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連疆
摘要:中華玉文化淵源長流、璀璨奪目,在中華民族歷史文明的進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無法替代的作用,而且是延續(xù)時間最長,是從未間斷的文化載體。玉文化流傳至今,既是我們的精神財富又是我們的物質財富,把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的玉文化遺產傳承下去是我輩的責任和義務,要想不負重托,首先就是必須把傳統(tǒng)的優(yōu)秀玉文化傳承下來,在傳承中有所發(fā)展,在發(fā)展中有所創(chuàng)新,只有這樣當代的玉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繼承。
關鍵詞:玉雕藝術;“取法乎上”;傳承
玉雕藝術的傳承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取法乎上、取法前賢,在其他經典藝術門類中、傳統(tǒng)玉雕和當代玉雕中找到最佳結合點,創(chuàng)作出既蘊含著傳統(tǒng)玉文化的底蘊,又飽含著濃郁的當代氣息的作品來。一味地繼承、模仿、復制,玉文化無法得到有效的傳承,而完全拋棄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玉文化,用顛覆性的手段來改造傳統(tǒng)的玉文化,這更是一種不負責任的癲狂之念。我們的玉雕大師們必須從傳統(tǒng)的玉雕文化、其他藝術領域、東西文化藝術中去吸取養(yǎng)分,在當今的社會生活中獲取靈感,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傳承。作為玉雕藝術界的一分子,我們首先的取法對象自然是古典玉雕藝術遺存,這是我們最該爛熟于心的本門功夫。
一、爐瓶類的取法乎上:商周青銅器? 兩宋瓷器
中國古代青銅器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有獨特地位。商周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青銅時代,青銅流行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秦漢時代。以商周器物最為精美,品種已很豐富器型多種多樣,并出現(xiàn)了銘文和精細的花紋渾厚凝重。商周青銅器藝術裝飾承接新石器時代藝術中若干精髓,經過長期綿延不斷地變化,形成獨特的體系,在成為中國藝術史的一個組成部分。商周青銅器是中國商周時代生產科技和藝術發(fā)展水平的集中反映。造就了以猙獰為美的審美文化時尚也呈現(xiàn)了我國奴隸制殘酷本性。商周的青銅藝術是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它以品類豐富、造型優(yōu)美、紋飾華麗、制作精巧、風格獨特而著稱,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有獨特地位。
兩宋是我國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繁榮的一個時期。在此期間,中國的傳統(tǒng)審美文化出現(xiàn)了轉型,從盛唐時期的以雄威博大為主的壯美轉變?yōu)橐詼赝袢岷蜑橹鞯娜崦溃M而形成了中國民族特有的內向含蓄的民族特征和審美文化。這一轉變以“素”審美文化的特征出現(xiàn)在兩宋瓷顏色審美中。兩宋瓷以其無染無為的釉色、質樸自然的裝飾、雪貌冰肌的柔弱感和天然自成的“缺陷”美創(chuàng)造了中國陶瓷藝術一個難以超越的高峰。
“素”文化,結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傳統(tǒng)思想理論,“素”文化是與自然共美的審美觀、以理統(tǒng)欲的人倫觀、素功留白的顏色觀的審美文化。
