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康樂
410005湖南省人民醫(yī)院(湖南師范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血液病試驗室,湖南長沙
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屬于血液系統(tǒng)比較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極易出現(xiàn)凝血功能障礙,且患者機體呈現(xiàn)高凝狀態(tài)、存在出血傾向,為患者死亡重要原因。對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進展、療效評估時,主要是根據(jù)骨髓細胞形態(tài)學進行,但骨髓穿刺為有創(chuàng)檢查。近幾年,伴隨急性白血病的纖溶功能與凝血變化,受到人們廣泛關注;患者完成化療后,白血病細胞會隨之釋放不同促凝物質,從而導致纖溶功能和凝血功能障礙[1]。血漿D-二聚體屬于纖維蛋白的一種降解產物,可以對惡性腫瘤疾病進行有效診斷。本文主要分析血漿D-二聚體檢驗在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進展與療效評估中的應用價值。
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急性白血病患者70例為試驗組,同期選擇48例體檢健康者為對照組。70例患者中,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40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30例,均滿足血液病的臨床診斷和療效標準,且排除慢性免疫性疾病。試驗組男38例,女32例;平均年齡(45.5±3.5)歲。對照組男25例,女23例;平均年齡(44±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治療和預后: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選擇柔紅霉素與阿糖胞苷聯(lián)合治療(DA方案),米托蒽醌和阿糖胞苷聯(lián)合化療(MA 方案);對于M3 期患者,選擇全反式維甲酸與亞砷酸化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行VDLP 方案治療(長春新堿+柔紅霉素+左旋門冬酰胺酶+強的松),治療時間為1~2 個療程,按照骨髓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情況,予以療效評估[2]。70例患者中,緩解期40例,復發(fā)期19例。②血樣采集和檢測:以空腹狀態(tài)抽取肘靜脈血,通過血漿分離,進行枸櫞酸鈉抗凝處理,在溫度為-20℃環(huán)境下保存,以便于檢測,利用免疫比濁法方式,通過STA-R 的全自動血凝分析儀,配置與儀器相配套質控品和試劑,展開血漿D-二聚體水平檢測,通常情況下,檢測正常值在0~0.5 μg/mL[3]。
表1 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D-二聚體水平對比(±s,μg/mL)
表1 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D-二聚體水平對比(±s,μg/mL)
類型 n 初治期 緩解期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 40 18.04±3.26 0.29±0.06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30 3.41±1.18 0.35±0.21 t 23.4208 1.7195 P<0.05 0.0901
統(tǒng)計學方法:數(shù)據(jù)采取SPSS 21.0 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血漿D-二聚體水平對比:初治期為(8.12±7.21)μ g/mL,復發(fā)期為(3.65±0.43)μ g/mL,對照組為(2.14±0.10)μg/mL,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初治期與復發(fā)期D-二聚體水平相對較高,與緩解期(0.42±0.03)μg/mL 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緩解期D-二聚體水平和對照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復發(fā)期和初治期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和其他急性白血病類型D-二聚體水平比較: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初治期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緩解期和其他類型患者D-二聚體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近幾年,急性白血病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逐年上升趨勢。在血液系統(tǒng)疾病中,急性白血病屬于較為常見惡性腫瘤,在病理變化過程中,主要是將白血病的細胞異常增生作為重點,或者出現(xiàn)細胞異常凋亡等[4]。因為白血病細胞可能浸潤患者血管壁,使血小板不斷下降,最終出現(xiàn)促凝物質的釋放,導致機體呈現(xiàn)高凝狀態(tài)。所以,出現(xiàn)凝血功能障礙時,往往會造成纖溶亢進。
D-二聚體是由于纖維蛋白的纖溶降解造成特異型物質,其水平的不斷增加,主要是對纖溶活性、凝血酶的升高予以反映,表明體內呈現(xiàn)纖溶亢進與高凝狀態(tài)。對此,當進行血栓形成情況的評估時,通常是以D-二聚體水平為衡量標準,以便于進行原發(fā)性、繼發(fā)性纖溶診斷[5]。受化療藥物影響,患者機體進行促凝物質的釋放后,往往會激活凝血纖溶;白血病患者可能存在感染癥狀,從而加重了血管的內皮損傷等。在眾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對于急性白血病患者,體內會發(fā)生纖溶功能與凝血功能障礙。結合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兩組對比,初治期患者D-二聚體水平相對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血漿D-二聚體水平可以對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進展、療效評估起到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