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婷
摘 要:校園暴力日漸增多,而現有的防御體制很難發(fā)揮成效,在此情況下,學校社工有其介入的必要性,學校社工在專業(yè)理念、專業(yè)理論、專業(yè)方法方面有其優(yōu)勢,其在介入途徑中可以從多角度,將司法系統(tǒng)和學校整合起來,從暴力產生的原因出發(fā),系統(tǒng)的有效的解決校園暴力問題。
關鍵詞:校園暴力;學校社會工作;系統(tǒng)
1.緣起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的轉型期,經濟快速發(fā)展,但是制度文化都沒有跟上經濟的發(fā)展,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許多校園暴力現象。根據相關數據,有7.5%的初中生遭受過四種暴力,11.1%的初中生遭遇過三種暴力,18.9%遭受過兩種暴力,19.9%遇到過一種暴力,而沒有受到過任何形式的校園暴力侵害的初中生只有42.6%。浙江大學《青少年攻擊性行為的社會心理研究》調查顯示:87%的同學曾遭受過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49%的同學承認對周圍同學有過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校園暴力行為已經逐漸蔓延。
校園暴力頻發(fā)具有一些特征:如(1)年齡低齡化。2003年至2015年,全國檢察機關經審查批準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92萬余人,不批準逮捕16萬余人,起訴108萬人,不起訴5萬余人,2013年全國刑事犯罪總數中青少年犯罪總數占70%以上,2013-2015年,青少年犯罪不捕率分別為25.23%、26.66%、29.41%,不訴率分別為6.6%、7.34%、8.43%,都成逐年上升趨勢,這表明,犯罪逐漸低齡化的特點。(2)手段惡劣化。有數據表明,在校園暴力案件中:11.59%的案件受害人死亡;31.87%的案件中受害人涉及重傷;38.54%的案件中受害人涉及輕傷;27.94%的案件中受害人涉及輕微傷。這表明校園暴力手段逐漸惡劣,造成的后果更加嚴重。(3)暴力多樣化。目前的暴力不僅僅有現實中肢體的暴力,還有言語暴力、冷暴力等,在言語暴力中,網絡暴力尤為突出,尤其是近年來網絡通訊更加發(fā)達,對于受害者的網絡暴力就非常嚴重,給受害者造成嚴重的心理傷害。
2.國內研究綜述
校園暴力的研究涉及多個領域,如社會學、法學、心理學、社會工作等,目前國內的研究主要在三個方面:一是校園暴力發(fā)生的原因;二是校園暴力的對策;三是國外經驗介紹。
從校園暴力發(fā)生的原因來看,陸士楨,劉宇飛(2017)認為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點、相對惡化的社會環(huán)境以及應對不利是校園暴力發(fā)生的原因。法律界的學者認為社會對未成人違法犯罪過于包容,因而未成年人不用承擔刑事責任,我們對校園暴力的社會危害性認識太淺,導致沒能有效保護受害者,并且國家對校園暴力治理投入的資源過少導致無法有效治理,這些是造成校園暴力的原因(儲殷,2016). 王亮,梁夏陽(2017)認為個人認知、心理不健康、親情缺失,家庭親子關系、家庭經濟情況、管教方式不當或疏于管教,高校學習氛圍、師生關系、壓力,周邊環(huán)境惡化、文化風氣下降以及不公平現象發(fā)生是導致校園暴力頻發(fā)的原因。楊倩(2016)認為個人情緒問題和模仿心理,學校資源環(huán)境差,學校對學生的忽視或標簽化,家庭教育不當以及社區(qū)文化不良是導致校園暴力發(fā)生的原因。林天華(2018)則從人際關系需求、青春期教育需求、校園安全需求、適應性的需求四個方面的需求不足進行分析。
