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文化自信”的理論探討

        2019-10-18 03:57:28吳光
        孔學堂 2019年1期
        關鍵詞:文化自信文化

        摘要:“文化自信”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亮點,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本文在習近平“文化自信”理論指引下,從對“文化”的內涵入手,具體闡述了文化自信的內涵與本質,指出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所謂“文化”就是“人文化成”,就是“文德教化”。所謂“文化自信”就是對本民族人文精神傳統(tǒng)和道義力量的信仰與踐行。文化自信的本質就是道德自信。同時,本文論述了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主要貢獻:一是貢獻了“以‘仁為根本之道,以‘義、禮、智、信、忠、廉、和、敬為常用大德的核心價值觀念體系”,二是貢獻了“以人為本,以德為體,以和為貴”的道德人文主義精神。在此認識基礎上,作者從超越民族悲情意識、大力支持儒學與國學的復興等四個方面論述了當代構建文化自信的政策舉措,并批評和澄清了圍繞文化自信論述的若干錯誤認識與模糊觀念。

        關鍵詞:文化 ?文化自信 ?內涵與本質 ?如何構建 ?敬畏意識

        作者吳光,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兼任浙江省儒學學會會長(浙江 ?杭州 ?310007)。

        2016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在黨的十八大政治報告提出的“三個自信”(即“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文化自信”的論述??倳浿赋觯骸叭h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這一論述深刻闡明了新時期構建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是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豐富和發(fā)展。

        2017年10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再次論述了文化自信。他說:“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tài)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繼承革命文化,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又說:“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边@深刻闡述了文化自信的戰(zhàn)略意義、地位作用、構筑方法,從而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大理論亮點。

        自總書記提出“文化自信”之后,不少人對此作了闡述,但大多是詮釋性的,缺少深刻系統(tǒng)的、有創(chuàng)意的理論分析。那么,什么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本質是什么?中國文化的特質是什么?中國文化對世界的貢獻是什么?如何構建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在構建當代文化自信中應澄清哪些關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誤解?這是本文擬討論解析的問題。

        一、文化自信的內涵與本質 [見英文版第36頁,下同]

        (一)關于“文化”與“文化自信”的定義 [36]

        要講“文化自信”,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文化?在此我不想羅列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中外數百種“文化”定義,只講中華文化傳統(tǒng)的“文化”概念。

        中國人最早的“文化”概念即《周易·賁卦·彖辭》所說的“人文化成”,中心論述是“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里所謂“人文”就是人類文明所達到的境界與高度,所謂“文化”就是以人文精神教化天下人民?;蛉缥鳚h經學家劉向所言以“文化”與“武力”相對。其《說苑·指武》篇說:“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边@是說“文化”即文德教化,“武力”即武裝征誅。可見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文化”就是“文德教化”,就是“人文化成”,這樣的“文化”概念,比起那些復雜玄奧的文化定義要簡單明白得多。當然,這個“文化”既涵蓋精神義理,也包括制度文物與禮儀風俗。而且,“文化”一詞歷來是指正面的、優(yōu)秀的力量,不包括武力或暴力?!拔淞Α被颉氨┝Α笔怯糜谡鞣⒙镜?,那不叫“文化”。比如秦始皇“焚書坑儒”就不是“文化”,而是專制暴力。

        在這樣的“文化”定義下,則所謂“文化自信”就可以理解為對本民族文德教化、人文精神傳統(tǒng)和道義力量的信仰與踐行。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文明古國。如果按照摩爾根《古代社會》和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所講的以文字與文獻的產生為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主要標志,那么中國至少在5000年前就已進入文明時代了。因為中國的古文獻《尚書》里有《堯典》《舜典》等文獻,根據世系推算,這已經是距今4200多年前的文獻。再者,中國考古發(fā)掘的距今5000多年的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刻畫符號,根據郭沫若等文字學權威判斷,這些符號已經是象形文字的雛形了,其時代是與古老的五帝三王傳說時代相重疊的。

