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大學剛畢業(yè)的我從課桌前站到了講臺上,身份的轉變還沒適應,就當上了班主任,無論如何也抑制不了自己的緊張。老教師傳授給我,對學生給好心卻不能給好臉。于是我決定用無比嚴厲的態(tài)度來對付學生們。這不但很好地掩飾了我內心的緊張,隨時向學生發(fā)號施令還體現(xiàn)出了我這個老師的“權威”。
張文靜(化名),我第一屆帶班時班上的一名女生。在她很小的時候,一覺醒來,媽媽就不見了,所以一直跟爸爸生活在一起?,F(xiàn)在想來,這樣家庭背景下成長的孩子,一定在心理會有一些缺陷,可那時的我,還不懂得這許多。成績差、拖后腿,就成了她在我心里的代名詞。
初三的一天下午,當我走進教室的時候,張文靜正趴在桌子上,周圍圍了好多孩子,我想,準是她又出了什么幺蛾子,我怒氣沖沖地走上前去,搖著她的身體問:“又怎么啦?”她抬起頭來,嚇了我一跳,血和淚水糊了她一臉。她看了我一眼又趴了下去。我只有問其他孩子,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孩子們告訴我,下午剛來上學的時候,張文靜的爸爸沖進教室把張文靜打了一頓,原因是她昨晚夜不歸宿。下午放學的時候,張文靜的爸爸又來了學校,他說不讓女兒上學了,省得跟她媽一樣學壞。當時聽到這個消息的我是興奮的,因為這樣一個差生要走了,不用算我的成績了!于是我什么都沒說。
第二天一早,張文靜又來上學了,我有一種上當受騙的感覺,不愛搭理她。中午還沒放學,張文靜的爸爸就堵在了教室門口,下課鈴剛響,他就沖進了教室,拉著張文靜就往教室外面拖,張文靜的雙手死死抓住課桌不放,對我哭喊著說,她不回去,她爸會打死她的。那時的我竟然對她的哭喊無動于衷,還幫忙去掰開她抓著課桌的十指,一根、兩根……十根手指全掰開了,她又轉身抱住了我,死死不放。我哄著,勸著,說那是爸爸,是不會打死她的。終于把她弄到車上,讓她爸爸帶走了。我如釋重負、輕松極了!從那天以后,張文靜就真的再沒來上過課。若干年后,我們的班長對我說,她在qq聊天時碰到了張文靜,她們還視頻了。張文靜變了,長發(fā)、濃妝、手里夾著煙。張文靜對班長說,她恨我!她說,如果當年我能留住她,或許她就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我心里特別難過,難過到覺得胃里也不舒服,抽搐、痙攣?,F(xiàn)在提起,也是同感。這是我心里唯一一塊兒沒有陽光的地方!正是一種急功近利的想法,毀掉了一個孩子!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G.Ginott博士說過,在經(jīng)歷了若干年的教師工作之后,總結得到一個結論:教學的成功和失敗,教師是決定性因素。教師個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緒,是造成學習氣氛和情景的主因。身為教師,具有極大的力量,能夠讓孩子們活得愉快或悲慘。教師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啟發(fā)靈感的媒介,教師的行為能讓人丟臉,也能叫人開心,能傷人,也能救人。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一場危機之惡化或解除,學生是否受到感化,全部決定在教師。
若干年的班主任工作經(jīng)歷,使我逐步走向成熟,心態(tài)也發(fā)生了變化。
2014年,我又帶新的一屆,抓到分班名單的那一刻,我不禁心里懊惱,后悔自己沒有好好洗幾遍手。最后一名,一個叫李海濤(化名)的孩子,語文成績14.5分。根據(jù)經(jīng)驗判斷,這個孩子的智商十之八九有問題。開學第一天報名,其他孩子都到了,李海濤沒來。我心中狂喜:老天爺??!你真是眷顧我!謝完老天爺沒多久,一個男生怯怯地站在門口,我問他干嘛,他說來報到。
“你叫什么?”
“李海濤!”
“為什么才來?”
“我坐錯教室了!”
瞬間淚奔!老天爺??!你真是眷顧我!
開學沒幾天,李海濤的媽媽來學校告訴我,李海濤小的時候發(fā)燒,被耽誤了,腦子不好使,學習有困難,她愿意去跟校長說說,別影響了我的成績。我說沒事兒,不影響!就這一句話,李海濤的媽媽竟哭了。她說,小學的時候,李海濤一直坐在教室最后面的角落里。每次考完試分析成績,老師都會在家長會上說,我們班,除了一個腦子不合適的,其余學生的成績如何如何。她說,為了能提高孩子的成績,她專門買了小黑板,一遍、兩遍……十遍的教,可當時會了,完了就又不會了!后來東西難了,她也輔導不了了!了解到了這種情況,我只能自我安慰到,或許這就是我和這個孩子的緣分吧!我把他的情況跟任課教師一一做了說明,在孩子們面前我什么都沒說。但是有人欺負了李海濤,我會站在他這一邊;上課輪到他回答問題,我也不會跳過,幫助他、鼓勵他,那怕說個A也行,熱烈的掌聲送給他;看到?jīng)]人理他的時候,我會擁抱他。慢慢地,孩子們也接納了他,不再歧視他。前幾天,在我們班的QQ群里,李海濤發(fā)了個語音,孩子們使勁兒說,濤哥飚英語了,濤哥飚英語了。我一聽,原來李海濤在維持QQ群秩序,說了一句“Stop!”。畢業(yè)后,我的桌子上放了一份禮物,不知道是哪個孩子送的,打開后看到了李海濤不但正常而且工整的文字,“張老師,謝謝您!我舍不得您!”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說過,“笨蛋是出于比較,還是他缺乏從事某種活動的能力? 我們設置了基于度量的特定標準,那些沒有達到標準的人被認為是有缺陷的,當教育者把比較和度量撇在一邊,他就會關心學生本來的樣子,他和學生的關系就會是直接的,完全不同的。理解這點是很重要的,愛不是比較來的,它沒有度量?!?/p>
教育就是要讓每個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教育是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我們不應該因為分數(shù)而看低一個鮮活的生命,教育不止是為了分數(shù),是為了一個生命的美好發(fā)展!任何的優(yōu)秀率,畢業(yè)成績都不應該成為一個老師值得驕傲的地方,唯有留在每一個學生的記憶里,才是真正的成功。正如李鎮(zhèn)西教授所秉持的教育理念:讓每一個周圍的人,因為你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作者簡介】張曉霞(1977.08-),女,甘肅省蘭州市第十一中學,本科,研究方向:班主任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