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苗 朱艷芳
(仙桃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湖北 仙桃 433000)
在醫(yī)院中,呼吸內科是十分重要的科室,其收治的多為支氣管炎、哮喘、肺癌等患者,這些患者的臨床特點主要為病情發(fā)展較快,加上大多數為年齡較大患者[1]。若治療不及時或不恰當,不僅會對其生命健康造成威脅,還會導致其承受更大的經濟壓力和痛苦[2]。而在治療呼吸內科患者期間,對其做好護理風險管理,既有利于保障其治療安全,還能顯著改善其預后[3]。因此本文選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呼吸內科收治的患者80例,隨機分為2組,各40例,即對強化護理風險管理在呼吸內科護理中的臨床價值做了探討,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呼吸內科收治的患者8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40例。其中,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為41~72歲,平均年齡為(50.3±2.7)歲。觀察組男19例,女21例,年齡為42~73歲,平均年齡為(51.6±3.4)歲。兩組基礎信息數據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應用常規(guī)護理,即監(jiān)測生命體征,指導飲食,健康宣教,病情評估等。觀察組強化護理風險管理,具體為:(1)成立護理風險管理小組。即由科室醫(yī)護人員、科室主任共同組成,對其做好風險管理培訓,以增強其綜合素質和護理技能。(2)風險識別與分析。即對科室頻發(fā)風險事件、護理程序、管理制度進行嚴密評估,以研討會形式分析日常護理中發(fā)生的問題,然后制定相關改進措施。(3)風險改進。①加強護理技能培訓。即以微信公眾號、講座等形式定期對醫(yī)護人員展開培訓,內容涉及質量控制、醫(yī)療事故預防、護理技能等。注意合理分配護理你熱源,以減少其工作量,做好風險預防培訓,及時發(fā)現、反饋、解決風險問題。②完善管理制度。即建立護理責任制度,完善風險管理制度,規(guī)范護理流程,以為患者提供良好、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③預防并發(fā)癥護理。即嚴格核對輸血、輸液前患者基礎信息,以防發(fā)生錯誤。采用約束帶或防護欄等對意識不清醒者加以保護,以防跌倒,積極預防壓瘡,可穿彈力襪、按摩四肢等預防壓瘡。
比較兩組風險事件發(fā)生情況及護理評分(采用醫(yī)院自制調查問卷評分,包括基礎管理、危重患者護理、病房管理等內容,各項均為100分,分值越高護理質量越高。)。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t值用于文中計量資料檢驗,χ2用于文中計數資料檢驗,以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風險事件上,對照組發(fā)生率17.5%,觀察組為5.0%,二者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風險事件發(fā)生情況對比[n(%)]
在基礎管理、危重患者護理、病房管理等護理評分上,二者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評分情況對比(±s,分)
表2 兩組護理評分情況對比(±s,分)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例數基礎管理危重患者護理病房管理觀察組4095.6±3.4*93.5±4.6*91.4±5.3*對照組4083.5±2.481.2±3.480.3±2.7
在醫(yī)院各科室中,呼吸內科發(fā)生風險事件的概率相對較高,且極易發(fā)生各種護患糾紛。因此采用強化護理風險管理對該科室患者進行干預具有積極作用和價值[4]。作為一種新型的護理管理模式,強化護理風險管理的核心理念為“以患者為中心”,其主要通過及時發(fā)現和解決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種風險問題等,從而達到持續(xù)的、不間斷的改進護理管理質量的目的。此種模式實施的過程中,還要求對醫(yī)護人員做好相關培訓教育,且要不斷增強其護理技能和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以達到提升護理管理質量的目的。對于呼吸內科的患者而言,此種護理管理模式既有利于預防和減少各種風險事件,還能極大的提升醫(yī)護人員的各項護理操作評分,從而達到提升醫(yī)院整體護理質量的目的[5]。本文的研究中,在風險事件上,對照組發(fā)生率17.5%,觀察組為5.0%,二者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在基礎管理、危重患者護理、病房管理等護理評分上,二者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因此可見,強化護理風險管理在呼吸內科護理中具有重要臨床價值和意義。
綜上,強化護理風險管理在呼吸內科護理中的效果顯著,既可有效減少各種風險事件,且可提升護理評分,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