        中國文化的輝煌時代首先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那時諸子百家紛紛立言,游說諸侯,儒、墨、名、法、道、兵、農、縱橫、陰陽、小說家各展其長,可謂盛矣!其后,秦統(tǒng)一六國,獨尊法家,喪失民心,二世而亡。漢初崇尚黃老,兼取眾家,出現“文景之治”,然滋生流弊,尾大不掉。漢武帝采納董仲舒建議“獨尊儒術,抑黜百家”,歷漢魏隋唐、宋元明清兩千余年,中華文化形成了“儒學主導,多元發(fā)展”的基本格局。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始終得以傳承發(fā)揚,沒有斷裂,并創(chuàng)造了中華帝國由漢至明延續(xù)一千多年領先世界的文明盛世。之所以出現這個文明盛世,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保持了中央集權、郡縣分治的大一統(tǒng)政治格局;二是文化上保持了“一元(儒學)主導,多元(諸子百家)輔補”的文化格局。人們將這一格局稱之為“儒家文明”。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歸根結底來自于對“儒家文明”的信仰與踐行。

        儒家文明在中國兩千多年的社會發(fā)展中,建設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家園,培育了具有強大生命力與創(chuàng)造性的精神文化傳統(tǒng),這就是“以人為本,以德為體,以和為貴”的道德人文主義精神傳統(tǒng),尤其是形塑了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價值的中華核心價值觀。這是中華民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是當代中國人“文化自信”的源頭活水。

        (二)文化自信的本質 [37]

        那么,文化自信的本質是什么?筆者認為其本質在于道德自信,這從數千年來中國人關于核心價值觀的論述中可以看出。在《論語》里,孔子在不同場合論述了仁、義、禮、智、孝、悌、忠、信、溫、良、恭、儉、讓、寬、恕、敏、惠、勇、廉、正、中、和、慈、愛、勤、善等數十個道德價值觀念,但他講得最多的是“仁”與“禮”。“仁者人也”(《禮記·中庸》)、“仁者愛人”(《論語·顏淵》《孟子·離婁下》)、“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這是孔子奠定的儒家思想最重要的命題。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這是指明了仁與禮樂的本末體用關系。據此,我們可以將孔子的核心價值觀概括為“仁本禮用”,或曰“仁體禮用”??鬃拥膶O子子思則將核心價值觀概括為“五行”與“六德”,到孟子則簡化為“仁、義、禮、智根于心”(《孟子·盡心上》),戰(zhàn)國中后期假托《管子》立言的齊國稷下儒家則以“禮義廉恥”為國之“四維”,并稱“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漢儒董仲舒等則作出了“三綱(君、父、夫為綱)五常(仁、義、禮、智、信)”的論述,稱“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夫仁誼(義)禮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飭也”。宋明理學的奠基者程顥著有《識仁篇》,稱“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知、信皆仁也”,也是以“仁、義、禮、智、信”為五常之道即核心價值觀的。南宋大儒朱熹、楊簡雖屬不同學派,但都是以“孝弟忠信仁義禮智”為核心價值的。直到清末,大體維系了“三綱五常”的核心價值觀論述。

        到近代,雖然“五四”時期大張旗鼓地批判了傳統(tǒng)道德價值觀念,但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還是在三民主義的“心理建設”論述中,提出了“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新八德”,這些仍然是以儒家道德觀念為核心的價值觀。

        我們知道,核心價值觀是文化的靈魂,自孔子至民國的儒家,都以仁、義、禮、智、信等道德觀念為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元素,可見精神文化的本質是其核心價值觀的構成,文化自信的本質就是道德自信。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此后的近30年,由于“左傾”路線主導著意識形態(tài)的方向,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觀被當作封建主義而受到嚴厲批判。但自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宣告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以后,在以“實事求是”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官方意識形態(tài)中的儒家價值觀元素日益增多,例如“實事求是”“以德治國”“小康”“和諧”等觀念都來自儒學。胡錦濤同志提出的“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實際上也是傳統(tǒng)道德“忠、仁、智、勤、義、禮、信、廉”的現代版。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論述,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學習時的講話提出“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其主要的思想元素也源自于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仁、義、禮、智、信、忠、廉、和、敬”。以上種種都有力地揭示了文化自信的本質就在于“道德自信”。

        二、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 [39]

