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際活動不僅需要流暢的語言表達能力,還需要了解雙方不同的思維模式。本文從哲學角度出發(fā),對中西方思維模式進行對比分析,指出兩種文化中思維模式的巨大差異性,以期中西方互相了解彼此的思維差異,實現有效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學最先在美國興起。二戰(zhàn)后,美國成為世界頭號強國,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許多軍事基地。與此同時,許多國際組織也紛紛成立。由于各國文化、歷史差異,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碰撞時有發(fā)生,這一現象逐步引起了以美國為代表的文化人類學者的高度重視,他們積極投身于跨文化交流研究中。美國著名人類文化學家愛德華霍爾1959年所著的《無聲的語言》奠定了跨文化交流學的基礎。在這本經典之作里,霍爾提出了跨文化交流學的基本概念,對時間語、人際關系等問題做出了闡述。他認為“文化存在于兩個層次中,公開的文化和隱蔽的文化”。學者顧嘉祖指出:“文化所隱蔽之物大大甚于所揭示之物。奇怪的是,它能隱蔽的東西最難為其自身的參與者所識破?!睂W者胡文仲認為,潛藏在文化冰山下的部分包括時間觀念、對空間的利用、交際模式、謙虛的觀念、家庭觀念、對宇宙的看法和控制感情的模式等。這些不易被察覺的“隱蔽之物”可能正是造成跨文化交際失誤的主要原因。本文將從哲學角度出發(fā)闡釋中西方思維模式及其差異性,有助于揭示文化冰山下的抽象思維,有助于交際雙方了解彼此文化中所體現的哲學觀,有助于了解文化差異現象、跨文化交際失誤背后所隱藏的“無聲的語言”。
一、中式思維模式
學者陳凌認為,傳統(tǒng)的中國哲學理念歸功于道教和孔子的學說,人們在一切社會活動中遵循的都是儒教和道教的教條,對中國人的性格乃至民族文化的深層結構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這些哲學思想已經滲透到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傮w而言,中式思維模式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一)思維整體型
之所以這樣說,就是因為這個“天”字,中國文化里一個最基本也是最常見的話題都與“天”相關。古代哲學家張載根據中國人對天與人的整體認識,提出“天人合一”的觀點?,F代哲學家馮友蘭在他的《新理學》提出:“我們將一切物為有者,作為一個整體思想之,則即得西洋哲學中所謂宇宙觀念?!薄疤烊撕弦弧敝苯又赋隽酥袊说挠钪嬗^,古代一些著名人物對此都有精辟論述。例如,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蘇東坡說“哀吾生之須臾,念天地之無窮,攜飛仙以遨游,報明月而長終”等類似有關“天”與人的關系的名言警句不勝枚舉。由此可以看出,“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國文化中根深蒂固,它直接決定了人的思維模式和對一切事物的看法。因此,它也成為中國哲學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題。
(二)直覺思維型
這里說的直覺性思維主要指體驗、領悟、個體經驗、主觀意志、心理事實等。其實,直覺思維是一種很獨特的思維方式,它以個體經驗與智慧直接切入事物本質。它具有一定的主觀色彩而帶來相對的模糊性,讓人有時難以把握。在處理一些事情時,人們容易出現感情用事的情況,缺乏獨立思維和判斷。直接思維是非邏輯的思維。也就是說,中國哲學偏好,追求非邏輯、非形式化帶來的靈活、簡潔、深刻,這種思維模式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留下了較為明顯的印記。中國哲學思維偏好運用直覺體驗的方式來獲取和傳達。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守仁曾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你)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边@種直覺體驗與個人心智、心理情態(tài)密切相關。例如,《莊子·秋水》記載了莊子與惠施的對話:“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三)直觀實用性思維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宣揚“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靶奚?、齊家、治國、平天下”更是亙古不變的人生哲理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取向。古代圣人先賢都有自己的貢獻,如黃帝農耕、大禹治水、李時珍遍嘗百草等。重實踐的理性思維原則具有不可估量的實用價值。然而,在中國古代,氏族血緣是主要的社會紐帶,以血緣為紐帶的社會關系網,將人們的思維與人際關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我國當代哲學家李澤厚在其《試談中國的智慧》一書中對這種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思維模式進行了生動的表述,“不狂暴、不玄想、貴領悟、輕邏輯、重經驗、好歷史,以服務于現實生活,保持現有的有機系統(tǒng)的和諧穩(wěn)定為目標,珍視人際”。因此,在很多情況下,中式思維具有服務于現實的直觀實用性思維,同時更注重立德、注重情感建立,使得紐帶聯系可能會高于其他。
