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惠珍
摘 要:小學班級管理工作是對班主任教師綜合素質與能力的考驗,面對小學生這種特殊的管理對象,不僅需要量化的制度、規(guī)范等去制約,更需要用真心去感染、用真情去感動學生,形成一種影響力與號召力,從而達到藝術性管理的效果,最終實現(xiàn)高效管理的目標。本文分析了小學班級藝術性管理的必要性,以及具體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小學班級 藝術性管理 意義 途徑
一、小學班級藝術性管理的意義
小學班級藝術性管理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趨勢性,首先從目前小學生的班級管理現(xiàn)狀來看,很多小學班主任采取量化管理模式,所謂“量化管理”就是完全通過制定強制性的制度、規(guī)范與標準等來約束學生行為,指導學生的日常生活,通常以量化打分的方式來對學生做出相對簡單、機械的評價。這種量化管理模式具有簡單、可操作等優(yōu)點,屬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硬性管理制度,能夠在某種程度上來規(guī)范與約束學生的行為,維持良好的班級紀律,然而,這種硬性管理模式卻不見得適合小學生這一特殊的群體,小學生處于6-12周歲,正值三觀初步形成的重要時期,硬性的制度往往會拉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得雙方產生隔閡,小學生內心深處的問題和想法得不到及時地傾訴與聆聽,從而不自覺地在心底產生抵觸與反抗情緒,不僅不利于班級的順利管理,還可能帶來適得其反的效果。
面對傳統(tǒng)管理模式的諸多不足,小學班主任當務之急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轉變管理理念,變傳統(tǒng)的量化規(guī)范與硬性約束為藝術性管理,一改以往的“控制式管理”變成“以人為本”的心靈引導,將制度約束與情感溝通、思想引導等結合起來,為學生營造一種積極、健康、向上的氛圍,讓學生能夠在良好的班集體氛圍中身心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從內心對教師產生一種認同感,進而能夠自覺地遵守教師的制度與規(guī)范,所謂 “尊其師、信其道”,在師生之間達成一種不自覺的默契,自然地減少了班主任班級管理的障礙和阻力,也在無形中影響了小學生,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身心朝著健康、積極的方向發(fā)展。[1]
二、小學班級的藝術性管理途徑
1.深入了解學生,群落化引導
小學班級的藝術性管理實質上是一種心理上的引導,是一種情感教育,面對6-12歲這樣一批特殊的學生群體,教師要認識到不同學生因為“先天因素、家庭環(huán)境、生活經歷以及家長影響”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特質、情趣、愛好等,這就使得不同學生在班級的日常學習中有不同的表現(xiàn),身為班主任一方面要了解整個班級學生的整體特征,另一方面也要分析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在此基礎上才能因材施教,才能進行個性化引導。對此,藝術性管理的前提要求教師首先走進學生、深入學生,不僅要掌握各個學生的家庭情況、成長環(huán)境,也要靠近學生積極地同學生溝通與交流,經過多方實踐來掌握學生的第一手資料,再結合學生在校、在班級的日常表現(xiàn)、平時舉動等來逐步判斷學生的性格、才能、興趣特長等。
例如:新學期開學,教師首當其沖的任務要調查學生的個人材料,整理出關于學生的家庭成員信息、居住地址等信息,并深入學生家庭進行家訪,通過家訪走進學生家長,與家長進行正面的溝通,以此來更為深入地掌握學生的性情、愛好等,在日常的班級生活中,往往會出現(xiàn)多個“自然群落”,其中的學生往往都有著相似的性情、愛好以及行為習慣等,當這些群落團體形成后,教師則能夠以群體為單位來進行適當?shù)匾龑?、監(jiān)督,同時,教師可以觀察每一個小群落、團體內成員的領導能力、感召力等,給予這樣的學生高度重視,任命其擔任班級的管理職務,確保其才能得到有效發(fā)揮,這樣就形成對一個群體內的其他學生的正面影響和引導,不僅減輕了教師的班級管理負擔,也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2]
2.潤物細無聲,滲透養(yǎng)成式教育
如果把小學生比作植入土壤的小嫩樹,那么教師則好比是植樹、養(yǎng)樹的主人,教師負責為小樹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健康的土壤、水源與養(yǎng)分等,在小學生如小樹苗成長的過程中,最關鍵是要規(guī)范其行為,以潤物細無聲的滲透精神來逐步規(guī)范小學生,形成養(yǎng)成教育,小學生正值心理、生理的瘋狂生長時期,在這一時期如果正確地引導,則能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與行為習慣,也能為未來的健康成長打好基礎。然而,“養(yǎng)成式教育”最關鍵是要掌握方法,要本著潤物細無聲的理念進行逐步地引導與滲透,對此可以從日?;顒尤胧郑谌粘I钪袧B透。
(1)日常生活中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小學生的行為習慣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對此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的養(yǎng)成也需要在平時的學習、生活、勞動等方面來逐步滲透,對此,班主任教師則是一面鏡子,教師必須從日常的一點一滴規(guī)范自身的行為,為學生樹立榜樣。
例如:上下樓梯自覺靠右行駛、打掃衛(wèi)生要勤快、徹底,搬凳子時主動托起凳子,防止桌椅在地面刮擦。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禮貌用語,教師不妨每天早晨用禮貌的語言、面帶笑容同學生主動問好。
通過生活的點點滴滴,小學生則可以在耳濡目染間接收到正面的行為規(guī)范和引導,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課外活動中養(yǎng)成良好品格與素質
隨著素質教育的發(fā)展,小學生的綜合素質成為培養(yǎng)的一大目標,小學生能否擁有良好的品質和素質直接決定他們未來的健康成長,然而,學生崇高的品格和素質應該在多種活動中來逐漸養(yǎng)成。對此,教師要抓住每一個課外活動機會,借助互動來塑造和養(yǎng)成學生崇高的品質與良好的素質。
例如:班主任可以定期組織學生走進“孤兒院,老年公寓”等場所做義工活動,為老年人和孤兒帶去溫暖和幸福,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傳遞愛心、樂于助人”的優(yōu)良品質。
3.班干部輪流制,培養(yǎng)責任意識
學生的責任意識影響其一生,班級管理中教師要高度重視班干部的選拔與任命,為了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管理能力、組織能力,則可以實行“班干部輪流制度”,一學期下來力爭讓每一名學生都有一次擔任班長或生活委員的機會,以此來完成從“普通學生”到“班干部”的角色轉變,在轉變中來反射自身的不足,從而更加支持其他班干部以及老師的班級管理工作,形成一種責任意識。
結語
小學生班級的藝術性管理需要教師不斷地探索,教師要通過日常管理中發(fā)現(xiàn)問題,不斷地調整與轉變思路,積極地開創(chuàng)全新的管理模式,以此來培養(yǎng)并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實現(xiàn)班級的規(guī)范化管理。
參考文獻
[1]屠榮生.師生溝通的藝術[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林巖.班主任工作的策略與藝術[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