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唐詩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顆明珠,唐代被稱為詩的時代。從宋代以后,讀書人的啟蒙讀物便是唐詩、百家詩、唐絕句選,在詩中感受唐文化的藝術魅力。到了明代,有人提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因為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那是一個讓人感到歷史文化震撼的朝代。
關鍵詞:唐詩;賞析;傳統(tǒng)文化
一、唐詩繁盛的主要表現
唐朝的詩歌名家輩出,著名的詩人主要有:李白、杜甫、李商隱等。唐詩的數量也極為豐富,唐朝時已經有兩千三百多位詩人的作品了。保存在《全唐詩》中的還有四萬八千九百多篇,加上今人的補充,約在五萬首以上。詩歌在唐代是一種普及化的藝術形式。中國的古典詩歌,從詩經開始生根發(fā)芽,到唐代開花結果。同時,唐詩的體裁全面,風格多樣。
二、唐詩繁盛對后世的影響
歷史上,朝鮮半島,日本都曾學習唐詩。唐朝時期,東亞共同的書面語言就是詩文,唐詩的流傳與學習對于東亞共同體的形成產生了很大的作用,超越了文學本身,產生了文化史的意義。
三、唐詩繁盛的原因
經濟因素:唐代發(fā)達的經濟,強盛的國力以及空前高漲的文化熱情,為唐詩的繁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唐代結束了西晉以來長達300多年的動亂,經濟的繁榮,社會的安定,曾使唐代出現了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使之成為世界上的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社會因素:唐代立國之初至安史之亂前,國勢強大,經濟富裕,朝廷百官宴游,多唱詩互和。國家的統(tǒng)一,南北交通的便利,又使文人有機會飽覽祖國的大好山河,激發(fā)詩情。安史之亂后,藩鎮(zhèn)之禍,外患日極,以致詩人大多顛沛流離,這也激發(fā)了詩人的文學創(chuàng)作靈感,郁結之情正可用詩歌來抒發(fā)。
政治因素:唐代幾個有權力的皇帝,不僅愛好音樂,還大力提倡發(fā)展詩樂。高宗、武后常自制新詞,錄入樂府。到了玄宗,此風更盛。他自己是詩人、樂師兼優(yōu)伶,愛好文藝,附庸風雅。另外唐代以詩取士,于是詩歌一門,成為文人入仕的捷徑,這些都促進了詩歌在唐代的發(fā)展。
四、詩體的進化
(1)文學本身的發(fā)展
從先秦的《詩經》、《楚辭》、兩漢的樂府民歌、古詩十九首,建安和兩晉的詩歌創(chuàng)作,到南北朝聲律說的提出和應用,都為唐代詩歌積累了豐富的創(chuàng)作經驗。七言古詩及律體、絕句的新詩體,在六朝時代,才開始形成,格式音律初具規(guī)模。到了唐代,社會生活日益復雜,詩人的思想感情豐富,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新的內容,要求新的形式。唐代詩人正好運用新興的形式來表情達意,使這些新體詩在形式、聲律、辭藻各方面都逐漸成熟。
(2)思想、文化的活躍以其他藝術對詩歌發(fā)展的影響
唐代的音樂、雕塑、舞蹈、繪畫等,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的基礎上,又吸收了外來文化的影響,對詩歌的內容和風格有積極的塑造作用。如王維的山水詩,號稱“詩中有畫”,顯然受到山水畫的影響。
(3)詩歌應用價值的提高
詩歌在唐代社會的應用價值得到空前的提高,唐代生活各處都能用到唐詩,如拜謁要用詩、登科要用詩,離別也要用詩。自帝王、貴族、文士、官僚,以致道士、歌妓,均有佳作,這與詩歌應用價值的提高有關。
五、詩的一些基本常識
詩是一種文學體裁,通過有節(jié)奏、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fā)情感。詩的種類有:
(1)按音律分為:古體詩、近體詩、律詩、絕句。
古體詩包括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發(fā)展軌跡:詩經→楚辭→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淵明等文人五言詩→唐代古風→新樂府。
近體詩是與古體詩相對而言的。它是唐代形成的格律詩,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比較嚴格的規(guī)定。
(2)按“言”分為: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等。比較常見的有五言、七言絕句和律詩。
六、詩歌鑒賞
詩歌鑒賞是一門大學問。它主要包括三個部分的賞析:意象、思想感情、語言風格,有時候還會涉及到詩歌所用的表現手法。
(1)意象:作者寄托感情的“附著物”。比如唐詩中常見的“落葉”,“梅花”“鴻雁”等意象。
(2)思想感情:詩歌既反映現實,又有社會作用;既感物吟志,又抒發(fā)其性情,情與志是并重的。思想感情的把握需從三個方面來學習:
知人。一要看創(chuàng)作方法與風格流派。二要看個人經歷和思想、性格特點。
論世。詩歌的鑒賞,不應該忽視創(chuàng)作背景,這個背景,包括詩人所處的社會時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張等內容,這些對詩人的創(chuàng)作往往具有直接影響。
背景。借助詩人的生活背景,以及當時的社會狀況,把握思想感情。
(3)詩歌的語言風格。詩人在長期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逐漸形成的語言藝術風格,是詩人的個人氣質在作品中的凝結,是區(qū)別于其他詩人的藝術標志。
豪邁雄奇的風格,多用具有氣勢和節(jié)奏奔放的語言來塑造宏偉壯闊的形象,營造恢宏遼闊的意境,表達慷慨激昂的情感。如李白的《將進酒》。
沉郁頓挫的風格,就是作者似乎有萬千惆悵,沉吟再三,最后勃發(fā)于筆端。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詩歌是一門歷久彌新,使人進步的學問。唐詩的學習也不僅僅涉及以上幾個層面。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我們要常吟誦,勤練筆,多感悟。用心感悟生活,時不時作詩一兩首,多多下筆實踐,才能真正體會到詩歌藝術帶給我們的強大而持久的精神力量!
參考文獻
[1]楊海波.論大唐盛世文化氛圍對李白思想性格的深刻影響[J].無錫南洋學院學報,2007,(02)
[2]張成,陳謙.探析詩人李白文化性格的心理意義[J].湖北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01)
[3]常彥.李白山水詩的意境闡析[J].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04)
[4]康懷遠.李白豪放解讀[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01)
[5]趙平略.永遠的夢——李白的理想[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3)
[6]郭金培.唐詩導讀——《夜宿山寺》[J].現代語文(理論研究版),2005,(10)
[7]張弘.《赫索格》與浪漫主義傳統(tǒng)[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03)
[8]盧燕平.略論李白詩以意驅象的特點及其文化心理成因[J].天府新論,1988,(05)
[9]呂相康.漫話李白詩中的“月”[J].中學語文,1991,(02)
[10]宋燕.李白“詩鄉(xiāng)”品“酒香”[J].魅力中國,2009,(18)
作者簡介:
李夏爽(1994.07—),女,英語筆譯專業(yè),碩士研究生,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 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