二、西式思維模式
不同的地理、社會、歷史、人文等眾多因素決定了中西方思維模式的差異性。西方思維模式充滿了二元對立、邏輯分析、思辨性思維。
(一)二元對立性
西方文化里對自然、對事物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和觀念。在面對大自然方面,西方文化強調探索自然,認識自然,最終達到征服自然、讓自然為我所用的目的。在這點上,人們從西方文學作品中可以看出西方人對自然的態(tài)度和做法,縱觀整個西方文化發(fā)展過程,它都是強調人與自然做斗爭,而不是中國文化所推崇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觀。英國歷史學家巴克爾在他的《英國文明史》中說:“全部文明的進程是以精神法則戰(zhàn)勝自然法,人戰(zhàn)勝自然為標志的?!?/p>
由于長期的文化承遞,主客二分的認識在西方被固定下來。盧素在《西方哲學史》一書中提出:“心與物之間的區(qū)別,這在哲學上、科學上和一般人的思想里已經成為常識了?!比藗冊谖鞣缴鐣母鱾€層面都可以看到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它可以說是無處不在,他們推崇個人價值。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曾說:“要使人人彼此和平相處且能互相扶助起見,則人人必須放棄他們的自然權利,保持彼此間的信心,確保彼此互不損害?!比欢?,在充滿競爭的世界里,各種社會矛盾交織在一起,人人都可能是競爭對手,兩者之間必然有獲勝者和失敗者。西方文化承認事物的差異特征,強調個人的價值,人也在這個充滿挑戰(zhàn)的社會里經歷了各種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痛苦,因此必須從小就要培養(yǎng)勇于挑戰(zhàn)的意識和敢于挑戰(zhàn)的能力,要學會在孤獨中求生存、求發(fā)展。薩特曾說,“地獄就是他人”,這也是為什么西方人倡導個人主義的價值觀,人與人之間守信和講規(guī)則。
(二)邏輯分析性思維
在西方哲學家的眼里,任何事情都有不同的對立面,如人與自然、主觀與客觀、感性與理性等。西方人在對事物的分析過程中追求細致和最小化,在這方面做得最突出的人物有古希臘的解剖學家阿爾克美翁、亞歷山大時期的赫羅拉斯和羅馬人蓋倫。西方哲學家普遍認為,概念源自對經驗的分析和歸納,只有這樣才可以確定其具有普遍推廣的意義?;诜治鲞^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亞里士多德建立了思維的規(guī)則體系——形式邏輯。古希臘人輝煌的天文學、數學、邏輯成就已為人們所熟知。這三大科學互相連接,缺一不可,例如,天文學家要想建立宇宙模型就必須依賴數學,通過推導和演繹獲得求證。這種邏輯思維模式不僅體現在自然科學領域,在西方語言上也表現得尤為突出,例如,德語就具備極強的嚴謹性和邏輯性,以至于人們在信息溝通中不會出現理解上的偏差。這也是為什么人們在簽署重要的合同或協議書時偏向使用德語文本的緣故。
(三)純粹思辨性思維
西方哲學強調物質本質的潛在性,而不是簡單的直觀性。所以,西方思維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通過抽象符號和公式建立純粹的思辨性。法國學者萊昂·羅斑在《希臘思想和科學精神的起源序》中引述了米勞德的話:“在知識的一切部門中,東方及埃及的民族都傳給希臘人大量的材料、規(guī)律及對日常生活很有用的方法。希臘人并不限于把它們都記載下來,而且把這張單子無限地增加。他們要求那種作為經驗方法的總和而給予他們的東西的理由;他們要求但只用他們的理智這一源泉來證明如此漫長的觀察歷程引導人們達到的那些規(guī)律的合法性?!彼急嫘运季S不會追求眼前利益,急功近利,而是將目光放在遠方。事實上,思辨性雖然是不計功利的,但它具有更深刻的實用性。純粹性、思辨性思維通過尋找方法,建立系統(tǒng)理論,通過邏輯思維和分析建立起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
三、結語
中國人的思維更加注重整體和諧,而西方人的思維強調個體具象;對事物做出判斷時,中國人往往更多憑借直覺經驗,而西方人則注重邏輯思辨。不同的哲學思維模式可能會導致跨文化溝通不暢。例如,在與西方人就某一商業(yè)事務爭論不休,無法達成一致時,為了緩和氣氛,以和為貴,中國人可能會把話題轉移到飯桌上再議,而西方人往往是丁卯二分,在談判徹底成功之后,才會到飯桌上舉行慶祝儀式。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雙方必須對彼此的思維模式、文化習俗有相當的了解,否則,語言表達能力再好都無法取得預期的效果。
(延安大學西安創(chuàng)新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延安大學西安創(chuàng)新學院校級科研項目“英語影視作品中的跨文化意象差異研究”(項目編號:2018XJKY-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陳德(1959-),男,北京人,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