兩宋瓷顏色“素”文化形成的原因和物質基礎。兩宋的“興文教、抑武事”的國策;文化中心從北方遷移到南方,從壯美轉變?yōu)橐匀崦罏橹鲗徝牢幕?儒、佛、道三家融合的理學更加推進了虛凈的美感。
兩宋瓷“素”文化在現(xiàn)代設計中頗具指導意義,吸取“素”文化的精髓,創(chuàng)造出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現(xiàn)代設計。
二、花鳥類的取法乎上:北宋工筆花鳥繪畫? 白石老人兼工帶寫花鳥作品
在工筆花鳥畫中,線是構成其畫面元素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獨特的審美作用。工筆花鳥特別重視線條,唐朝張彥遠曾說:“無線者,非畫也。”這從側面強調了中國畫的造型特征是以線條為基礎的。
宋代工筆花鳥畫運用線條來造型,用線來體現(xiàn)物體的外形、構造、空間關系。宋人的線條精細入微,神形兼?zhèn)?,使我們感受到宋代工筆花鳥畫形象美的千變萬化和其豐富的面貌。宋代是中國工筆花鳥畫輝煌燦爛的黃金時期。作為這一時期的主流,花鳥畫家們注重深入生活、強調寫生,主張表現(xiàn)觀察物象時的內心感受,反對被動的描繪物象。讀宋代的花鳥畫,就像讀一首最意蘊雋永的小詩,讓人迷戀,讓人心醉。宋代的工筆花鳥畫,將意境和情趣作為繪畫的靈魂,以詩意的筆觸將我們帶進了一幅幅精致細膩、玩味無窮的藝術世界里。
“兼工帶寫”是齊白石繪畫藝術中的一個重要命題,它以粗放見精微的藝術神韻、“不似之似”的審美情趣獨樹一格,為傳統(tǒng)花鳥畫注入蓬勃生機。如何以一種獨特的構思和形式,賦予“兼工帶寫”新的生命和意義,是創(chuàng)新中國畫的關鍵。
《蕉葉秋蟬》是齊白石兼工帶寫作品之一,在這幅畫中,他將不似之似的意境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寥寥幾筆的殘缺蕉葉預示著秋季萬物蕭索的孤寂景象,出人意料的構思,打破了傳統(tǒng)審美觀對“美”的理解,筆墨運用體現(xiàn)了作者真實的感情流露,整幅畫給人以簡潔單純、自然生動、韻味十足的印象。 “兼工帶寫”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為齊白石的作品帶來獨具特色的美感,符合中國畫的審美要求。
三、人物類的取法乎上:西方雕塑
19世紀的雕塑藝術:談到19世紀的雕塑,不能不提到羅丹。羅丹的藝術天才和獨特個性,使他的作品從墨守成規(guī)中走了出來。作為一位天才雕塑家,羅丹的秘訣在于善于用雕像的動態(tài)和姿勢表達內心的情感和內涵,并注入了令人無法忘懷的現(xiàn)實主義和人文主義思想。
20世紀的雕塑藝術:20世紀是一個色彩繽紛的時代,各種思潮和流派不斷產生并流行,并波及整個世界,如立體派、表現(xiàn)派、未來派、超現(xiàn)實主義、流行主義、抽象構成和照相寫實等等,不管這些流派的形式和主張有何不同,他們都是決裂于傳統(tǒng)藝術的新形式。
四、山子類的取法乎上:蘇州園林畫? 元明清三代山水畫
蘇州園林甲天下,在中國四大名園中,蘇州就有著名的拙政園、留園。更有深厚的文化積淀的“吳中第一名勝”虎丘,都屬其中。蘇州園林以建筑、山水、花木、雕刻、書畫相得益彰,并集自然美和藝術美于一體,構成了曲折迂回、步移景換的美景。自然、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加之文人墨客題詠吟唱,使蘇州成為名副其實的人間勝地,“藝術天堂”。
元明清三代山水畫:(元四家)是指活動于元代晚期的文人畫家黃公望、吳鎮(zhèn)、倪瓚和王蒙。 他們生活于元末社會動亂之際,生活中都有不得意的遭遇,藝術上受趙孟頫的影響,善畫山水,兼工竹石,以繪畫作品表現(xiàn)其心境和生活情趣。
(吳門四家)指吳門畫派中最有代表性的四位畫家沈周、文徵明、唐寅與仇英,他們也被稱為“明四家”?!皡情T四家”中的沈周與文徵明,是吳派文人畫最突出的代表,他們的繪畫創(chuàng)作以山水為主,無論妍雅、清麗的青綠,還是沉雄、 文秀的水墨,大多描寫江南風光或文人園林。 他們以詩書畫三位一體抒寫情懷,山水畫以水墨及水墨淡著色引人注意,都有粗細兩種面目。
