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玨
摘要:在書史上李陽冰具有舉足輕重的崇高地位。我國篆書史上一位承前啟后的書家便是李陽冰,他上承秦代李斯、下啟清篆發(fā)展。本文通過對李陽冰篆書的風格研究,對《篆書千字文》在筆法、結體、章法的深入分析,總結李陽冰整體書風特點以及其對后世篆書的影響。
關鍵詞:李陽冰? ?篆書? ?風格
中圖分類號:J292.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16-0040-02
李陽冰,字少溫,盛唐時期著名的古文字學家與書法家。好古,善于詞章,精于小篆。他精研篆籀30年,刊定《說文刑正》30卷,復興沉寂千年的秦代篆書。李陽冰以李斯的《嶧山碑》為初學范本,自詡“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也”。他的篆書風格開一代篆書風氣,且一生致力于恢復篆書的傳統(tǒng)地位,在當時便聲名遠赫。他對于秦代書法的繼承與發(fā)展以及后世篆書的興盛作出了重大貢獻,后世對其評價亦很高。
《篆書千字文》石在陜西西安學府,現存不詳。明代屠隆所著《考槃馀事》注釋:“李陽冰篆書《千字文》,見《宣和書譜》,御府所藏,或系拓本”[1]?!犊N云文化研究》注:“《千字文》法帖為李陽冰臨周興嗣的《篆書千字文》,作于乾元四年(761)當涂令的任上”[2]。
目前對于李陽冰具體作品風格研究較少,特別是在技法形態(tài)方面的論述。本文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旨在對李陽冰《篆書千字文》進行深入的技法風格研究并與取法碑刻對比,更加直觀形象的闡明其藝術價值。
一、《千字文》的藝術風格
李陽冰傳世作品都為碑刻,且傳世真品稀少,因而其書法風格研究需要筆者在作品研習的基礎上對其筆法、結體、章法進行剖析,來闡釋李陽冰《篆書千字文》的風格特征。
(一)尚婉而通的筆法
孫過庭曾在《書譜》中對篆書評價說:“篆尚婉而通”[3]。清代劉熙載《書概》中提到:“婉而通莫過于筋”。[4]從秦代李斯開啟中國書法中鋒運筆的基礎后,后世不斷探索總結。婉而通的基礎就是筋骨,而要做到線條具有筋骨,則必須中鋒行筆。漢代蔡邕《九勢》中歸納到:“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5]??梢娪霉P時筆頭聚集在中心處,運筆時將毛筆盡量提起,裹鋒前行,點畫的書寫也不能偏離中鋒的運筆才能使線條婉轉通達。《千字文》中,李陽冰對于中鋒用筆的領悟隨處可見。筆畫在收筆處顯示出略微的纖細,此便是中鋒用筆到收筆時自然而然出現的。陳槱總結了李陽冰書法妙筆之處便是鋒常在點畫中,由此可見,李陽冰的筆法完全繼承了李斯的中鋒用筆的規(guī)則,讓線條具有明顯的挺拔俊麗之感。正確的運筆使得李陽冰的篆書相比于其他書家更亙古有味。
(二)圓融秀麗的結體
縱觀各個時期的小篆,均為大小一致、左右均等、線條粗細相同的特征。這樣的結體方式使整體工整嚴謹,一派端莊肅穆之象。但缺陷也顯現出來,字的橫畫與豎畫較多時,則比較雜亂擁擠。李陽冰在繼承傳統(tǒng)結體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吸收前代各個碑帖的特點后加入了圓轉修長的元素。
1.修長
趙子函的《石墨鐫華》謂:“觀其篆瘦細而偉勁飛動若神,歐陽公以為視陽冰他篆最瘦,余謂佳處正在此”[6]。李陽冰一改往日篆書結體,變方正為修長,使空間布局更加合理,上下更加舒展。因而歐陽公認為李陽冰的字視覺上呈現為“瘦”。
2.圓轉
不僅如此,他加大了筆畫轉折處的圓轉,增加了曲線的應用,弧度較之于前代的篆書更加大而圓。這樣的處理方式,使整個字更加的活潑靈動,流動感更強,視覺效果舒展。如碑中的“亡”“利”“囊”等字,每個字的圓轉筆畫都體現出作者的安排布置。
3.偏旁化結字
李陽冰同時作為一位古文字學家,對于文字的研究影響了他的書法創(chuàng)作。這一點尤其表現在他的結體方面,在此之前各個朝代的小篆謹遵法則,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包圍及半包圍結構等在其中表現的并不突出。反觀李陽冰的《千字文》,則有明顯的偏旁部首化結構。例如“陽”“珍”“結”“稱”“芥”等。左耳旁、王字旁、絞絲旁、禾字旁、草字頭不論是上下還是左右都有些許的空缺??杖钡囊饬x則是強調其字的偏旁部首。這樣的做法可以使初學者直白的了解到漢字偏旁部首的作用,實用性也同時被加強了。
(三)端嚴工整的章法
1.單字內部章法
李陽冰在處理單字內部章法獨具匠心,雖說一般篆書呈均等對稱之形,但結構復雜之字則需要通過彼此的避讓實現字的完整統(tǒng)一。如“樹”字屬于左中右結構,假設左中右都均等對稱,則會變得呆滯死板,影響整體的和諧。李陽冰則把這個字處理為中間略小而兩邊略大,中間下方的留白使整個字靈動錯落,兼顧了統(tǒng)一性與美觀性?!摆A”字屬上下結構,但同時下半部分也屬左中右結構,復雜結構中字的章法布局顯得尤為重要。李陽冰的處理打破了上下一致的布局,采用了上小下大、上窄下寬的方式,強調了字內的主次問題。
