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春勝
摘 要 在新一輪的課堂改革中,以轉變落后的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倡導有個性的學習,提出以“探究”為主的多元化學習方式作為課堂改革的突破口。所謂“探究”教學就是要學生積極主動獲取知識,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進行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并進行交流的實踐性教學活動。那么,如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實施探究性教學呢?
關鍵詞 高中化學 探究性 教學探索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
1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激發(fā)探究欲望
1.1通過生活實例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
化學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選擇日常生活中的化學實例作為探究性教學的切入點,既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又能增強學生的實踐意識。例如:在“氯氣的性質”教學前,播放2005年重慶市消除氯氣泄露的記錄片,要求學生看后討論氯氣表現出哪些性質;在“鋁的性質”教學前,讓學生羅列鋁制品在生活及生產中的應用來歸納鋁的有關性質,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2通過化學實驗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用實驗創(chuàng)設情境,借助實驗步步探究,發(fā)現本質是探究活動的主要方式,是促進學生理性思維和發(fā)展科學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可以通過演示實驗,調整實驗步驟,改進實驗等方法來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例如:我們都很熟悉的“蔗糖變黑面包”的實驗,就是將趣味性、科學性、探究性于一體的好素材,從該實驗的每個現象入手,提出疑問:為什么變黑?體積膨脹、疏松多孔的原因是什么?等等,為學習濃硫酸的脫水性及與炭的反應創(chuàng)設了問題情境;又如在“鹽類的水解”教學中,提供氯化鈉、碳酸鈉、硝酸鈉、硫酸銨、氯化銨、醋酸鈉、蒸餾水、酸堿指示劑,要求學生測鹽溶液的酸堿性,學生通過實驗發(fā)現鹽溶于水后,有的顯中性,有的顯酸性,有的顯堿性,從而對鹽溶液表現出的酸堿性問題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1.3通過材料閱讀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
在探究教學中,讓學生運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閱讀理解教材現成或教師給出的相關材料,教師利用材料中的內容發(fā)掘出問題,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使學生明確學習任務。例如:在閱讀硫酸的工業(yè)制法原理文字內容和主要設備流程圖,可發(fā)掘出以下一些問題,引導學生理解這一生產過程,如第一階段:為什么黃鐵礦在煅燒前要粉碎?反應物中沒有液體為什么叫“沸騰爐”?為什么要凈化爐氣;第二階段:為什么要用上下多層催化劑;第三階段:為什么三氧化硫氣體與濃硫酸要逆向流動?等等,引導學生去積極探究。
2引導自主探究,培養(yǎng)探究能力
2.1分析推理,是科學探究的重要方法
學生可以利用已有但未得到深化和運用的知識,積極思考開展討論,以達到共識。例如,在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中(如S+HNO3(濃)→H2SO4+NO2↑+H2O),學生采用的觀察法基于質量守恒定律,由于反應式中H、O原子個數無法同時確定,因此造成了思維障礙。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在氧化還原反應中,還有什么守恒關系可以利用?學生通過分析和討論、很容易發(fā)現氧化還原反應存在著得失電子守恒關系,學生將此定律應用于配平上,則較順利地完成了方程式配平的任務。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配平氧化還原方程式的原則、步驟及注意事項,從而順利掌握這一配平方法。又如,在講解完硝酸的性質后,通過討論,實驗室以銅為原料制備硝酸銅有如下幾種實驗方案:(1)銅與濃硝酸;(2)銅與稀硝酸;(3)銅與氧氣生成氧化銅,再氧化銅與稀硝酸生成硝酸銅;(4)銅與氯氣生成氯化銅,再氯化銅與稀硝酸生成硝酸銅。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推理,從環(huán)保角度和經濟角度(節(jié)省硝酸的用量)進行評價,得出(3)為最佳方案。
2.2設計實驗,是科學探究的主要手段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方法,利用化學的學科優(yōu)勢,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檢查知識的科學性和嚴密性是化學探究的主要方法。例如,通過“蔗糖變黑面包”這一演示實驗探究出炭與濃硫酸的反應產物中存在氣體,如何知道存在的是什么氣體,可以讓學生設計實驗來推測驗證。又如:講硝酸的氧化性時,演示濃、稀硝酸分別與銅反應:稀硝酸與銅反應后的溶液顯藍色,濃硝酸與銅反應后的溶液則顯綠色。同樣是硝酸銅溶液,為什么會出現綠色呢?難道與生成的紅棕色氣體NO2有關?學生可相互討論并設計實驗進行探究。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與討論,最后我們師生共同選出三種實驗方案:(1)取適量的FeCl3溶液與藍色的CuSO4溶液混合,觀察顏色變化。(2)加熱濃硝酸與銅反應后的試管,并把產生的氣體通入稀硝酸與銅反應后的試管,觀察兩試管顏色的變化。(3)向一支試管中加一塊較大的銅屑,用分液漏斗滴加濃硝酸,最后使銅有剩余,再觀察反應后溶液顏色。通過實驗發(fā)現,方案1中的混合液呈綠色;方案2中的加熱試管內開始出現大量紅棕色的NO2氣體,隨著不斷加熱,氣體越來越少,最后原來呈綠色的溶液變成藍色,而原來呈藍色的硝酸銅溶液隨著涌入NO2的量的增加逐漸變成了綠色;方案3中的試管滴入濃硝酸產生大量紅棕色氣體,隨著硝酸滴入量的增加,試管內溶液開始也出現綠色,等到試管中不再有氣泡產生時(銅有剩余),溶液又變?yōu)樗{色(同時有藍色晶體析出)。同學們看到這些現象一片歡呼,最后,我們通過分析比較得出結論:濃硝酸與銅反應后的綠色溶液是黃色和藍色疊加形成的復色。經過這一系列的實驗設計,不僅擴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
3開展交流評價,深化探究能力
交流、評價就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探究中所采取的各種方法、得出的結論進行總結歸納,要求用簡練的語言或圖表加以整理和重組,并進行充分交流,相互評價。這樣就為同學間創(chuàng)造相互幫助的機會,在交流和評價中得到提高和完善。如對前面有關鹽類水解的規(guī)律,可用“有弱才水解,無弱不水解,誰弱誰水解,誰強顯誰性”等短語進行概括。交流、評價是探究性教學持續(xù)運作的保證,在學生通過分析討論和實驗探究獲得新知識的基礎上教師因勢利導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評價總結,使學生的探究得到進一步深化。
實踐表明,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實施探究性學習能最大限度地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在“主動”中發(fā)展,在“探究”中創(chuàng)新,伴隨新課程改革的全面進行,探究性教學的實踐將越來越豐富,它將成為高中化學教學的主要教學方式之一,是高中化學課程開發(fā)的一塊肥沃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