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蓮
摘? ? 要: 習近平多次強調,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靈魂就是文化,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只有堅持文化自信,才能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大學生是承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重任的生力軍。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中,以文化自信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對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yǎng)、培養(yǎng)新時代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 文化自信? ? 思想政治教育? ? 實踐路徑
一、引言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提出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是辯證統一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其中社會意識形態(tài)是高層次的社會意識的重要內容,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哲學、科學、宗教等。為了適應新時代,必須重視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內的新變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是社會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國家強。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因此,要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文化強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文化自信是根基和基礎。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包括中國傳統優(yōu)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習近平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馬克思主義文化展開研究,形成其文化觀[1]。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蘊含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革命文化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光榮歷史的見證,融入中國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凝聚著人民群眾的高尚道德和優(yōu)良品質;馬克思主義文化觀表現在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guī)律和人類社會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指導思想,有著科學的發(fā)展方向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的先進文化。
習近平在2019年3月18日思想政治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斷增強,為思政課建設提供有力支撐。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博大精深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我們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深厚力量[2]。所以要引導大學生堅持文化自信,就是要引導大學生對我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強烈的認同感和自豪感,自覺地繼承、發(fā)揚、創(chuàng)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三、文化自信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實踐路徑
隨著自媒體及信息化的全面到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受到網絡文化的沖擊,這是我們在新時代背景下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面臨的挑戰(zhàn)。要切實加強文化自信,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道路,必須嚴格秉承習近平總書記的文化建設理念,減少全面信息化時代下消極文化的影響,抓住信息時代文化發(fā)展機遇,牢牢把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話語權,繼承和發(fā)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
教育是國家之本,是民族興旺發(fā)達的根本途徑。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必須充分發(fā)揮教育的作用,而將踐行文化自信和高校思政教育有機融合,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更好地挖掘高校學生的文化潛能,促進思政教育實效性的最大化提升。這就要求高校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全面融入思政教育中,并將培育文化自信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抓手,深度挖掘中華民族優(yōu)質傳統文化資源,充分發(fā)揮文化育人的積極功效[3]。我校在思政教育教學過程中從三個方面進行了探索,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創(chuàng)新傳播方式發(fā)揚優(yōu)秀傳統文化
我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古代先賢的重要思想,是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積淀,凝聚著中華五千年來的文化精華,對社會進步發(fā)展起著重要的方向指引作用。在信息化迅速發(fā)展的背景下,我國的文化,特別是網絡文化,遭到外來文化的沖擊,一些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尤其是價值觀呈現出變化,功利主義、個人主義價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社會快速進步,影響在校大學生的思想成長。因此,秉承和弘揚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是形成文化自覺的必要前提,也是辦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
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主要包括思想體系和價值體系及民族精神和思維方式。我們要深挖歷史悠久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并和高校學生的思想實際與文化需求實踐相結合,融入思政教育教學中,讓學生入腦入心,逐步由觀念引導到文化認同并內化為一種文化自覺[4]。要正確引導學生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和方法,學會辯證地看待和批判地繼承,全面、正確、客觀地對待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對違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落后文化堅決摒棄,對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運用,創(chuàng)新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并根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將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和現代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相結合,與社會現實相結合,開辟文化自信新陣地。