總體上其字內的空間布局依舊遵循了篆書左右對稱、上下一致的秩序感,同時也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完善優(yōu)化。
2.字與字的章法
李陽冰《篆書千字文》的章法延續(xù)了標準的秦代篆書排列布局,字體修長,有行有列,行列分明,行距明顯小于列距。每個字都為一個單獨的個體,平正均衡,上下左右之間沒有相互依賴的關系。整體章法舒展有致,均衡對稱,氣息貫通于整篇作品中。
二、《千字文》形態(tài)與《嶧山碑》形態(tài)的圖像比較
朱長文《續(xù)書斷》說:“陽冰生于開元,始學李斯《嶧山碑》,后見仲尼《吳季札墓志》,精探小學,得其淵源,遍觀前人遺跡,以謂未有點畫,但偏旁模刻而已”[7]。從文獻記載看,李陽冰師法李斯,繼承了正統(tǒng)的秦代小篆,卻也有所不同。現將李斯的《嶧山碑》與李陽冰的《篆書千字文》進行單字的分析比較。
如“帝”字,相比李斯而言李陽冰把左右曲線的弧度加大,下半部分的層次更加分明,空間相對比較空闊。《嶧山碑》中“當”字,下半部分的空白較多,呈現了上緊下松的結構。李陽冰則把下半部分展現為屈曲的線條,整個字舒展爽朗。比較李斯《嶧山碑》中的“臣”字,字體偏方,轉折處多直白。李陽冰整體字勢偏長,豎彎則延長至平面以下。《嶧山碑》中“此”右半部分與《篆書千字文》有異,左半部分“止”也截然不同,秦篆豎畫的左右接近豎畫開端,而唐篆則具有一定距離。“如”字的差別在于對豎畫的書寫,李斯運用兩條豎畫連接而成,李陽冰則一筆順下,凸顯弧度?!安弧弊譃橹行膶ΨQ式的結構,豎畫兩側的弧線相比較而言,李陽冰側重于外擴,空間結構外散。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李陽冰完全繼承了李斯秦篆的筆法系統(tǒng),掌握了篆書的基本特征。同時并不局限于秦篆,廣泛吸收了《石鼓文》、漢篆、《三體石經》等融合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形式,為后世篆書的發(fā)展提供了思路與啟示。
三、《千字文》對后世的影響
唐舒元輿的贊陽冰曰:“當時議書者亦皆輸伏之,且謂之其格峻,其力猛,其功備,光大于秦斯有倍矣”①。就連李白也稱贊其書法:“吾家有季父,杰出圣代英”“落筆灑篆文,崩云使人驚”。眾多書家對于李陽冰都極盡溢美之詞,足以說明他在當時的影響之大。不論在書法還是文學造詣上,李陽冰都為世人所驚嘆,尤其在書法上。北宋朱長文的《續(xù)書斷》中曾提及:“當世學者皆傾伏之,以為其格峻,其氣壯,其法備,又光大于秦斯矣”。自此之后宋代釋夢英、徐鉉,元代趙孟頫,清代孫星衍、莎神芝都沿襲了李陽冰篆書的風格,現代眾多的書家與書法愛好者也同樣以李陽冰為學習的模范。由此可見,李陽冰不愧為復興小篆第一人。
四、結語
李陽冰在筆法、結體、章法上的盡善盡美,使其小篆成為學習法度、規(guī)矩、錘煉線條感的佳本之一。理論與實踐的相互結合為他的發(fā)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良好的文化素養(yǎng)與儒道精神為他的書法注入活力。從臨習到創(chuàng)新、從稚嫩到成熟,李陽冰三十年未曾懈怠。他對于傳統(tǒng)篆籀的承襲和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是后人學習的楷模。也為后世篆書繼承與發(fā)展的關系提供了一種學習借鑒的方式。
注釋:
①見《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七《玉筯篆志》。舒元輿,婺州東陽人,元和八年進士,大和時累官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
參考文獻:
[1][明]屠隆著,趙菁編.考槃馀事[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71.
[2]王達欽著.縉云文化研究續(xù)編[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355.
[3]孫過庭.書譜[A].歷代書法論文選[C].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126.
[4]劉熙載.書概[A].歷代書法論文選[C].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682.
[5]潘運告.漢魏六朝書畫論[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45.
[6]李硯.李陽冰篆書風格的研究與借鑒[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2年.
[7]朱長文.續(xù)書斷[A].歷代書法論文選[C].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