        偉大的中華民族在長達5000年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創(chuàng)建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在其著名的《歷史研究》一書中,研究了人類在6000多年歷史發(fā)展中形成的26種文明形態(tài),其中6種是產生于原始社會的第一代古文明,15種是第一代古文明的派生性文明,5種是“中途夭折停滯”的文明。他指出,中國是第一代古文明中唯一沒有斷絕、消失的文明。中華文明在其發(fā)展進程中形成了和平主義與天下主義(世界主義)的特質與傳統(tǒng),這較之西方在工業(yè)革命以后形成的工業(yè)主義、技術主義與民族主義、民主選舉更適合21世紀人類的未來。湯因比甚至在與日本著名社會活動家池田大作的對談錄中樂觀地預言:19世紀是英國人的世紀,20世紀是美國人的世紀,而21世紀將是中國人的世紀。具有和平主義和世界主義特質的中華文明“將在21世紀成為全人類的共同精神財富,將引領世界與人類的未來”。當然,筆者并不同意湯因比“中國世紀論”的斷言,筆者認為21世紀將是多元文明溝通互補、共存并進的世紀,誰也不能壓倒誰,誰也別想統(tǒng)治誰。但難能可貴的是,湯因比的這個預言是在中國尚處在“文化大革命”的混亂時期、經濟發(fā)展遠遠落后于西方與日本的1973年,那時中國還沒有“改革開放”與“和平崛起”的事實??梢娺@位歷史學家的遠見卓識。尤其值得強調的是,湯因比說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主要是指中國的文化將是以儒家文化、漢傳佛教為特色的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相結合的產物。這一觀點對于我們研究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的貢獻是有啟示性意義的。

        那么,中華文明對于人類文明有哪些重大貢獻呢?這里,我們不去談中國在科學技術上的四大發(fā)明(指造紙術、活字印刷、火藥、指南針)對于人類文明進步的影響與貢獻,而主要從人類精神文明角度談談中華文明的世界性貢獻。我認為,中華文明對人類精神文明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

        (一)對人類核心價值觀念體系的貢獻 [39]

        中華儒家文明為人類提供了以“仁”為根本之道,以“義、禮、智、信、忠、廉、和、敬”為常用大德的“一道八德”核心價值觀體系,這些核心價值觀念與西方近代形成的“自由、民主、人權、法治、平等、博愛”的核心價值觀體系是相輔相成、互補互利的,是具有普世性的核心價值觀念。

        “仁”是孔子也是歷代儒家最根本、最具普遍意義的價值理念,是具有核心地位與主導作用的道德范疇。孔子說“仁者愛人”,就是對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的確立,也是對儒學道德主體性特性的確立。孟子說:“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保ā睹献印るx婁上》)天下之道只有兩類,一是仁道,二是不仁之道,這是對孔子核心價值理念的精辟概括。

        作為儒學核心價值理念的“仁”,其基本含義有三:一指人是有德之人,即所謂“仁者人也”;二指人有“愛人”之德,即所謂“仁者愛人”;三是根本之道,如孔子所云“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禮記·中庸》)。政治的要義在于以人為本,修身立德;修身的根本之道是“仁”道??鬃诱f:“我欲仁,斯仁至矣?!保ā墩撜Z·述而》)就揭示了“仁”是內在于人心的道德自覺。但這種道德自覺,并非先天具備,而是后天修養(yǎng)而成的。所謂“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就指明了“仁”是通過自我修養(yǎng)回歸禮義,并最終達到“仁”境界的路徑。

        “仁”與諸德的關系是體用關系,誠如宋儒程顥所說:“仁、義、禮、智、信五者,性也。仁者,全體。四者,四支。”又說:“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智、信皆仁也?!笨梢姡叭省笔堑赖碌暮诵?,其他都是“仁”的表現形式。換言之,“仁”是道之體,諸德是道之用。

