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近年來,青少年犯罪趨勢日趨低齡化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本文從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社會因素四個方面分析未成年人犯罪背后的成因,并提出相關預防措施。
關鍵詞 青少年犯罪 影響因素 預防措施
作者簡介:趙旭俊,長春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犯罪學。
中圖分類號:D924.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263
未成年人是祖國未來的希望,不僅關系到社會的穩(wěn)定和經濟發(fā)展,更關系到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振興,近年來少年弒親案的頻繁發(fā)生引起了社會的危機感,也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重視,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刻不容緩。
2018年12月3日,沅江市公安局接到一起命案。接警后,相關人員立即趕赴現場開展偵查和勘驗工作。經查得知,嫌疑人吳某康,男,12歲,父親常年在市外打工,母親在家?guī)е?個兒子。2018年12月2日,晚餐后,吳某康在家吸煙,被母親發(fā)現,其母親用皮帶抽打兒子。吳某康當即進廚房拿了一把菜刀,將母親砍了20余刀,致其母親當場死亡。其母親死亡后,吳某康一直帶著2歲的弟弟在家住宿未外出。并且接聽其母親若干電話,回復其母微信。
這一案件被報道出來,立刻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十幾歲的青少年弒親背后的原因讓人不得不去深究。
(一)個人因素
青少年犯罪主要包括內外兩個方面。一方面,從青少年自身年齡來看,他們還處于心智尚未健全、成熟的階段,遇到事情無法正確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容易產生沖動行為,做事不計后果,以致于釀成慘重后果。而且大多數未成年人法律意識單薄或者淺薄地認為未成年人犯罪不會受到法律制裁,企圖耍小聰明鉆法律空檔,輕視法律的效力。另一方面,青少年還未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容易被社會不良風氣影響,誤導青少年的成長以及正確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嚴重的會誤入犯罪道路。
(二)家庭因素
家庭環(huán)境對于青少年的成長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可能影響他的一生。李玫瑾教授接受采訪曾談到:“如果之前父母沒有和孩子建立和諧的情感關系,沒有形成習慣和行為方式,在十歲左右才開始矯正就會遇到非常強烈的抵抗,這就導致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嚴重沖突,比如剛十歲出頭的孩子就殺害父母的案件?!倍景钢械膮悄秤啄炅羰卦诩?,缺乏父母正確的管教。近幾年,母親才回到身邊,和孩子一起生活,這個時候父母和孩子之間沒有建立起和諧的情感關系,面對母親嚴厲的管教,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沖突就演化成弒親這樣嚴重的行為。據相關統(tǒng)計:在青少年弒父弒母案件中,有23%的孩子來自單親家庭,41%的孩子來自于雙親家庭,所以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可能影響他的一生,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相處模式對孩子心理和性格的養(yǎng)成至關重要。在弒父弒母的案件中,青少年犯罪者的家庭相處模式都存在不同問題,包括過于嚴厲式、過度溺愛、過度保護、嚴格懲罰,爭吵頻繁等。這些不良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的孩子,性格上的缺陷比同齡人突出,尤其在雙親中有一方有家暴或者與父母頻繁爭吵環(huán)境中成長,這也是青少年性格發(fā)生扭曲的重要原因。
(三)學校因素
學校是青少年除了家庭以外待的最久的場所,老師也是與青少年相處時間最長的人,一方面,有些老師在教育學生時,以言語侮辱,肢體打罵等方式。會造成青少年心理陰影從而引發(fā)過激行為。另一方面,學校以分數論來評判和培養(yǎng)學生。只重視文化教育,忽略青少年成長的心理問題和法治教育。而且,學校即使是開展法治教育也是流于形式主義,沒有真正把法治教育落到實處,真正讓在校青少年認識了解法律常識。
(四)社會因素
不良的社會現象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青少年。他們心智上未成熟,尚不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自制力弱,容易被社會上的低俗不良風氣影響。尤其是不健康的影視文化,文學作品的傳播會影響他們對社會的認知,造成身心健康受到傷害,進而引發(fā)犯罪動機。而且,互聯網信息的不當傳播和智能手機的泛濫使用,令青少年受到不同程度信息的影響,缺乏生活經驗,意志力弱的青少年極易走上犯罪道路。
(一)家庭預防