從校園暴力的對策來看, 陸士楨,劉宇飛(2017)認為要盡快完善制度體系建設;建立健全保安處分制度和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推動專業(yè)社工力量介入校園暴力進行防治。張燕婷,付佳榮(2014)認為要從個人、家庭、學校、社區(qū)四個方面進行介入,做到資源的整合和多方協(xié)同。儲殷(2016)認為應通過健全法律體系來防治。徐安琪,吳迪(2017)認為應,應建立專門的治理機構,啟動發(fā)現—預警機制,明確青少年霸凌行為后的解決方案來減少校園暴力現象。林天華(2018)提出從初期介入——正視學生問題.提供有效支持到中期介入——深化校園法制建設 再到后期介入——利用微電影.情景劇還原“暴力”來矯治。趙記輝(2018)則提出通過采取三級預防,與個人、家庭、學校三方相結合的方式來遏制校園暴力。
從國外經驗來看,任海濤,聞志強(2016)認為日本校園暴力的有效措施在于數據統(tǒng)計工作以及專門的立法司法監(jiān)督體系和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陶建國(2015)認為韓國的可借鑒之處為界定了校園暴力概念,明確了各有關機關的職責和作用,規(guī)定了學校應設置預防及規(guī)制機構以及規(guī)定了對受害人的保護及暴力實施者的處理措施。宋嫻(2007)認為美國的成功之處為危機管理四階段模式,即危機的預防—危機的準備—危機的應急—危機后恢復。
3.校園暴力成因
校園暴力的成因,不單單是個人的原因。過去我們對待青少年犯錯的態(tài)度都是將全部責任歸到其一個人身上,但是個人心理行為與環(huán)境密不可分,小到家庭,大到社會,都要對校園暴力逐漸惡劣的現象負責任。
(1)施暴者。青少年處于青春期,在這個時期,由于生理上的一些原因,導致青少年容易沖動,加之在這個階段,青少年的道德水平、價值觀念發(fā)展不夠成熟,容易受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加上法律知識了解的少,容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在家庭方面,有許多家庭的孩子遭受著單親和融入環(huán)境困難的問題,導致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影響學習和生活,但是家長一方面不關心孩子成長的同時,另一方面卻要求孩子取得好成績,對孩子抱有過高的期望。孩子在得不到父母關心的同時,卻承受著巨大的學業(yè)壓力,這導致孩子與父母的關系逐漸疏遠,也出現一些行為偏差。
(2)受暴者。受害者大都是一些內向、學習成績差的學生,這些學生由于認為自己是失敗的,孤獨的,法律知識也掌握不多,加上性格原因,不會選擇求助,因而使施暴者更加猖狂,使校園暴力持續(xù)發(fā)生。受暴者的父母對于孩子的管教方式也不恰當,許多父母不分青紅皂白將過錯歸咎于自己的孩子,導致孩子認為自己是有罪的,形成了討好型人格,對于校園暴力只會默默承受。
(3)環(huán)境。學校作為校園暴力發(fā)生的主要場所,一方面既有制度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老師的原因。在學校制度方面,主要采取科層制的管理方式,在解決問題方面主要以思想教育和記過等處罰,以科層制的管理方式和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基礎的校園暴力防控模式有自身的特點。在解決問題方面效率高,但是卻是治標不治本。在老師方面,其認為的主要職責是教書育人,對成績的關注程度比較高,而校園暴力的受害者有很多是成績中等的學生,對于這類學生,老師的關注度比較低,不能及時發(fā)現校園暴力的產生,也難以進行心理疏導。再者,老師管理眾多學生,很難依照個別化原則去指導學生,也很難與學生親近。
在社會風氣方面,社會階層狀況愈發(fā)明顯。社會轉型的大環(huán)境和個人成長的小環(huán)境投射到以學校為核心的社會圈子,學生逐漸被社會化為不同的社會角色,社會區(qū)隔的作用也開始顯現。社會區(qū)隔導致不同的群體互相排斥,社會給予學生固定的角色定位,影響學生的認知,學生的認知產生特定的行為,進一步影響學生認知,固化原有的角色。