        儒家核心價值體系的常用大德,是義、禮、智、信、忠、廉、和、敬?!傲x者宜也”(《禮記·中庸》引孔子語),“義”就是合理、適當、公平、公義?!岸Y者序也”,“禮”就是有序、守法,講規(guī)則、守秩序。“智”,為歷代儒家所重視,視為五常德或三達德之一;但現代人所謂的“智”,主要指認知的能力、知識的積累與智慧的運用,不再屬于道德范疇。“信”,即誠信?!吨杏埂氛f:“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闭\是真實無妄的“天道”(客觀規(guī)律),“誠之”是信守這個天道。“誠信”的基本含義是誠實、守信、踐諾、守法,實事求是?!罢\信”既是立身之本,也是立業(yè)、立國之本?!爸摇痹诠糯饕侵赋贾矣诰臑槌贾溃缈鬃铀f“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也引申為忠于國家社稷、忠于人事。今天,“忠”包含了忠于祖國、忠于人民、忠于事業(yè)等多重含義,是中華文化核心價值體系中體現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理念?!傲笔钦?,其基本含義是廉潔奉公?!豆茏印つ撩瘛诽岢隽恕岸Y義廉恥,國之四維”的核心價值觀論述??鬃犹岢隽恕罢哒病保ā墩撜Z·顏淵》)的思想,講廉政首要是廉正,即廉潔公正。當代的反腐倡廉是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戰(zhàn)略任務?!昂汀笔侵械溃浠竞x是執(zhí)兩用中,和而不同。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儒、釋、道都有豐富的和諧思想傳統(tǒng)。但這個和諧傳統(tǒng),歷來是提倡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多元和諧,而非強求多元的和與同?!熬础奔淳次?,有敬天、敬祖、敬師長、敬朋友、敬業(yè)等多重含義。敬畏意識是中國人的信仰所寄??鬃又v“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論語·季氏》),就是君子的信仰。孟子以后擴而大之,形成敬畏天命、敬畏道德、敬畏歷史、敬畏民心的四大敬畏,這就是中華民族傳承數千年的信仰!人若無敬畏之心,就會肆無忌憚甚至無惡不作。

        總之,經過幾千年歷史洗禮而積淀的中華文明“一道八德”核心價值觀,不但適合于歷史的中國,而且適合于當代中國,并且能為全人類所普遍接受,因而毫無疑問是一種普世價值觀。

        (二)為人類貢獻了具有東方特質的人文精神 [40]

        中華文明在數千年歷史中培育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這就是“以人為本,以德為體,以和為貴”的道德人文主義精神,是與近代西方文明“以人權為本,自由為體,民主為用”的人權人文主義不同質的東方特質的人文精神,或曰中華人文主義。湯因比將中華人文主義具體解說為和平主義與天下主義(世界主義),雖然并不全面,但基本上把握了中華人文主義的道德主體性特質。

        筆者認為,具有東方特質的中華人文精神具體體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一是修身立德的自律精神??鬃诱f:“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大學》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件事,“皆以修身為本”,這正是儒家文明所強調的道德自覺與自律精神。

        二是以民為本的仁愛精神。中國的民本思想歷史悠久,《尚書》中“天聽自我民聽”(《尚書·周書·泰誓》)、“民惟邦本”(《尚書·夏書·五子之歌》)的名句記錄了夏商周時代的民本思想,孔子的“仁者人也”(《中庸》第十九章)和孟子的“仁者愛人”(《孟子·離婁下》)、“民貴君輕”(《孟子·盡心下》)論述則奠定了中國民本思想傳統(tǒng)的理論基礎。荀子“民水君舟”(《荀子·王制》)的比喻,宋儒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的憂樂論,清儒黃宗羲“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思想命題,都體現了儒家文明的民本思想傳統(tǒng)。這個民本傳統(tǒng)反映了統(tǒng)治者對人民力量的重視,是堪與西方民主傳統(tǒng)媲美的中華人文精神。

        三是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墩撜Z·子路》載:“君子和而不同”,《論語·學而》載:“禮之用,和為貴”;《老子》第四十二章載:“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老子》第五十五章載:“知和曰常,知常曰明”,這都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多元包容與追求和諧的人文精神。

        四是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儒家經典《論語》記錄了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智也”的命題,班固通過《漢書》提出了“實事求是”命題,王充在《論衡》中提出了“實事疾妄”命題,明儒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命題,清儒黃宗羲提出了“致良知”及“行良知”“必以力行為工夫”的思想,這體現了儒家文明堅持實事求是、力行實踐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這些是在解決“知行”關系,即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上取得的重大思想成果。

        以上四大精神雖然具有中華文明的特殊個性,但同時也對全人類具有普世性,是中華文明對于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

        三、如何構建當代文化自信 [41]

