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佳鳳
猜想原為數(shù)學術語,或稱猜測、假設等。然而,猜想也可以應用于語文教學之中。猜想,是語文課堂中學生對未知的探索與發(fā)現(xiàn);猜想,是語文課堂中學生對已知的拓展與創(chuàng)新。引導并培養(yǎng)學生的猜想能力,不僅能使學生更好地把握課文,而且能使學生的想象力得到豐富,記憶力得到強化,表達力得到提高。
[案例]蘇教版二年級上冊《朱德的扁擔》的教學
在《朱德的扁擔》的教學中,由于現(xiàn)在的學生大部分生長在城市中,對扁擔這件挑物工具比較陌生,因此我在課文教學初設計了謎語猜想:“生在樹上,落在肩上,干活躺下,休息靠墻?!贝蟛糠謱W生通過課前預習都能夠猜想到是“扁擔”,借助謎語對扁擔的基本外貌與用處有了一定的了解。進而繼續(xù)引導學生進行猜想:“你覺得扁擔的用途是什么呢?”學生會根據(jù)謎語對扁擔的作用進行猜想,有的學生甚至會天馬行空聯(lián)想到其他農用工具。最后,教師再進行適當?shù)囊龑?,進入課文。
[案例]蘇教版一年級下冊《水滴的旅行》的教學
《水滴的旅行》是一篇科普類的文章,在教學過程中,應著重引導學生感受水滴旅行的經(jīng)過,并通過學習對科學事理產(chǎn)生一定的興趣。教學初始,可設計如下。
1.教師引導:小朋友,你們喜歡旅行嗎?
2.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新的課文《水滴的旅行》。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3.引導生疑:讀了課題,你們想知道些什么?
學生對于課題的猜想多種多樣:水滴是如何旅行的?水滴怎么會旅行呢?水滴去哪里旅行……
通過對課文標題的猜想導入文本,有了這樣有意思的開頭,自然會提高學生分析課文的積極性,并主動帶著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問題的眼光去閱讀文本。
[案例]蘇教版二年級上冊《送給盲婆婆的蟈蟈》的教學
讀課文第三節(jié),引領學生進行觀察想象。注意婆婆的表情,想象一下當時的情景,感受盲婆婆的快樂,盲婆婆可能會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與推測:“你就是課文中的盲婆婆,請閉上眼睛,聽——咯咯,咯咯,吱吱,吱吱,嗞嗞,嗞嗞,咯咯,咯咯,嗚嗚,嗚嗚,嘩嘩,嘩嘩……”在蟈蟈的叫聲中,教師可以有意加入風聲、溪流聲、小動物的叫聲等大自然的聲音?!靶∨笥眩X蟈的歌聲領你到了哪里?你仿佛聽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學生們大膽猜想,想象力非常豐富,聯(lián)合親身實際,答案五花八門:“歌聲領我走進森林,聽到鳥兒在枝頭唱歌?!薄案杪曨I我走進田野,看到農民伯伯們正在收獲成熟的果實?!薄案杪曨I我走進公園,看到小朋友們正在草地上做游戲。”“歌聲領我走進山谷,聽到淙淙的泉水流進小溪?!薄涣髦校∨笥炎哌M森林、田野、公園等,看到了各種各樣的景物,小朋友們的想象,在蟈蟈的歌聲中色彩繽紛!
“對!同樣,歌聲會領盲婆婆走進——看到——,歌聲會把她帶回——想起——”至此,學生通過自身的猜想,親身體驗到了蟈蟈的叫聲所帶來的歡樂,也由此遷移,更好地體悟了盲婆婆的孤獨和歡樂。
[案例]蘇教版一年級下冊《晨光》的教學
《晨光》是一篇具有畫面美的詩歌,在教學中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想象感知力的培養(yǎng)。我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想象感悟文章所帶來的自然中的美好。在文章的結尾,引入了一個小故事。太陽公公是一位神奇的魔術師。清晨,他把陽光灑向大地。于是,世界變得五彩繽紛,美麗極了。有空,起個早床,到屋外去走一走,看一看,把你看到的景象說給你的小伙伴聽一聽。起個早床去找晨光,欣賞早晨的美景,用你喜歡的方式把早晨的美景帶回來。低年級的學生對這樣的課后拓展充滿了激情,很快得到了不錯的反饋。有的學生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拍攝了晨光的照片,有的學生通過畫筆將自己眼中早晨的場景畫了下來。
猜想,是學生思維的源泉,有了這一源泉,學生就會朝著一定的方向前進。語文教學中的猜想,不僅可以貫穿整節(jié)課堂,而且可從文本初延伸到課后拓展。正確把握猜想的方向、猜想的度,相信對學生想象力、判斷力和推測力的培養(yǎng)均會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簡介:江蘇省蘇州高新區(qū)秦馀小學校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