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緒 齊艷萍
摘要: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和單純皰疹病毒是常見的兩種皰疹病毒。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主要侵害牛的呼吸系統(tǒng)、生殖系統(tǒng)和中樞神經系統(tǒng),嚴重影響牛的生產性能,病牛通常直接撲殺不予治療。預防該病發(fā)生以接種疫苗為主。單純皰疹病毒主要引起人的皮膚、黏膜出現(xiàn)皰疹,可垂直傳播,常用治療藥物有阿昔洛韋等,目前臨床上無有效的預防疫苗。
關鍵詞: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單純皰疹病毒;比較分析
中圖分類號:S858.2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9737(2019)09-0099-02
1?皰疹病毒概述
皰疹病毒是日常生活生產中常見的一類病毒,是皰疹病毒科的成員。皰疹病毒科又可細分為α、β、γ三個亞科。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和單純皰疹病毒都屬于α亞科。皰疹病毒科成員廣泛分布于各種哺乳類、鳥類、兩棲類等動物中。皰疹病毒的直徑在120~200 nm之間,是雙股DNA病毒,由核心、衣殼、囊膜三部分組成。皰疹病毒含有蛋白囊膜,因此對乙醚、氯仿、丙酮等脂溶劑很敏感,對胰蛋白酶和磷脂酶也敏感。對于懷疑被皰疹病毒污染的器具,常通過紫外線照射和高溫的方式滅菌。
皰疹病毒的主要傳播方式為密切接觸。主要侵害呼吸系統(tǒng)、生殖系統(tǒng)和中樞神經系統(tǒng),并由此導致一系列癥狀。當宿主免疫功能強大時,病毒會潛伏在宿主體內;當宿主的免疫功能因為某種原因受到削弱時,潛伏狀態(tài)的病毒會激活,擴散到特定部位并引起癥狀。
2?兩種病毒的致病性比較分析
2.1?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又稱牛皰疹病毒1型。牛是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其中20~60日齡的犢牛最易感。病牛和潛伏期牛的鼻內分泌物、飛沫等是常見傳染源。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主要侵害牛的呼吸系統(tǒng)、中樞神經系統(tǒng)等。以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為病原的傳染病稱為牛傳染性鼻氣管炎。根據(jù)病毒侵害的部位不同,牛傳染性鼻氣管炎可分為呼吸道型、生殖道感染型、腦膜腦炎型、眼炎型和流產型,其癥狀也不盡相同。自然感染時,牛的發(fā)病嚴重程度差別很大,輕者僅引起輕微發(fā)熱,重者可能導致嚴重的呼吸道炎癥。
2.2?單純皰疹病毒
單純皰疹病毒分為單純皰疹病毒1型和單純皰疹病毒2型,兩種不同血清型的單純皰疹病毒的感染部位及臨床癥狀各不相同。人是單純皰疹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人感染單純皰疹病毒主要通過直接密切接觸和性接觸傳播。病毒可通過破潰的皮膚或黏膜入侵機體。孕婦生殖道皰疹可在分娩時傳染給新生兒。0.5~2歲的嬰幼兒易發(fā)生單純皰疹病毒1型的原發(fā)感染,引起咽炎、唇皰疹、角膜結膜炎等。單純皰疹病毒2型的原發(fā)感染多發(fā)生于性生活后,主要引起生殖器皰疹。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和單純皰疹病毒同為皰疹病毒科,在致病性方面亦有其相似處。二者均可引起皮膚和黏膜的皰疹,且二者皰疹破潰后均可釋放大量病毒。二者均可通過母體感染胎兒。二者進入機體后均可能表現(xiàn)為潛伏感染,待宿主免疫能力低下時才出現(xiàn)癥狀。
3?兩種病毒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
3.1?牛傳染性鼻氣管炎
