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菊 高晶(通訊作者)
(淮安市婦幼保健院 江蘇 淮安 223002)
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CP)簡稱腦癱,是一組持續(xù)存在的中樞性運動和姿勢發(fā)育障礙、活動受限癥候群,這種癥候群是由于發(fā)育中的胎兒或嬰幼兒腦部非進行性損傷所致[1]。本研究觀察肌電生物反饋結合上肢Motemed訓練系統(tǒng)綜合治療對腦癱患兒上肢精細運動功能療效,為臨床康復治療腦癱患兒上肢運動功能障礙的提供有效依據(jù)。
選取2018年1月—12月在淮安市婦幼保健院康復科經(jīng)明確診斷,符合接收標準并接受治療的腦性癱瘓患兒41例。納入標準:①符合2014年4月第六屆全國兒童康復、第十三屆全國小兒腦癱康復學術會議制定的腦癱診斷和分型標準[1];②患兒年齡不低于1歲且可理解簡單指令;③可有效配合訓練,且訓練時間不低于3個月;④兒童家屬知曉該研究具體內(nèi)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智力不達標,且不理解指令及不配合者;②關節(jié)攣縮、畸形且上肢疼痛伴感覺障礙;③嚴重精神、癲癇、心肺等重要疾病者。按就診順序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方面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滿足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腦癱患兒的一般資料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康復訓練,包括PT、OT、推拿等。
觀察組:病人在常規(guī)康復治療訓練基礎上,開展肌電生物反饋治療及上肢MoTomed訓練(德國MOTOmed GRACILE 12)。其中,肌電生物反饋治療的儀器是理療儀器(WOND 2000F2),儀器電極安放在患兒三角肌、上臂肌群、岡上肌、腕背伸肌等處。參數(shù)固定如下:頻率為45~50Hz可調(diào);脈沖寬度為2001xs;刺激時間為12s;間歇時間為4s;刺激強度為25~38mA可調(diào);波形為雙向方波;刺激方式為自動觸發(fā)。在刺激過程中,治療師可視患兒耐受情況,適當調(diào)整頻率及刺激強度。上肢MoTomed訓練(德國MOTOmed GRACILE12)方法為:訓練前,開展被動預熱訓練,時間為5分鐘。開始時,被動加助力運動,通過屏幕反饋的圖標,治療師積極誘導患者主動用力。根據(jù)患兒在次日治療前的疲勞狀態(tài),可適當調(diào)整阻力,逐漸增加主動訓練時間。兩項治療均為每天一次,每次治療時間為20分鐘,每周5次,連續(xù)治療12周。
由專業(yè)人士對兩組患兒在治療前后均采用腦癱患兒精細運動功能測試量表(FMFM)進行評估。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開展數(shù)據(jù)分析與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若P<0.05,則數(shù)據(jù)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后精細運動功能測試量表(FMFM)評分較治療前均有所提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改善程度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格2 兩組腦癱患兒治療前后GMFM評分對比(±s,分)
表格2 兩組腦癱患兒治療前后GMFM評分對比(±s,分)
注:與組內(nèi)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組別n康復治療前康復治療后觀察組2038.73±10.0160.58±15.23ab對照組2138.21±9.5247.36±11.44a
隨著科技的進步,醫(yī)學的發(fā)展,新生兒成活率有了明顯提升,但腦性癱瘓的發(fā)生率也在不斷增加。腦性癱瘓將導致較為嚴重的兒童殘疾,且無法完全康復,給患兒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有學者認為,除了反復不斷的練習,生物反饋是影響運動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反饋的數(shù)量、方式、刺激的時間等條件的不同,將會影響運動表現(xiàn)的成果[2]。在當下的中國,生物反饋技術是兒童康復治療過程中的重要手段[3]。主要使用TENS模式,通過刺激骨骼肌肉的收縮和緩解患兒痙攣[5],實現(xiàn)提高腦癱患兒的上肢運動能力,增強肌肉力量和靈活性的目的。利用運動的重復再學習,生物反饋訓練可以更好的促進運動的自主恢復和效果的提升[4]。肌電生物反饋治療的形式是,患者接收語音提示,進行主動的肢體訓練。具體而言,即收縮所訓練部位的骨骼肌肉時,儀器捕捉該肌電信號并進行反饋,提示患兒的用力和操作,促進患兒認知,激發(fā)其內(nèi)在興趣,并通過反復、不斷的練習,形成運動慣性,最終重新建立大腦與癱瘓肌肉的聯(lián)系。
學者們通常認為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傷后運動功能的康復是一個運動再學習的過程。有研究顯示,腦性癱瘓的治療,要真正達到抑制攣縮的目的,每天必須開展一定時間和強度的肌群牽拉。MOTOmed智能運動訓練便能提供足夠的運動量;此外,MOTOmed 智能運動訓練能顯著促進神經(jīng)細胞因子的表達,包括神經(jīng)營養(yǎng)素-3(Neurotrophin-3)、腦源性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BDNF)等,進而促進受損傷神經(jīng)細胞的有效修復,提高患兒肢體運動功能[6]。MOTOmed智能訓練系統(tǒng)還可顯著提升痙攣型腦癱患兒肢體的運動功能[8]。此外,MOTOmed運動訓練在改善不完全性胸腰段脊髓損傷患者的運動能力方面,有明顯效果,可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7]。
本項研究表明:經(jīng)康復治療后,患兒的精細運動功能測試量表評分均較康復治療之前有明顯提高,且觀察組治療后FMFM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因此,肌電生物反饋結合上肢MOTOmed訓練系統(tǒng)綜合治療腦性癱瘓病人后,患兒的上肢靈活性提高更加明顯,肌肉力量獲得增強,運動和感覺功能有所恢復,上肢精細運動功能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