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典舞中對與指尖意識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與其說高,卻也是最基礎的,將動作延伸到極致,將過程再細膩化是舞者永遠的追求和訓練的高峰。指尖意識亦不僅僅存在于手指尖,還可以存在與下肢。本文通過“吸撩”對于腿部的運動過程,試探索訓練腿部獨特的表達能力。
關鍵詞:吸撩;意識;訓練價值
一、吸撩的動作意義
在中國古典舞基訓的課堂中,吸撩是常見的動作之一,基本作用于各扶把中順勢連接的動作,服務于控制,彈腿等。在一次編排組合的偶然情況下,不禁引發(fā)了思考,“吸撩”是否可以單獨拆分出來,作為一個單獨訓練的,具有代表性古典舞腿部訓練動作?那我們字面上理解:“吸”就是指吸收,被動的吸入,就好比氧氣,人體主動吸收,空氣被動的被吸入?!傲谩北疽饨忉尀椤吧扉L手”在文章中,我們討論的是腿部,則為伸長腳。這是從字面意思上來理解,那么再從動作上來理解:“吸”指動力腿膝蓋向上帶,腳尖被動抓地,帶有粘附性貼住主力腿向上。第一,“吸”開始形成腳尖意識,被動的向上形成擠壓感。“撩”動力腿膝蓋主動向上,腳尖意識往前往遠延伸到最遠至落下。強化腳尖腳背意識看似簡單的兩步,卻往往被忽略?,F(xiàn)在在各大中專甚至大學本科課堂中,基礎的扶把訓練上吸撩的動作都完成得不好,對于看似簡單的一個動作,在連接時往往就是評判基本功是否扎實同樣也是評判對老師是否細致,教學否嚴謹?shù)囊稽c,在很多課堂上,現(xiàn)在學生往往追求超越180度的搬腿和數(shù)量越來越多的技巧,但是對于基礎訓練中,能體現(xiàn)古典舞與其他舞種不同的細節(jié)以及古典舞以小見大的獨特魅力在慢慢減弱,一個小點能夠體現(xiàn)古典舞的獨特審美魅力。
二、古典美學下的“吸撩”
圓為中國古典舞的審美特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點,所說“萬變不離其圓”在呂藝生教授編著的《中國古典舞美學原理求索》中提到“圓曲中和,虛實相生”中國古典舞長期發(fā)展以來所具有的特點就是表現(xiàn)給人“圓潤流暢,曲折變化”動作與動作之間的變化,銜接沒有棱角,渾然一體,珠圓玉潤。在舞蹈動作過程中,必須遵循欲左先右,遇上先下……在吸撩當中,依然是充滿了古典舞美學特征的氣息,起勢時,遵循欲上先下原則,抓地腳尖形成向下發(fā)力的動勢,完成時緩慢向上緊緊貼住小腿,小腿和腳尖向前像遠延伸到最遠,整個的運動路線就是一個環(huán)圓形,小腿與腳尖在運動過程中形成向外延伸卻依然還保持住收緊的力量,氣息貫穿在整個動力腿,一直延綿不斷在,體現(xiàn)在美學當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小小的一個吸撩,把它做精致了,會有不一樣的感受,美學的體現(xiàn)不僅僅在是存在與上身以及身法,更是應該貫穿在每一個細小的動作,在肌肉,膝蓋以及神經(jīng)末梢。膝蓋也在進行繞圓,而不是停在一個點上就不動了,還是有意識地在進行輔助動作,在抬起最高點,給小腿與腳尖延伸的過程,也在對自己進行劃圓,大圓包小圓,整個過程從側面來看就像是一個轉水的滾筒,不緊不慢,溫潤又飽滿,所以說古典舞是劃圓的藝術。在古典舞美學下,中國古典舞表演中,應該在做任何一個動作的時候一定要做到“形未動,神先領,形已止,神不止”意識永遠走在動作的前面,吸撩的運動路線遵循了中國古典舞“圓”的運動路線,體現(xiàn)了中國古典舞的審美形態(tài)。
三、吸撩的訓練價值
簡單的動作卻不簡單,往往最簡單的動作,卻是最容易忽略以及訓練到的動作,本文對“吸撩”的訓練價值進行了三個總結。第一,腳趾的抓地意識,完全訓練腳趾的靈活能力以及瞬時的爆發(fā)里,在抓地的過程中,腳掌一節(jié)節(jié)的帶動,最后一刻快速吸住,單單這個瞬間,很多學生是沒有任何意識的,就簡單地就吸上來了,腳尖抓地形成的爆發(fā)力,形成肌肉記憶,只要離開地面就養(yǎng)成了繃腳的習慣,在抓地瞬間,一次次加強,繃腳時腿部線條能夠更加的漂亮。第二,吸撩對于腿部肌肉的控制能力,在我們?nèi)粘5挠柧毊斨?,低位?5°45°)高位(90°以上)每一個高度上的吸撩都有著不同訓練目的,但是不變的是腿部延伸感一直始終貫穿,低位訓練主要著重于腳尖抓地以及向外的延伸感,低位的延伸適合與低年級的學生進行訓練,對于找到腿部感覺能夠起一個開始的作用,而不僅僅的運用芭蕾的方式來進行日復一日地擦地訓練,高位的訓練,是在低位的基礎上加強,保持低位訓練的目的,增強腿部的控制能力,大腿肌肉以及跨跟鎖住的控制能力,再說到速度上,可以進行,快起慢落,慢起慢落等節(jié)奏分配來訓練針對性訓練。第三,在最近很火的舞蹈綜藝里面,孟慶旸跳的一段舞蹈《酉雞出辰》的開頭,里面有兩次吸撩,一次45度,一次90度的吸撩,整個過程流暢,并且延伸到頭看著非常舒服,這就是吸撩可以訓練到的第三個內(nèi)容,在過程中,訓練到腿部延伸感以及整個小腿到腳背意識的線條美化,畢竟舞蹈是一門欣賞類藝術,最終還是通過舞者表演從視覺上來傳遞給觀眾,西方芭蕾舞演員的肌肉線條雖然細而長,他們的方式固然有訓練價值,但是我們也可通過中國古典舞蹈中獨有的審美,來訓練我們中國舞者的線條,形成自己的中國美。
在現(xiàn)在的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課堂中,相信還是有很多依然在古典舞課堂中采取芭蕾的把桿訓練,但試問,現(xiàn)在的古典舞的發(fā)展中,依舊采取芭蕾的形式是否對古典舞的發(fā)展有著束縛與禁錮?對未來的古典舞發(fā)展趨勢是不太可取的,但可否在自己的源頭中,進行同源重建了,尋根尋源,說不定會有意外的收獲。于是筆者就引發(fā)了思考,將小小的吸撩作為一個基礎動作,從中提取可用的訓練意義及目的。
參考文獻:
[1]龐丹,趙晶晶.“身韻美學”的構建與中國古典舞的學科建設[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3(1):67-68.
[2]王克芬,隆蔭培.中國近現(xiàn)代當代舞蹈發(fā)展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3]陳一諾.舞蹈藝術的欣賞[J].北方文學旬刊,2014(4):92-93.
作者簡介:周靜瑗,女,瑤族,湖南永州人,碩士研究生,四川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為舞蹈表演與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