3.1.1?實驗室診斷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作為病毒性傳染病,確診需要鑒定其病原,因此只有確定病牛體內含有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才能確診為該病。常用方法是取病牛的鼻分泌物,提取DNA,用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的特異性引物進行聚合酶鏈式反應(PCR),再用PCR產物做瓊脂糖凝膠電泳。若為流產母牛,也可研磨死胎組織,再進行上述操作。必要時可以分離培養(yǎng)病毒,一般接種于牛腎細胞。
3.1.2?治療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不易根治,有的可能終身帶毒,不定期發(fā)病。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可造成患病母牛流產,嚴重影響生產性能。該病具有傳染性,病牛及隱性感染牛的鼻分泌物、皰疹痂皮、飛沫、死胎、糞便等均為傳染源,帶毒牛若未被及時發(fā)現(xiàn)和處理可能會危及全群。因此若發(fā)現(xiàn)患病牛,應及時撲殺,并對患病牛的尸體及墊料等進行無害化處理,如焚燒、深埋等。對患病牛的牛舍應徹底消毒,常用的消毒藥有生石灰等。未患病的??梢跃o急免疫接種。
3.1.3?預防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的預防以接種疫苗為主,常見的疫苗有滅活苗和弱毒苗。滅活苗以滅活的病毒為免疫原,不會造成未攜帶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的牛因接種疫苗而感染發(fā)病。弱毒苗以制弱的病毒為免疫原,免疫保護時間更長,抗體水平更高。但是因為病毒仍有活性,所以未攜帶病原的牛有因接種疫苗而患病的風險。日常管理中,應保證牛舍通風良好,保障飲食清潔,定期消毒,定期對牛群進行病原學和血清學監(jiān)測,避免使用帶毒的精液。
3.2?單純皰疹病毒
3.2.1?實驗室診斷
只有檢測出單純皰疹病毒才能確診為單純皰疹病毒感染。臨床上常取病人的血液,檢測其中抗單純皰疹病毒的抗體(IgM/IgG),若為陽性則有被感染的風險。病毒分離培養(yǎng)是確診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的金標準。常取病人的水泡液或腦脊液,接種于人胚腎細胞,2~3天后出現(xiàn)細胞病變,表現(xiàn)為細胞腫脹、變圓。之后可收集病毒,運用PCR方法等做進一步的鑒定。皰疹性腦炎的診斷可應用腦脊液PCR方法。
3.2.2?治療
阿昔洛韋是對抗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的常用藥物,其能夠抑制單純皰疹病毒的DNA聚合酶,從而抑制單純皰疹病毒的復制。其對生殖器皰疹、皰疹性腦炎等疾病有較好的效果,但是無法清除潛伏狀態(tài)的病毒,因此無法阻止疾病復發(fā)。
3.2.3?預防
目前,臨床上無有效的單純皰疹病毒疫苗。日常生活中應做好個人清潔工作,并遠離傳染源,從而預防該病發(fā)生。
4?結語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和單純皰疹病毒同屬α皰疹病毒亞科,二者有許多相似之處。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的基因組共編碼25~33種結構蛋白,其中有11種是糖蛋白。這11種糖蛋白根據(jù)衍生關系可以分為四類,分別與單純皰疹病毒的gB、gC、gD、gE糖蛋白同源,是重要的抗原。其作用也相似,負責病毒在細胞之間的吸附、引入和擴散。二者的組織嗜性和致病性相似,都侵害中樞神經系統(tǒng)和生殖系統(tǒng),引起腦炎、流產。二者的傳播途徑相似,都通過破潰的皰疹離開宿主,再通過破潰的皮膚和黏膜感染新宿主;都可進行垂直傳播。二者的免疫性相似,進入機體后使宿主抗體水平提高,但抗體只能中和游離于細胞外的病毒,不能消滅寄生于神經節(jié)中處于潛伏狀態(tài)下的病毒,也不能阻止其復蘇。因此,在研究其中一種病毒時,可以借鑒另一種病毒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二者自然宿主不同,且許多地方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在研究中也要注意二者的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