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放
小麥是我國主要的農業(yè)種植品種之一,每年的小麥年產量在2500億斤左右,為我國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對于小麥種植來講,有的人畝產500斤,而有的人卻能夠畝產1300斤,這其中除了品種的影響以外,栽培技術有很大影響。品質得到提升以后,產量也勢必會隨之提高,為了進一步提升小麥種植的品質和產量,本文對栽培技術對小麥品質的調節(jié)效應做了簡要分析。
1、施肥技術對小麥品質的影響
(1)氮素的影響
以鄭麥9023為例,在逐漸增加氮素的條件下,小麥有了籽粒蛋白質和濕面筋量提升、狀態(tài)更加穩(wěn)定的表現。對籽粒進行觀察可以發(fā)現,角質率隨著氮素量增加而增加,同時出現黑胚的概率明顯降低。在每公頃土地均勻施用氮素120公斤的情況下,底肥和拔節(jié)肥以3:7的比例進行使用可以獲得最好的效果,如果每公頃均勻施用氮素180公斤,拔節(jié)肥和孕穗肥的比例保持在7:3可以獲得最好的效果。每公頃均勻施用240到300公斤氮素時,后期追氮不會讓籽粒產生特別大的變化,而在每公頃均勻施用240公斤純氮的情況下,追氮的效果要比籽粒穩(wěn)定期的蛋白質含量高。這表明,在逐漸提升施氮量和追氮量的條件下,小麥籽粒的品質會得到提升。
(2)磷的影響
向植物施用適量的磷肥能夠改善小麥的代謝,使之吸收養(yǎng)分的效率更高,從而更好的合成蛋白質等營養(yǎng)物質。有的時候施用磷肥提升了籽粒產量,但同時籽粒中的蛋白質卻含量卻在不斷降低,這是由于小麥在施用磷肥的情況下加快了生長速度,但籽粒中還沒有吸收到足夠的氮,進而是蛋白質的合成率降低,蛋白質的含量也就出現了逐漸降低的問題。通過對相關研究的分析可知,合理施用磷肥不僅能夠提升小麥的增長速度,還不會導致蛋白質含量降低,例如在每畝地范圍內,以5公斤為起點,每增加一公斤的磷肥可以讓籽粒中的蛋白質含量提高0.02%、濕面筋提高037%,穩(wěn)定時間延長0.13分鐘。當磷肥的施用量在5到10公斤之間時效果最好,10到15公斤時效果會下降,超過15公斤則會出現蛋白質含量降低的問題。
(3)鉀的影響
我國北方在小麥施肥方面比較重視氮肥和磷肥,鉀肥的施用量比較少,因此為進一步提升小麥的品質,應增加鉀肥的施用量。鉀肥對小麥性狀有不錯的改善作用,能明顯延長蛋白質、濕面筋、沉降值的穩(wěn)定時間,其中沉降值受到的影響最大。在每畝地的范圍內,以5公斤為起點,每增加一公斤的鉀肥可讓籽粒中的蛋白質含量提升0.55%、濕面筋提升0.07%、穩(wěn)定時間延長0.7分鐘。施用適量的鉀肥對小麥產量和皮質有明顯的提升作用,但是也必須有足夠的氮和磷才能讓鉀的作用體現出來,因為鉀肥的主要作用是提升小麥吸收氮的能力,當小麥氮含量不足的情況下鉀肥的效果最明顯。因此在實際施用鉀肥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鉀肥和氮、磷的配合,確定最合理的配比才能讓小麥產量得到明顯提升。
2、播種技術對小麥品質的影響
(1)播種期的影響
播種期早的小麥在蛋白質和濕面筋含量上更比播種期晚的小麥低,但是播種期早的小麥籽粒量比播種期晚的小麥高,因此總體的蛋白質和濕面筋含量更高。這里我們以某地做的小麥種植期試驗為例,以十月初和十月下旬這兩個種植期的小麥為對象,發(fā)現十月下旬種植的小麥籽粒中蛋白質和賴氨酸的含量有所提升,但是淀粉的含量卻有所將降低,這表明播種期會影響小麥的品質,但這個影響比氮、磷等肥料的影響小很多。據相關研究可發(fā)現,在同樣的播種范圍內,只有在小麥的播種期相差1個月以上時籽粒中才會出現明顯的蛋白質波動,因此通過播種期對小麥的品質進行調節(jié)并不能獲得很好的效果,而且還會影響實際的產量,因此對于小麥種植來講,最好選擇能提升產量的播種期,提升品質應通過其他的方式進行。
(2)播種量的影響
據相關研究可知,以每畝田地為基礎,以7.5公斤的播種量為標準,在標準以下使小麥的產量會逐漸提升,在標準以上時產量會出現下降的趨勢,但籽粒中蛋白質和氨基酸的含量會有所提升,也就是說在同樣的播種范圍內,如果播種量超過一定界限會導致產量和品質呈現相反的增長關系。經過深入分析還可發(fā)現,播種量對小麥產量的影響要大于對品質的影響,提升播種量確實能夠提升小麥的品質,但是會降低小麥產量,另外如果土壤的肥力優(yōu)秀,播種量對小麥品質的影響會有所減輕,因此合理施肥、合理播種能夠明顯提升小麥的產量和品質。
3、灌溉技術對小麥品質的影響
灌溉對小麥產量的影響非常大,相關研究表明,正常年份的灌溉可提升小麥產量,但是會降低籽粒中的蛋白質含量。在小麥生育階段適當減少灌溉量可提升籽粒中的蛋白質含量,但是會導致產量降低。很多試驗都證明了灌溉次數越多蛋白質的含量就會越低,在這其中降水量也有很大影響,如果是較為缺水的年份適當灌溉可以讓蛋白含量和產量都得到提升,在不缺水的難分少量灌溉也可以獲得這樣的效果,但灌溉量過大的話就降低蛋白質含量。為了更好的提升小麥品質和產量,要將灌溉和施肥結合在一起,要保證土壤中含有充足的氮才能進行灌溉。在土壤水分充足的條件下,高肥對小麥籽粒蛋白質的提升作用要比中肥和低肥明顯,在土壤缺水的條件下,這三種肥料對籽粒中蛋白質的影響都非常明顯,這證明在不同水分條件下進行施肥對小麥品質有影響,其中缺水狀態(tài)的影響要更加強烈。灌溉量大會導致籽粒蛋白質含量降低的原因是促進了小麥植株的大量生長,此時土壤中氮便有些難以支持大量小麥的需求,由此便導致了蛋白質含量降低,那么此時可以加大氮的供給,從而平衡灌溉量對品質的影響。
綜上所述,本文從施肥技術、播種技術、灌溉技術等方面出發(fā),論述了栽培技術對小麥品質的調節(jié)效應,希望通過筆者的分析能夠讓小麥產量和皮質共同得到提升,從而讓小麥種植更好的發(fā)展。
(作者單位:223900江蘇省泗洪縣朱湖鎮(zhèn)農業(yè)經濟技術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