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陽正骨醫(yī)院(471000)介瑞
骨巨細胞瘤、脊索瘤的病灶均可發(fā)生在中軸骨,有不同程度溶骨破壞,兩種病變臨床表現(xiàn)、影像學特征比較相似。當病灶位于斜坡、顱底時影像學表現(xiàn)不典型,容易將顱骨骨巨細胞瘤常誤診為脊索瘤,誤診率高,不利于疾病的早期診治[1][2]。MR動態(tài)增強掃描是MRI的新技術,分辨率高、圖像清晰,在中軸骨脊索瘤、骨巨細胞瘤鑒別診斷中具有明顯優(yōu)勢,本文就此進行專門探討,內(nèi)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觀察對象為本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30例中軸骨脊索瘤患者和30例骨巨細胞瘤患者,30例中軸骨脊索瘤患者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46~66歲,平均年齡(54.9±3.1)歲;病變部位:骶尾骨12例,枕骨斜坡、C1處8例,枕骨斜坡5例,C2~C4椎體5例。30例骨巨細胞瘤患者中男12例,女18例;年齡26~56歲,平均年齡(36.4±3.4)歲;病變部位:頸椎12例,腰椎8例,胸椎4例,骶椎6例。
納入標準:①高度懷疑有脊柱病變;②檢查前無手術、用藥、穿刺活檢病史,在MR動態(tài)增強檢查后一周內(nèi)行手術或穿刺活檢;③獲得本院醫(yī)學倫理會審批,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局部手術史;②腫瘤治療病史;③無法配合的患者。
1.2 檢查方法 用西門子MAGNETOM Avanto 3.0T超導型全身MR掃描儀檢查,MR常規(guī)平掃時采用橫軸位及矢狀位T2WI序列、矢狀位T1WI序列、脂肪抑制T2WI序列。增強掃描利用高壓注射器將釓噴替酸葡甲胺0.2mmol/kg經(jīng)肘靜脈以2ml/s的速度注入,然后給予生理鹽水20ml沖洗管道,采用FLASH 3DVIBE序列進行掃描,掃描參數(shù):TE:1.5ms,層厚:3mm,TR:4.1ms,翻轉角:10°,F(xiàn)OV:250mm×250mm;空間分辨率:256×192,掃描30層,采用脊柱相控陣線圈進行信號采集,單次掃描時間為10~14s,總掃描時間:120~168s。動態(tài)增強掃描后常規(guī)脂肪抑制序列T1WI行常規(guī)MR增強掃描,提高圖像清晰度。
由2名臨床經(jīng)驗豐富的主治醫(yī)師查看檢查結果,手動將增強最明顯區(qū)域作為感興趣區(qū)域(ROI),排除出血、囊變、壞死、鈣化區(qū)域,范圍0.5~1.2cm2,Siemens Sygno Mean Curve軟件繪制ROI信號強度-時間曲線,A持續(xù)增強型:掃描期間信號強度持續(xù)上升,掃描結束時信號強度較1min時上升10%及以上;B平臺型:上升期前1min未達到峰值,1min后緩慢上升,信號強度較1min時上升低于10%;C速降型:上升期前1min達到峰值,然后持續(xù)下降,幅度超過10%。通過雙室藥學動力學Tofts模型分析定量參數(shù),獲取速率常數(shù)、轉運常數(shù)。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16.0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經(jīng)x2檢驗;±s表示計量資料,經(jīng)t檢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曲線類型、藥物代謝動力學 30例骨巨細胞瘤患者中速升速降型曲線20例(66.67%),平臺型曲線10例(33.33%);30例脊索瘤患者中持續(xù)上升型曲線19例(63.33%),平臺型曲線11例(36.67%);骨巨細胞瘤的轉運常數(shù)、速率常數(shù)均高于脊索瘤(P<0.05),見附表1。
2.2 MR動態(tài)增強對骨巨細胞瘤診斷特異度、敏感度、曲線下面積 曲線擬合結果顯示,當轉運常數(shù)為0.078/min,速率常數(shù)為0.434/min作為診斷骨巨細胞瘤閾值時,特異度、敏感度高,見附表2。
附表1 曲線類型、藥物代謝動力學
附表2 MR動態(tài)增強對骨巨細胞瘤診斷特異性、敏感性、曲線下面積
3.1 中軸骨脊索瘤、骨巨細胞瘤概況 骨巨細胞瘤是原發(fā)性骨腫瘤的常見類型,病灶起源于骨髓內(nèi)間葉組織,好發(fā)于中青年女性。骨巨細胞瘤的惡性度高、侵襲性強,容易溶蝕、破壞骨質,且復發(fā)率高[3][4]。中軸骨脊索瘤臨床相對罕見,病灶位于脊髓,起源于胚胎初期,進展緩慢,呈低惡性度,高發(fā)于50~60歲男性人群。隨著瘤體增大都會有局部疼痛、肢力異常、感覺異常等癥狀,難以準確鑒別。所以,早期有效的診斷鑒別方法對治療方案選擇、預后評估有重要作用。
3.2 MR動態(tài)增強掃描的應用價值 MR動態(tài)增強掃描是影像學檢查新技術,掃描范圍廣,時間及空間分辨率高[5]。利用快速小角度能激發(fā)梯度回波三維容積檢查序列,描繪出病變感興趣區(qū),動態(tài)增強掃描后繪制時間-信號強度曲線形態(tài)、信號強度增幅、曲線上升斜率可以準確判定病灶部位。同時采用藥物代謝動力學定量分析將測量出的信號強度轉變?yōu)樵煊皠舛龋嬎愠霎斵D運常數(shù)、速率常數(shù),反應病灶生理學特點[6]。骨巨細胞瘤患者以速升速降型曲線、平臺型曲線為主,脊索瘤患者以持續(xù)上升型曲線、平臺型曲線為主。鑒別診斷時,當患者表現(xiàn)為平臺型曲線時,應結合轉運常數(shù)、速率常數(shù)進行判定,如骨巨細胞瘤血供豐富,以良性腫瘤為主,走形紊亂,少有肌層、外膜,以速升速降型曲線為主,且轉運常數(shù)、速率常數(shù)較脊索瘤高,結合藥物代謝動力學參數(shù)可以確診。
綜上所述,MR T1WI動態(tài)增強掃描在中軸骨脊索瘤、骨巨細胞瘤鑒別診斷中具有重要作用,通過藥物代謝動力學參數(shù)、信號強度-時間曲線即可判定,特異性強,敏感度高,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