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東
摘 要: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給教育界帶來新的改革,聾啞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教育部對聾啞學生的接受教育情況特別關注,全國各地都成立了特殊教育學校,專門對聾啞學生進行對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學習指導,由于數學學科的特殊性、學生的自身缺陷性決定了在教學方面推行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本文主要是研討關于特殊教育學校對聾啞學生的數學邏輯能力的培養(yǎng)應如何進行,研究成果僅供教育相關人士參考。
關鍵詞:特殊教育學校;聾啞學生;數學邏輯思維
聾啞學生是社會中的一個特殊性群體,受限于先天的生理缺陷,這一因素也使得他們在心理健康與智力方面和正常的學生相比有一定的差異性,嚴重的可能會出現人格上的缺陷,這些對于社會教育的均衡發(fā)展是很不利的。由于聾啞學生在小時候被剝奪了學習知識的機會,導致學生沒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缺乏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每個人都應該接受良好的義務教育,因此教育部應該加強對聾啞學生學習和生活情況的關注。
聾啞學生在特殊教育學校的數學學習中,由于先天的生理缺陷,對數學的學習不感興趣,不認真聽講,所以教師應該努力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營造一個自由、和諧的課堂氛圍,通過激發(fā)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喜歡數學、愛上數學、明白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帶動學習的積極性,以此達到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的目的。
一、帶動學習的興趣
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就是說一個人一旦對某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會主動求知、探索。對于聾啞學生而言,由于學生先天的語言、聽覺障礙,對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交流不順暢,甚至會產生誤解。教師應與學生多接觸、多了解他們真實的內心想法,做到有的放矢,投其所好。對于聾啞學生的數學學習教育,首先應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優(yōu)化教學方式,營造一個輕松、自由、民主的、和諧的課堂氛圍,促使學生想要加入其中,同時教師對聾啞學生的行為不要有任何厭煩心理,與學生進行溝通,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了解學生看待問題的想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并且不斷的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帶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加學生的信任,激發(fā)學生的能動性,教育方式的改變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至關重要重要作用。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開始階段,通過小故事或者游戲的方式引出課程的知識點,學生被故事或者游戲吸引,被帶入課堂的學習氛圍中,潛移默化的感染學生,讓學生喜歡上數學,激發(fā)學習數學的欲望[1]。
二、進行因材施教
在教育活動中,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進行針對性的教學,發(fā)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對于數學科目的學習,教師根據題目針對基礎不同的學生提出問題,開展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
例如,在數學知識中,有一個關于乘除算法的學習,教師通過黑板和手語的表達,先讓學生了解乘除算法的運算意義和方法,然后去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小花有三個鉛筆,小明說:他的鉛筆數是小花的兩倍,問小明有幾個?通過對題目進行剖析,學生開始自主的解答,解答結束后,老師可以通過提問,帶動學生的參與度,如果回答正確,應該鼓勵;如果回答錯誤,也要進行適當的安慰,不要打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對于基礎能力比較強的學生,老師可以增加一個題目:詢問小花和小明一共有多少個鉛筆?這個問題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學生在學習乘除的知識點中,學會和加減運算的結合,能夠列出復合式,同時加強對學生思維邏輯的鍛煉。這兩個題目的差異,對于鍛煉學生思維邏輯能力的難度也會有所差距,從而達到因材施教的教學目的[2]。
三、加強思維訓練
雖然學生有先天的生理缺陷,但是學生視覺信息的接受能力要比正常的學生強,教師可以針對這個方面開展教育。數學的思維邏輯能力的加強可以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并且發(fā)現特點的過程,例如在學習長方體的面積公式的時候,讓學生準備長方體紙盒和剪刀,在課堂上,老師通過手語對知識進行講解后,學生自己對盒子進行拆解,把需要計算的面積擺在桌面上,這樣的操作方法,可以更加直觀的學習長方體面積的計算方式。因此,在數學的課堂上,可以適當的增加手工制作的活動,不僅帶動學生興趣,思維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教師對于學生在學習中經常遺忘的知識點,可以在課堂上進行反復講授,或者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及練習進行鞏固。通過思維能力的訓練,激發(fā)學生的潛力,從題目中發(fā)現不同的解題方法和思路,這些思路整理在一起,就是思維邏輯能力提升的表現。在課堂的學習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情況,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及時的進行講解,關注學生的情緒波動狀況,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維持學生的學習情況,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
四、媒體技術對于邏輯思維的作用
特殊教育學校對于數學的教學中,可以加入媒體教學的方式,對于數學的圖形知識,媒體技術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學生通過電子屏幕的展現,對于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等圖形的認識更加清楚,進行圖形的平移、旋轉等變化方式,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對于數學的好奇心,增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關于媒體教學方式,最近又加入了新的形式:觸屏,可以直接對圖形進行合并或者立體幾何拼接在一起,還可以對圖形進行旋轉,確定位置的變化,直接的動手操作過程對聾啞學生的感官帶來真實的體驗效果,對于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3]。
結 語
綜合上述,數學科目的特殊性對于聾啞學生的學習帶來不小的挑戰(zhàn),通過手語、動手操作和媒體技術的教學方法,加強聾啞學生對自身感官的利用,調動聾啞學生對數學科目的積極性,以此達到增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胡秀紅.特殊教育學校初中數學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20(08)
[2] 王素飛.淺談多媒體在低段特殊教育學校數學教學中的作用[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11)
[3] 鞠云霞.探究特殊教育學校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J].課程教育研究,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