        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至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100多年間,中國飽受英、日、德、俄、法、美、葡、西等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欺凌、壓迫與掠奪,中華民族的民族自尊心受到嚴重摧殘,文化自信心也受到極大打擊,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才由毛澤東同志代表4億多中國人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再經過70年艱難曲折的奮斗,今天的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三大軍事強國,不僅從政治上站起來了,而且從經濟上、軍事上站起來了。但我們在文化上算得上是世界強國嗎?恐怕未必??匆粋€國家、一個民族在文化上是否強大,雖然沒有硬指標去衡量,卻能從文化軟實力以及文化元素的世界影響力去分析,這些元素包括文化體制、哲學思想、民族精神、宗教信仰、民俗民風、教育普及率、文化政策、文化產業(yè)等諸多方面。從當代中華文化的綜合軟實力考慮,中國雖然在歷史上是文化大國與文化強國,但在當代世界的文化影響力,恐怕只能屬于“中等欠發(fā)達”國家。因為我們的文化體制基本舉國一致,還不夠開放透明,缺少多元競爭;我們的哲學思想還有許多教條主義或西化話語;我們的民族精神缺少深刻的提煉,沒有成為全民共識;我們的宗教信仰還有許多禁忌和限制;我們的民俗民風存在嚴重的功利主義傾向,缺乏道義的引導;我們的教育普及率還不夠充分,尤其是在農村還有很多教育死角;我們的文化政策也存在說教多、說理少,要么管得太死、要么放任自流的極端傾向;我們文化產業(yè)的規(guī)模太小、太散,存在嚴重的產品重復與資源浪費,在全世界影響力太小等等。這種種問題,凸顯了構建當代文化自信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那么,如何構建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呢?筆者謹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超越民族悲情意識,以仁愛、平等態(tài)度對待世界各國、各民族。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臨終遺囑(寫于1925年)中要求后繼者“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并以“廢除不平等條約”為優(yōu)先目標。這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悲情。當時,中華民族受盡帝國主義列強的欺凌,他們強加于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尚未廢除,所以必須“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然而現在形勢已截然不同。中國已經成為崛起的新興大國,世界各國各民族大都承認中國的大國地位,希望與中國友好往來,平等互利。但個別霸權大國和國際反華勢力卻企圖遏制中國的崛起,也有一些國家,擔憂中國崛起之后走英、日、德、美等國家謀求世界霸權、侵略別國的老路,因此在國際上流行著“中國威脅論”的流言蜚語。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特別有必要超越昔日的悲情意識,以仁愛友善的態(tài)度堅持和平、平等與包容戰(zhàn)略,實施“遠交近和”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現中華文化的和平主義特質。這一特質源自于儒家文化傳統(tǒng)“仁者愛人”“以德報怨”與“和為貴”的基本理念,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典型體現。

        二是,廣泛深入開展全民道德教育與干部廉政教育,使全國上下都能正確認識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特質與精神。過去的“批孔反儒”運動,造成了對仁、義、禮、智、信、忠、廉、和、敬等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極大毀壞,改革開放中引進市場經濟又滋生了功利至上、唯利是圖的功利主義弊端,這是造成國民道德滑坡、干部貪腐成風的社會歷史根源。所以,極有必要開展全民道德教育和干部廉政教育,把被毀壞的中華美德恢復起來,把失去的良知找回來,把廉潔奉公的政德發(fā)揚起來。全民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中華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要深入發(fā)掘中華傳統(tǒng)美德“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諧、求大同”的時代價值。干部廉政教育的重點,是進行以“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路線教育與“以民為本,天下為公”的政德教育,使廣大干部確立起“敬畏天命(自然規(guī)律)、敬畏道德、敬畏歷史、敬畏民心”的敬畏意識。

        三是,深化文化體制與政治體制改革。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zhàn)略號召。其實,所謂“文化體制改革”的根本任務,就是打破原有的僵化文化體制,打破文化精英對文化的壟斷,使文化走向人民大眾,真正成為民族的、大眾的、公益的文化。而要改革文化體制,就必須進行相應的政治體制改革,正確繼承與發(fā)揚儒家“以民為本”的仁政理想,最大限度地發(fā)揚社會主義民主,從而建立起與全球化、現代化相適應的“民主仁政”式的現代政治體制。為完成文化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的根本任務,有必要在思想戰(zhàn)線上堅持反“左”、防右,既要徹底否定“文革”,防止極“左”思潮泛濫,也要反對全盤西化思潮的回流,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fā)展方向。

