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個完整的畫面,缺少不了畫面構圖和物體組成方式,完善的構圖和合理的組成方式是向觀者傳達畫面主題的關鍵方式和手段。本文從人物造型入手,淺談了廣西左江花山巖壁畫人物的構成、色彩和組合形式,進一步了解廣西先民早期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以期對花山巖壁畫的藝術性有更深的認識。
關鍵詞:花山巖壁畫;人物;造型
巖畫是壁畫是原始形態(tài)。我國古代巖壁畫,多數(shù)是由先民們運用巖刻、涂繪、等方式繪制于巖壁之上。廣西是一個以壯族為主的少數(shù)民族聚集地區(qū),民族文化氣息濃厚,各種各樣的民俗活動,濃烈的民俗文化氛圍。
一、人物形象
在左江流域280組巖畫中,大部分以人物像為主體。人物造型最初以蹲式人型為基礎符號,分為正側面半蹲人像,到后期逐漸添加裝飾,改變?nèi)宋锎笮Ρ?,增加不同的人物組合,形成了畫幅巨大,場面恢宏的大型場面壁畫。
(一)正身像
巖壁畫中主要人物造像為正身人物像,其人物雙臂向上向雙側伸展幾乎與頭頂平齊、外伸的小臂與肩膀大臂形成垂直,手臂的盡頭部分繪有手指,少數(shù)則沒有。繪有手掌的部分分為五指張開的雙掌、有的雙掌只有四指、三指、或二指。人物身體上大下小呈漏斗狀,腰間大多無配飾,少部分造像腰部則配有刀劍等;正身人物造型雙腿屈膝半蹲向下;雙膝向外打開,大腿與小腿呈直角形;部分人物沒有腳掌,部分則粗略的用短線表示。正身人像并無明顯的性別區(qū)分,只有少數(shù)畫像的身體胸腔位置線條像左右凸出,胸腔位置似橄欖型。與基本的三角形正身人物像形成差別。正身人物頭部多有發(fā)飾紋樣,最常見的為錐形、辮型、倒八字形等;樣式多達十六種。
(二)側身像
花山巖壁畫側身像人物形體較于正身人像略小,人物造型或向左或向右,雙臂同向向上伸展,伸展方向與身體朝向一致。下半身或蹲或站。側身人物像四肢較為纖細,腰部大都無配飾;不同于正身人像的是,側身人像性別區(qū)分明顯,擁有鮮明的性別特征。女性畫像多少腹部鼓起,身形較為圓潤;男性側畫像則在腹部擁有明顯的男性性別特征;側身人像發(fā)飾紋樣較少,多為長辮型、短辮型和倒八字形等幾種。
二、色彩構成
花山巖壁畫人物圖案通體呈紅色,經(jīng)過時間和雨水的沖刷呈現(xiàn)出鮮紅或暗紅的區(qū)別。經(jīng)查驗,花山巖畫的顏料主要成分為當?shù)爻R姷某噼F礦石,先民們將赤鐵礦砸碎研磨成粉末調(diào)以動物膠混合而成繪制顏料,用工具將顏料繪制在平滑的崖壁之上,保持千年而不褪色。早在人類原始生活中,紅色的元素就頻繁地出現(xiàn)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論是捕獵動物的鮮血,還是戰(zhàn)爭導致的流血,抑或是初升的太陽和墜落的晚霞,無一不彰顯了紅色元素。人們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認識了解到紅色,對紅色形成了不同的感官體驗。也造就了花山巖壁畫與紅色的淵源。
三、繪畫形式和組合形式
(一)繪畫形式
花山巖壁畫人物采用的是平涂剪影式的繪制方式,抓住人物主要形態(tài)特征,省略掉微小煩瑣的細節(jié)部分,造型概括統(tǒng)一,人物線條簡潔干練;形式上正身人像多數(shù)形成手腳上下對稱,人物整體左右對稱的樣式,符合中國人的對稱審美習慣。人物頭部為圓形或橢圓或長方形塊面,用長方三角形作為身體,纖細勻稱的線條繪成四肢,從重復而富有規(guī)律的畫面中不難看出,當時的人們已能熟練地運用簡練的線條和塊面描摹自己所見到的場景畫面。簡潔的造型和明亮的色彩形成的組合,在畫面上更能突現(xiàn)主題,直接而又強烈的造成視覺沖擊,更容易使觀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鳴,給人以美的感受。
(二)組合形式
在組合形式上,花山巖壁畫最簡單的組合為單人正身像和器物或動物的組合,最基本常見的組合為單人正身像周圍環(huán)繞著人數(shù)不定面向左或右的側身人像。在正身人像和多個側身人像的組合中,整組畫面呈現(xiàn)向心或放射環(huán)繞型構圖,以高大的正身人像為中心,逐漸縮小的側身像環(huán)繞其旁。這種構圖形式很容易抓住中心視角,突出主體地位,使得畫面富有韻律和張力。在畫面透視結構關系上,早期的人們雖缺乏現(xiàn)代透視結構的理論知識支撐,但在部分畫面上仍看到了對于造型透視的探索;例如在側身人像身上,高舉的雙臂和半蹲的雙腿就就有前后空間的區(qū)別,靠后的那只手和腳較靠前的手、腳略短,這就形成了最簡單的空間前后對比。除此之外,在畫面人物大小的對比上也能看出遠近空間關系,中心點的人物形象高大,遠離中心點的人物則逐漸變小。
四、結語
廣西左江花山巖壁畫它不僅代表了廣西民族傳統(tǒng)歷史文化更對于中國文明史的研究具有非凡意義。從藝術的角度來說廣西左江花山巖壁畫體現(xiàn)了早期人們的審美和風格體現(xiàn),左江巖壁畫它擁有區(qū)別于其他地區(qū)巖壁畫的藝術風格在繪制方法和表現(xiàn)手段上都擁有著屬于本民族強烈的個人特色。凝結著廣西壯族先民的聰明才智和頑強不屈的精神。體現(xiàn)了壯族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熱忱和未來的殷切希望,它不僅是研究壯族人民早期生活習性的資料也是對于中華民族歷史的珍貴史料,更是世界民族史的瑰寶。
參考文獻:
[1]覃圣敏.駱越畫魂——花山巖壁畫之謎[M].廣西人民出版社,2009.
[2]覃彩鑾,喻如玉,覃圣敏.左江崖畫藝術尋蹤[M].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
[3]覃彩鑾,朱秋平.崖壁上的敦煌:神奇的廣西左江花山崖壁畫[J].中國文化遺產(chǎn),2007(06):10-19+6.
[4]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2011.
作者簡介:李璐(1994.8-),女,壯族,籍貫廣西貴港,碩士學位,廣西藝術學院,18級在讀研究生,專業(yè)為繪畫,研究方向為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