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強
摘要:如今,中學階段的青年喜愛漫畫,喜愛素描和油畫的大有人在,美術課雖是一門以視覺形象傳遞情感,表達思想的藝術學科,也有培養(yǎng)學生感悟美、發(fā)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內容,同時也是教師落實審美教育的主要途徑。然而,在中學美術學中,教師很少重視學生對形象的理解,把教學的焦點盲目對準了學生創(chuàng)作美的過程,而忽略了學生審美情趣和表現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
關鍵詞:中學生學習;國畫
中學階段是一個人在一生中學習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任何的教育都會影響終生,所以,中學階段加強中國畫教育,對學生的今后文化素質及成長影響巨大,中國畫的諸多優(yōu)秀因素,都會給學生帶來好的引導,下面就列舉幾點:
一、引導中學生形成“以形寫神”的中國畫造型形象觀
國畫中的形象不同于攝影和油畫,攝影和油畫等基本上是現實形象的直接呈現。國畫形象是表現性的形象,是個人情感的抒發(fā),是經過概括了的提煉的形象,是現實的升華和內心的表達的融合。所以,學習國畫會讓中學生理解一種更高的藝術的思維方式。
中國畫講究“以形寫神”,離開了形,神是不存在的,即畫人物不僅要求形似,更要求神似,一定要畫出人物的精神面貌來。而作為現如今基礎階段美術教學的素描、色彩寫生都是面對靜物,把他們在特定環(huán)境、特定光線下的全部情景如實描繪出來,以表現物象的具象特征為主,因此西方繪畫更注重客觀再現。中國古代畫家往往通過反復觀察認識自然,領會其神韻,并經過多次描繪、反復琢磨,總結出的一套表現事物的意象筆墨技巧,這樣自然有傳神之筆。
由于現代美術教育都是以兒童簡筆畫、手工、創(chuàng)意想象畫,再到素描、色彩、速寫為基本發(fā)展方式的繪畫興趣培養(yǎng),所以在幼兒時期一般接受的是象征符號組合成的簡筆畫,這方面符合幼兒生理特征,到了中學時代,直接就進入了素描學習階段。素描學習基礎一般都是從石膏幾何形體、靜物等方式開始,由于素描具有比較理性的特征,是引導學生對物體的自然屬性進行理性塑造,初學者在學習素描方面只能停留在對物體表象的視覺現象和物理光影的一種觀察描摹,久而久之,會感到枯燥無味。而中國畫在刻畫對象時,更注重“以形寫神”,講究作品內在的情感表達,這就填補了學生在學習素描之前的一個造型學習空白——意象造型時期。而且,中國畫講究以線造型,注重線條的運用,對于中國畫來說線條是具有書寫性情感的表達;而素描是利用環(huán)境與物體在特定光影下的視覺對比關系來理解物體輪廓線和結構線的,所以,學習了中國畫的用線和筆墨造型語言對中學段學生來說有利于培養(yǎng)人文情懷,有了對中國畫的學習再學習素描,就會變被動為主動,在能準確塑造對象的同時還能為所畫對象賦予內在的情感表達,這樣中學美術教學就達到育人的新高度。
二、有助于培養(yǎng)中學生審美情趣發(fā)展人格成長
中國畫屬于的國粹,文化積淀深厚,中學開設國畫,通過引導學生在筆墨的練習和對名作的欣賞兩方面的教學,會讓學生們在審美情趣和人格成長上受益匪淺。以下分兩點闡述:
1.中國傳統筆墨練習的重要性
首先,國畫和其他畫種不一樣,如素描出現瑕疵,可以隨時用橡皮擦掉再進行修改,油畫出現不滿意可以用刮刀刮掉,重新覆蓋;中國畫則落筆成形,倘若出現敗筆,也不可更改。所以可以鍛煉學生的判斷能力,還可以讓中學生從中明白一個道理,一旦犯錯,不能更改的事實,只能自己承擔責任。這樣可以培養(yǎng)中學生勇于擔當的品質,也培養(yǎng)了中學生“膽大細心、求真求實”的心理素質。
其次,學習中國畫傳統筆墨需要一定耐心,無論是寫意還是工筆,在練習過程中,在構圖、構思等方面需深思熟慮,待到胸有成竹才能下筆;在落筆渲染、勾勒、皴擦各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膽大心細刻畫。中學生在中國畫傳統筆墨練習中需要極大的耐心和耐力。長期學習中國畫,可以改變大多數中學生毛毛躁躁的脾性,培養(yǎng)中學生冷靜、堅韌、注意力集中的學習態(tài)度。
最后,中國畫和其他藝術種類一樣,都是一個人可以獨立完成作品的,不像社會上別的行業(yè),大到一座摩天大廈,小到一個螺絲釘,都需要很多人操作的流程,需要團隊合作,才能完成作品。而完成中國畫作品,作畫人是會有很強的成就感的,而且,在完成的過程中也是具有詩意的,是愉快的,尤其是寫意畫作畫更是酣暢淋漓。所以,中學生學習中國畫,可以獨立作畫,長期堅持,可以培養(yǎng)學生獨立意識,獨自擔當大任、敢于做事的勇氣。
2.中國畫的欣賞對于中學生來說,至關重要
逍遙云山,嘯傲煙霞,拋卻煩惱,遠離煙火,把人生融入丘壑的永恒之中,渴望自由是山水畫藝術的本質。中學階段是人生發(fā)展的黃金時期,中學的中國畫教育,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對他們來說,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是其進入高級社會情感形成的基礎,對其今后的人生發(fā)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中國畫是幾千年來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淀,作為中國人審美觀念中特有的一種藝術語言保存下來,審美價值和研究意義重大。而中國畫欣賞教學使學生通過認識傳統中國畫的形式語言特點及其折射的精神內涵,提高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yǎng),促進民族感情得到升華和發(fā)展,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而這些又正是新時代的中學生迫切需要得到的。
總之,審美是美術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將審美滲透到學生的體驗與活動過程中,讓課堂中處處都有“美”的體驗,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美、發(fā)現美、感受美,并且在實踐過程中嘗試將自己的獨特體驗轉化為審美創(chuàng)造。通過體驗的方式,讓學生在國畫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和審美情趣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