我校思政教育工作不僅通過思政微信平臺介紹中國傳統節(jié)日的由來和重要歷史節(jié)點的解讀等理論引導,還在課堂展示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朗誦古今詩詞,講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引導學生汲取傳統文化的營養(yǎng),提高自身修養(yǎng)。此外,充分利用陜西的文化資源進行文化育人的實踐活動,如帶領學生參觀陜西歷史博物館,以館藏文物為線索引導學生從中國歷史發(fā)展角度深刻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偉大文明,使學生身臨其境,切身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自覺產生文化自信的共鳴,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理論學習和現場教學中堅持繼承和弘揚革命文化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長期艱難革命斗爭實踐中形成革命文化,是當代中國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和內容。革命文化的核心內容是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黨關于中國革命的理論政策及在革命過程中產生的革命精神。革命文化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深遠的指導性意義。在中國革命征途中形成了許多不朽的革命精神。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是中國共產黨人及中國人民在艱辛的革命斗爭中形成的精神氣魄,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由此可見,革命文化中蘊含著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資源和力量,為堅定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奠定了宏大的精神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要堅持學習革命文化,弘揚革命精神,“不忘初心”,使文化自信更加堅定。習近平在梁家河插隊七年的歲月里形成的“梁家河精神”,是對延安精神的繼承和發(fā)揚[5]。
梁家河精神是我們黨的領袖成長過程中展現出來的優(yōu)秀品質和精神風范,是對延安精神的傳承和弘揚,是黨和人民的寶貴財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越來越顯現出超越時空的恒久價值。梁家河精神將延安精神和新時代中國發(fā)展有機結合起來,最根本目的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在我校思政課教育教學過程中,理論學習是通過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學習“毛澤東經典著作”和《習近平七年知青歲》《梁家河》等書籍學習偉大精神。在實踐方面充分利用陜西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如我校教師赴梁家河學習研修,以及帶領學生赴延安革命紀念館、棗園,西安八路軍辦事處、習仲勛紀念館、大華1935等地參觀實踐,讓學生親身體會革命先烈們堅定的革命意志,崇高的革命犧牲精神,感受革命文化的深刻內涵,接受革命文化教育,繼承發(fā)揚先烈的革命精神,弘揚愛國主義。
(三)在講好中國故事中融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根源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從優(yōu)秀的革命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的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文化實際相結合產生的創(chuàng)新產物。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文化自信增添了新的豐富內涵和時代特色,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支撐和寬廣視野。在全球化縱深發(fā)展的今天,各種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講好中國故事是堅持文化自信的落腳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體現好中國價值,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價值意蘊、時代意蘊、實踐意蘊和教育意蘊[6],才能更好地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在我校思政課教育教學中,除講解好思政課理論知識之外,還通過讓學生觀看《輝煌中國》系列片,尤其是講好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偉大歷史成就;帶領學生參觀“閻良航空科技館”,并講解中國航空技術發(fā)展的歷程中的故事;向學生講述錢學森、鄧稼先、吳文俊,袁隆平、黃大年,南仁東、屠呦呦等著名科學家對國家發(fā)展做出的巨大貢獻的故事;向學生講述感動中國人物的偉大無私奉獻的故事,引導學生學習先進人物的精神,弘揚勇于奉獻、大公無私、誠信友善等社會正能量,讓學生體會到只有兢兢業(yè)業(yè)為國奉獻,才能共同托起強國夢,中國夢才會真正實現。通過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將優(yōu)秀的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四、結語
文化作為社會意識的重要內容,在一定條件下會轉化為物質的力量并作用于社會存在,影響社會歷史的發(fā)展。先進的文化會積極促進社會的進步發(fā)展,相反,落后的文化會阻礙社會的進步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精神動力,凝聚了社會共識,促進了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是中國人民增強國家認同和社會認同的強大力量。因此,正確的文化引領對高校大學生的教育非常重要。
引導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是高校思政教育發(fā)展的應有之義,是實現高校思政教育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的途徑,對于抵制不良文化思潮的侵染和趨向,確保本民族文化的優(yōu)秀基因和權威,繼承發(fā)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中華文明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我校在探索文化自信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實踐中積累了一定的素材和經驗,還需要進一步發(fā)掘完善。只有繼續(xù)以堅定文化自信為抓手貫穿思政教育始終,以實現大學生文化自覺、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根本,才能發(fā)揮好思政教育主陣地的作用,才能更好地踐行高校教師立德樹人的使命。
參考文獻:
[1]趙付科,孫道壯.習近平文化自信觀論析[J].社會主義研究,2016(05):9-15.
[2]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重要講話[EB/OL].http://www.news.cn/,2019.3.19.
[3]曹群.論文化自信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價值認同[J].思想教育研究,2017(4):95-99.
[4]范曉峰,郭鳳志.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幾點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6(07):33-37.
[5]李新安.延安紅色基因的傳承:梁家河蘊含的崇高精神[J].行政與法,2017(3).
[6]李麗,李艷,劉迪.講好中國故事——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四重意蘊[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