(清四王)指清初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四位畫家。 四王一派的畫家多信奉董其昌的藝術主張,對古人的師承不遺余力,苦心精研宋元所謂南宗大家名跡,致力于摹古或在摹古中求變化,尤其崇拜“元四家”。他們十分看重筆墨,大多以古人丘壑搬前挪后,構成一種元人已達到的理想境界,表現(xiàn)平靜安閑的情感狀態(tài),體現(xiàn)所謂“士氣”與“書卷氣”,但較少觀察自然,描寫具體感受。由于他們能精研書畫表現(xiàn)上共同的一面,注意在以臨古為主的藝術實踐中總結古人筆墨布局上的成就,所以發(fā)展了干筆渴墨層層積染技法的藝術表現(xiàn)力,審美趣味的表達更趨于精致。
(清初四僧)指清初畫壇上四位僧人:八大山人、石濤、髡殘和弘仁。他們是有很強反清意識的遺民畫家,繪畫帶有深摯的感情色彩和強烈的個性化特征。四僧所繼承的傳統(tǒng)仍屬于文人畫系統(tǒng)。
以來自客觀世界又有高度加工的藝術形象,豐富了自然美的表現(xiàn)和意境的創(chuàng)造以主客觀結合、“尚意” 又有法則的新手法突破丁舊程式,在發(fā)揮詩歌書法入畫的效用并密切結合似與不似之間的形象上,發(fā)展了筆墨技法。他們的畫風對后來的“揚州八怪”以及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等畫家有較大的影響。
那些取法乎上,知行合一的先行者們,已經使得當代玉雕對傳統(tǒng)題材有了新的詮釋。
或仿古雕件,直接再現(xiàn)古人的創(chuàng)意和精神,讓世人重溫歷史,感受古代文化的神韻;或采用不同的玉石材料來詮釋傳統(tǒng)題材的內涵,讓世人領略別有一番風味的傳統(tǒng)文化;或將傳統(tǒng)題材賦以新的表現(xiàn)手法,例如人物和動植物雕,當代玉雕突破了對象單一構圖的局限,在材料允許的范圍內物盡其用,將能表現(xiàn)主題的故事情節(jié)和環(huán)境相聯(lián)系,使作品內容更加豐富多樣,神話傳說、歷史故事、佛門法事、名人雅客、詩詞文學、戲劇舞蹈等都被運用到當代玉雕中,將這些虛無縹緲、遙不可及的題材明朗化、具體化、形象化,而且更注重人物和動物神態(tài)和內在感情的刻畫。
這些作品不僅情趣橫生,且更有文化韻味,大大地提高了玉雕作品的藝術感染力。除重新演繹傳統(tǒng)題材,當代玉雕也有突破神話傳說、宗教典故的取材范圍,注入了大量現(xiàn)代生活的元素。
歷史的長河奔流不息,一代一代的有識之士蔭火相傳,中華玉文化走過了巫玉、神玉,也走過了工具、兵器,它走過了喻玉與德,也走過了祈福避難。它從原始人類的蒙昧時期走來,經過商周、春秋,經過了漢唐、明清,走到了今天的“北派”“南派”“京派”“海派”“揚幫”“蘇作”等。
今天,可喜的是在這眾多的玉雕流派中涌現(xiàn)出像吳徳昇、易少勇、于涇、楊曦及邱啟敬、崔磊、王俊懿、馬進貴、馬學武、樊軍民等一批當代玉雕藝術家,他們處于對時代、地域和玉文化的眷顧,抓住了歷史所賜予的機遇,開啟了當代玉雕藝術的先河,奠定了當代玉雕藝術開派的重要地位,引領著當代玉雕藝術的時代潮流。
他們在創(chuàng)作中,取法異彩紛呈,在突出傳統(tǒng)文人思想的同時,追求著“逸品”境界的純粹性,在處理人物、山水、樹木和亭臺等細節(jié)時,強調“意趣”的藝術體驗、嘗試“空間”的審美,使傳統(tǒng)題材有了藝術感、時代感,讓傳統(tǒng)玉器的神性、權性、族性、習俗性,有了更多的人性、個性和唯美性。
參考文獻:
[1]蘇楊,楊艷紅.徽派玉雕藝術創(chuàng)作技巧探析[J].攀枝花學院學報,2017,34(01):52-56.
[2]李亞男,黃凱.徽派圖形符號在蚌埠玉雕中的設計及運用[J].蚌埠學院學報,2018,7(01):1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