        四是,運用國家與各級政府的力量,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大力支持儒學與國學的復興。應當承認,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學校、企業(yè)、街道與農村,已經出現了自下而上、從自發(fā)到自覺的儒學與國學復興運動,大大推動了儒學與國學的復興。這是構建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絕佳途經與根本性舉措。我們應該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路線指引下,堅定中華文化自信立場,大力繁榮復興中華國學,避免讓文化軟實力偏向復古主義或全盤西化的邪路。

        四、澄清若干錯誤或模糊認識 [43]

        在構建文化自信問題上,現在思想文化領域存在種種似是而非、甚至非常錯誤的思想觀念,有必要予以澄清。茲舉四點為證:

        (一)提倡“以仁愛和諧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民主法治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43]

        第一,中華文化觀念體系中最核心、最根本的理念是“仁”或“仁愛”,其次是“禮”與“和”,所以筆者曾有“仁本禮用”的核心價值觀表述,也有學者主張“以仁為體,以和為用”。第二,“愛國主義”理念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觀念是“忠”,“忠”較之于“仁”是第二位的。第三,“改革、創(chuàng)新”無論在哪個時代都很需要,并非只是當代的特色。例如《周易·革卦·彖辭》曰:“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禮記·大學》所謂“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難道不是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嗎?筆者認為,當代中國的時代精神固然應包含“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但最核心、也是最有現代性的時代精神是“民主”與“法治”,“民主”是對“民本”傳統(tǒng)的繼承與發(fā)揚,“法治”是對“禮治”“德治”傳統(tǒng)的繼承與轉型,這才是時代真精神。筆者認為,這句話的正確表述應是“以仁愛和諧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民主法治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二)反對“河東河西論”“中國世紀論”“王陽明世紀論” [44]

        有人用“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通俗說法來作比喻,說“20世紀是西風壓倒東風,21世紀則是東風壓倒西風”,甚至說:“21世紀是東方文化的世紀,東方文化將取代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占統(tǒng)治地位?!睍r至今日竟竟有人在“北京陽明心學高峰論壇”上喊出“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的口號,這是一種典型的“一元文化獨尊論”的思維方式,缺乏多元包容、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其危害是使中華文明孤立于世界文明之林,恰成為“中國威脅論”的把柄。中華儒家文明歷來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我們不要別人來壓倒、統(tǒng)治我們,為什么卻要去壓倒、統(tǒng)治別人呢?你能在21世紀滅了諸如基督教文化、穆斯林文化等世界性文化而使中華文化或陽明心學獨霸天下嗎?且不說21世紀的世界一定還有基督教文化、伊斯蘭文化、印度教文化、東正教文化諸形態(tài)的存在,即便在21世紀的中國,也還有儒、釋、道,還有孔、孟、荀、董、韓、程、朱,怎么可能成為王陽明的世紀呢?所以,所謂“中國世紀論”“王陽明世紀論”云云,簡直是癡人說夢,狂妄自大!此論不但不足取,而且是誤國害民之論。

        (三)“國學陰謀論” [44]

        近年來,有人在博客、微信公眾號發(fā)文,廣泛散播所謂“復興國學與儒學是對抗民主法治與普世價值觀的大陰謀”的謬論,說什么“國學在國內的興起,孔儒在國內重新被提倡,都是沖著民主浪潮與普世價值觀來的。就是為了阻止中國的民主法治化進程與普世價值觀的影響”。這個“國學陰謀論”迷惑了不少人,尤其是青年學子,有必要對其進行嚴肅批評:第一,儒學與國學在當代中國的興起,是伴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出現的不可阻擋的思想潮流。第二,“國學陰謀論”者的思維方法非常片面極端,其所謂普世價值觀只是根植于西方文化的普世價值,卻看不到根植于儒家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念的普世價值。第三,中華國學的仁愛、民本、誠信、禮義、和諧、敬畏等核心價值觀念都具有普世性,其與西方文化傳統(tǒng)的自由、民主、人權、法治、平等、博愛等觀念一樣,都具有普世價值,二者是可以會通兼容、相輔相成的,而非相互敵對、水火不容的。因此,主張復興國學絕非是對抗民主法治與普世價值觀的“陰謀”。

