佛教經(jīng)過演變和發(fā)展與佛教的發(fā)源地印度佛教的教義與內容必然會存在差異,因此佛教是中國本土的教義同化。在胡適先生看來佛教的禪宗是中國思想對印度思想的一場革命禪宗使得漢傳佛教不同于印度原始佛教。直全今日也是一種不絕延續(xù)的,我國文化精神活體。
“識自心源,見性成佛”的心性論是禪宗思想的核心同時確立了大乘佛教的獨特性。禪悟是主張通過自任無為求得的法。“識自心源,見性成佛”談求的是一個“悟”字,禪宗思想不講神通,它所提倡的是見性成佛。
“禪”強調人們精神上的內在的開悟。“禪”的本質是見性的方法。禪宗教義的主要特點為“識心見性”。它使人們相信“佛”自在心中,指引人們走出自身的桎梏。它所強調的并不是避世觀,“禪”將實現(xiàn)最終自由的條件,從“來世”轉移到現(xiàn)實生活里的“本我”。我們自身類似于蓄電池,本身便擁有能量并需要被禪釋而出。然而生活總有林林總總的枷鎖與成因束縛著我們自身能量與活力的釋放,當這種能量不能以一種正向的方式出現(xiàn)便會轉嫁成非正常的扭曲方式釋放而出。“禪”的目的是避免我們被非正確的能量釋放扭曲。這便是所謂的自由。“禪”本著順其自然的方式,將我們回歸到最初的善良本能,讓內心的一切固有創(chuàng)造自然地展開。
禪是佛教經(jīng)由中國傳統(tǒng)思想過濾產(chǎn)生的本土化思想流派。深受道家道法自然的影響,在老莊玄學的侵染下,將自然注入佛教教義,對佛教思想的發(fā)展起到標新立異的作用。禪融入的道家的自然性,指的是萬物的本然性,是自然而然,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禪與道的相同之處就是對自然的尊重,不同之處即,道是隱居,逃避現(xiàn)世的思想,而禪并沒有繼承隱世的教義,禪是對道家思想的繼承革新。
二、禪對待事物形象的認知方式
1.不往于相
“相”在金剛經(jīng)中指事物的外觀,也可以說是表象,慧能稱相為離相,在《六祖壇經(jīng)》著: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禪宗常勸人放棄對形象外物的偏執(zhí),如此才能重拾內心的純潔本源,找到本我。《金剛經(jīng)》結尾處有記載,“凡有所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意思是看到事物不去思量它表象的區(qū)別,而是思考他的本質,這是禪所持平常心的的認識方式。
2.無分別心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如阿耨多菩提三藐三菩提”佛法禪宗認為對待事物應該持有平等不二的態(tài)度,遵照平常心,以得平等的般若智慧。無分別心與不住于相既是倡導人們事物并非眼見為實,它所倡導的是一種形而上的主觀之感。邏輯思維上二元對立的區(qū)分不能有助于看清事物的本質,事物表現(xiàn)會改變,不能按照此刻眼見的特征一概而論,也不能因為眼前的特征起分別心,對事物特征在心中分別而論。
3.空
禪的審美意境當中的“空”的意義是強調不住于相的“離相”,由“外離相曰禪”可知“禪”需要通過“離相”證得到,“離相”便是對于“禪”的無分別心、不住于相。這決定了禪境的性空幻有和“離相”之中所蘊含的“空”。不執(zhí)著于相的觀點與空觀都是中國佛禪教義思想的核心觀之一“若離色空,動靜通塞,合離生滅,越此諸相,終無所得”句偈說所謂禪境中“相”是沒有自體的,好像影離形,這種解釋如同“相”的性空幻有。僧肇的《不真空論》中對空觀的哲學解釋較為系統(tǒng)。其論述“空”的起源來自于因緣,而一切存在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根據(jù)《中觀》所述:“物從因緣故不有,緣起故不無……萬物若無,則不應起起則非無,以明緣起故不無也”事物是有因緣而起,故不能片面稱事物的現(xiàn)在存在為“有”,整個過程中因緣是促使它形成的原因,因此,亦不可單純稱之為“無”,因緣是其中的關鍵。根據(jù)佛教的核心教義,各種存在的事物和現(xiàn)象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的其中由于因緣形成的過程并不等同于“生”的意思。因此,事物是空無自性的根據(jù)孫民的禪宗思想美學解讀中,他對于禪境中“空”的看法是: “空” 是一種無我,這里的無我,指的是任運自然,沒有意識到我的主觀意志,不是莊子強行的忘我,
不是形如稿木、心如死灰,仍然是活潑潑的具體存在;只有無我才能“性空,空能吐納萬境”。
三、禪與中國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的關聯(lián)
在當代中國的藝術創(chuàng)作背景下,當下的藝術色彩斑斕,當今社會對物質,金錢,形成一種極端的畸形的信仰,拜金,拜商,對物質欲望越陷越深。有一群人不喧囂,在自我冥想中表達,跟中國當下的藝術家不同,他們這一批人有一種超脫的特質。
特別是在“八五美術運動”的時期,高名潞在《墻:中國當代藝術歷史與邊界》這本書中提到:一些人“不像那些倡導“人文熱情的藝術家那樣在藝術作品中表現(xiàn)某種社會關注的現(xiàn)實問題,而是質疑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原創(chuàng)性,認為藝術創(chuàng)作將
變的無意義,藝術家不應該主觀地將某種意義強加給自己的作品,而是用一種建立在“無”的觀念上進行創(chuàng)作。”正是這些人通過借禪宗,講美術創(chuàng)作,這些藝術家借創(chuàng)作來反映當代藝術和隱喻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的。如徐冰制造成千上萬個無意義漢字的過程可能和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中的‘虛、‘無思想有關,這種思想是禪宗的思想核心;丁乙的十示,不斷描繪的十字型坐標,得到內心的平靜,如同禪修;張宇的《指印》他在宣紙上用沾水的手指不緊不慢的拓印著,或者是指甲油,礦泉水植物顏料在宣紙上反復點印,這樣不停的手工重復過程更像是在群求一種寧靜,在寧靜中達到自省。在禪宗的認識中,一個感受到‘虛、‘無的時刻也是他‘心智之門開啟的時刻,即‘頓悟時刻。”他們用禪宗的哲學來表達中國的當代藝術。
中國的當代藝術與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應該是一種抽象的意識或感覺,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開始回顧傳統(tǒng)與禪宗價值。禪宗的核心價值被定義為無功利性和一致的無限性,禪是對人類實質的追求,是使得藝術永生的普遍法則。時間倉促,對于禪的認識還在一個淺薄的階段,但是后面會繼續(xù)研究禪宗與當代藝術的關聯(lián),促使自己的藝術作品得到意境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