依據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相關規(guī)定,父母或監(jiān)護人應當學習家庭教育知識,正確履行監(jiān)護職責,撫養(yǎng)教育未成年人。有關國家機關和社會組織應當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提供家庭指導。因此從立法和實際上來看,一方面,父母或監(jiān)護人都應當對青少年的教育和成長擔起責任。并且社區(qū)和相關政府部門應當設立青少年成長心理指導,為父母或監(jiān)護人提供家庭指導,針對未成年人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給出建議和指導。真正從源頭上抑制未成年人犯罪動機。另一方面,作為父母,應當不斷學習,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為未成年人營造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加強對未成年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
(二)學校預防
學校不能僅僅以分數來評判和教育學生。重視文化教育的同時,還要重視心理教育,素質教育。首先,學校要配備專業(yè)的心理和法治教育老師,提高學生心理健康素質和法律意識。其次,老師在日常教學事務中也要注意觀察學生心理成長狀況,發(fā)現問題及時向家長和學校反映,及時有效地解決未成年人心理問題。最后,學校應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和法治宣傳活動,向學生普及心理知識,引導他們學會如何關注自我心理問題。普及相關法律知識,提高未成年人應用法律保護自我的意識。而且,也讓他們意識到未成年人并不是處于“法外之地”,如果未成年人觸犯法律,也會受到法律的處罰,讓他們形成對法律的敬畏。
(三)社會預防
面對未成年人犯罪,僅僅依靠家庭預防和學校預防是不夠的,還需要社會預防。
1. 重視大眾傳媒的作用。由于大眾傳媒內容的具體性和形象性,其題材鮮明,情節(jié)復雜曲折,因而具有強大的藝術渲染力和感染力。因此,要重視大眾傳媒對于青少年犯罪預防的作用。首先,加強對大眾傳媒的規(guī)范處理,借助大眾傳媒強大的信息普及功能,向青少年宣傳普及法律知識,提高他們的守法意識。其次,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互聯網的迅速發(fā)展,充斥著大量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因此,政府相關部門和媒體企業(yè)應聯合起來,為未成年人營造一個綠色健康的網絡環(huán)境,從一定程度上避免不良網絡信息對青少年造成的影響。
2. 完善青少年司法體制。青少年作為一個特殊群體,普通的刑罰并不能適用青少年犯罪問題。因此,我國也有針對青少年犯罪的特殊適用矯正措施。目前,我國關于青少年犯罪矯正措施有:予以訓誡并責令父母或其監(jiān)護人采取措施嚴格管教、送工讀學校進行矯治和接受教育、由政府依法收容。面對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的趨勢,除了常見的司法手段還應建立起保護處分制度,針對未成年人危害行為的后果和性質對其處以不同級別的處罰方式,做到因人制宜、因事制宜。與此同時,對于涉罪的青少年,行政機關也需要順應時代變化做出一定的改變。
3.積極推進青少年犯罪預防理論研究。為減少青少年犯罪率,還需要加強青少年犯罪預防理論研究,探究青少年犯罪背后的成因,才能更好的作出相關預防措施,但我國在青少年犯罪預防理論研究方面還是有所不足。應該結合當下社會發(fā)展情況,積極推進青少年犯罪預防理論研究,同時也應該適當的借鑒外國關于青少年犯罪預防理論的優(yōu)秀理論研究成果,完善我國青少年犯罪預防理論研究,做到真正從源頭上抑制青少年犯罪動機,降低青少年犯罪率。
梁啟超先生曾說:“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者則國進步。”青少年的成長問題牽動著全社會的心弦,青少年犯罪問題也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預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各界聯合起來,這樣才能更好地守護未成年人的成長。
參考文獻:
[1]張遠煌,吳宗憲,劉廣三.犯罪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2]鐘俊,王道國.青少年犯罪的主觀原因及對策研究[J]. 武警學院學報,2009(11).
[3]余洪志.論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原因及對策[J].法制博覽,2018(12).
[4]熊予晴.青少年犯罪成因分析[J].法制與社會,2019-04-05.
[5]杜曉,楊映瑜.多措并舉形成未成年人保護合力[N].法制日報,2019-02-28.
[6]趙麗,崔磊磊.簡單降低刑責年齡難以遏制未成年人犯罪[N].法制日報,2019-01-04.
[7]涉案人員呈低齡化趨勢,如何看待青少年犯罪[EB/OL].澎湃新聞,[2019-08-0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368705.
[8]交大數字研究院.12歲男孩持刀弒母:砍20余刀事后拿母親手機請假[EB/OL].[2019-08-01].https://m.sohu.com/a/279724618_100169910/?pvid=000115_3w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