        (四)“建立國教論” [44]

        有人對中華國學缺乏自信,認為西方世界有基督教信仰,穆斯林世界有伊斯蘭教信仰,而中國人沒有信仰。所以他們主張建立中國的國教,或主張以“儒教”為國教。這種觀點似是而非,不切實際。

        中國人真的沒有信仰嗎?非也。中國人歷來是有信仰的。但這種信仰不是宗教式的非理性信仰,而是建立在敬畏意識上的理性信仰??鬃诱f:“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保ā墩撜Z·季氏》)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解釋說:“畏者,嚴憚之意也。天命者,天所賦之正理也?!笕?、圣言,皆天命所當畏?!被寿┱f:“心服曰畏?!笨梢娍鬃铀^“畏”即敬畏、信仰之意,其所謂“三畏”,即指對當然之理的敬畏、信仰。

        從歷史上看,儒家的敬畏意識表現在四大方面:一是對天命的敬畏,一如上言;二是對道德的敬畏,視仁、義、禮、智、信等核心道德為做人、論學、為政的準則;三是對歷史的敬畏,史書有揚善懲惡的功能,誠如孟子所說“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孟子·滕文公下》),將那些惡人的劣跡筆之于書、記入于史,就是對惡人惡行的最嚴厲懲罰,使后人知所警惕;四是對民心的敬畏,《尚書》就有“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尚書·周書·泰誓》)、“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尚書·夏書·五子之歌》)的教誨,孟子更強調“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孟子·離婁上》)的道理。荀子以君民喻舟水,提出了“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王制》)的民本論命題,這都是提醒統(tǒng)治者要時時保持對民心的敬畏,以求長治久安。

        不僅是儒家,佛、道與諸子百家也都有明確的敬畏意識。如道家敬畏那個主宰一切、自然而然的“道”,佛教敬畏那個主宰前世、今生與來世的“佛”,法家敬畏那個維持統(tǒng)治秩序的“法”,等等。在中華文明史上,敬畏就是信仰!敬畏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千百年來,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通過對天命、道德、歷史、民心的理性敬畏傳承著民族的信仰。我們只要堅持真誠的敬畏,就具備了充分的文化自信,也就確立了我們的信仰,因此,根本不需要建立一種什么國家宗教來畫蛇添足。“建立國教”論可以休矣!

        (責任編輯:黃 ?艷 ? 責任校對:楊翌琳)

        猜你喜歡
        文化自信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誰遠誰近?
        融媒體時代如何踐行基層群眾文化自信
        祖國(2016年20期)2016-12-12 18:44:33
        淺析習近平“文化自信”的四個維度
        山東青年(2016年9期)2016-12-08 18:09:20
        新聞媒體堅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聲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 22:23:12
        師之大愛—————三尺講臺鑄輝煌
        如何讓西方文化帝國主義“退場”
        人民論壇(2016年27期)2016-10-14 13:35:36
        久久久久久av无码免费网站下载| 中日韩欧美高清在线播放| 日本女优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真人男女做爰无遮挡免费视频| 四虎国产精品成人影院| 射进去av一区二区三区| 十八禁无遮挡99精品国产| 色老头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中文字幕第一页| 男生自撸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影院午夜理论片无码| 日韩插啊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在线播放观看| 丝袜美腿亚洲综合在线播放| 国产熟妇与子伦hd| 色一情一区二| 99RE6在线观看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韩国av| 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久鬼色| 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久久| 日本午夜理伦三级好看| 国产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www插插插无码视频网站|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免费换脸| 午夜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男人的天堂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手机| 男男互吃大丁视频网站| 中文乱码字幕精品高清国产| 久久综合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 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自拍一区二区| 久久中文骚妇内射| av无码久久久久久不卡网站| 亚洲一区二区免费日韩| 老熟女富婆激情刺激对白| 影音先锋女人av鲁色资源网久久| 麻豆国产av尤物网站尤物| 亚洲中文乱码在线视频| 欧洲熟妇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