(4) 法規(guī)制度。社會的影響是最廣泛的,它包括法律法規(guī)和社會風氣兩個方面。在法律法規(guī)方面,我國的法律制度有個明顯的缺點,那就是滯后性?,F在校園暴力頻發(fā),但是法律卻很少有這方面的內容,有時候學校和政府也在試圖掩蓋我們存在校園暴力這個問題,在很多情況下,我們以堵代疏,導致問題愈發(fā)嚴重。法律法規(guī)的不完善導致校園暴力問題難以解決。另外,我國并沒有建立專門的校園暴力的法律體系,對于未成年人卻有專門的保護法律,在校園暴力逐漸低齡化的趨勢下,法律實際上并沒有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4.學校社會工作介入可行性及挑戰(zhàn)
4.1可行性
學校社會工作與傳統(tǒng)的校園暴力機制相比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其專業(yè)理念、專業(yè)理論和專業(yè)方法都能有效的發(fā)揮作用,幫助校園暴力涉及的學生更好的融入環(huán)境,健康成長。(1)學校社會工作專業(yè)價值理念為介入校園暴力提供新姿態(tài)。學校社會工作與其他防御機制最大的不同在于為學生服務,它是站在學生的角度上考慮問題,為學生著想。學校的預防機制是為了維護校園的秩序,學校的榮譽,司法系統(tǒng)是為了整個社會的秩序穩(wěn)定,而學校社會工作是為了學生個人的發(fā)展,是采取個別化原則的社會工作,并且秉持著“平等”“尊重”的價值理念。這就表明了學校社會工作對于學生的發(fā)展是真正有益的,因而會更容易與學生親近,更深入了解學生的問題,解決校園暴力問題。(2)學校社會工作的專業(yè)理論為介入校園暴力提供新角度。當前思想教育、學校處分以及法律懲戒都是“鎮(zhèn)壓式”的解決措施,治標不治本,很難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并且沒有理論的支撐。而學校社會工作由其專門的理論,從人格發(fā)展階段理論到賦權理論,對于解決問題有其獨特的作用,它能夠在順應青少年發(fā)展規(guī)律的同時幫助青少年更好的適應環(huán)境,減少校園暴力的發(fā)生。(3)學校社會工作的專業(yè)方法為介入校園暴力提供新途徑。學校社會工作有其獨特的方法,在防治校園暴力方面,其可以使用社會工作的專業(yè)工作方法。如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qū)工作,也可以使用增強抗逆力方法,從個體和環(huán)境兩方面出發(fā),構建有效的防治網絡。
4.2學校社會工作介入遇到挑戰(zhàn)
在當前的制度環(huán)境下,學校社會工作有效的發(fā)揮其作用還有一些阻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學校體制難以接納。當前體制下最大的問題就是學校體制難以融入社工系統(tǒng),學校習慣了多年來的運行體制,突然加入一部分會影響運作,而且學校社工維護的是學生的利益而非學校的利益,對學校來說難以接受,更何況學校還要出錢購買服務。(2)政府限制程度高。目前學校社工入駐學校主要靠的是政府購買服務,政府強制學校接納社工有助于社工的發(fā)展,但是實際上政府將社工作為了自己的行政系統(tǒng)的一部分,沒有給予社工充分的自主權,實際上很難讓社工專業(yè)化和職業(yè)化。(3)社工專業(yè)化程度不高。現在的社工專業(yè)出身的人很少,且資源鏈接能力差,全國沒有形成社工大平臺,社工在解決一些問題的時候會遇到阻礙,且很多時候社工在開展小組工作時并沒有多大的成效,只是流于表面的形式化。
5.學校社會工作介入途徑
針對校園暴力的干預,我們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是通過司法系統(tǒng)完善制度,另一方要健全學校內部的制度,兩方入手,共同防治校園暴力。
5.1制訂校園暴力行為處罰的相關法律
當前我國的法律體系較為滯后,對于校園暴力沒有專門的法律,對于實施校園暴力的人按照一般性法律來處理,但是校園暴力低齡化的趨勢下,許多未成年人還沒到負責任的年齡,因此法律處理起來也非常麻煩。對于這種情況,就要健全法律體系,設立校園暴力的專門法律,收集相關數據,給予施加暴力的人員以合理的處罰,用法律達到遏制校園暴力的效果。另外,施暴者接受法律處罰后可以由矯正社工輔導,幫助其矯正偏差行為,回歸正常生活。
5.2加強宣傳
校園暴力發(fā)生的另一個原因就是青少年并沒有預見校園暴力的危害,因此加強宣傳,營造一個友好和諧的氛圍也是非常重要的??梢栽O置相關課程,給同學們介紹相關的真實案件,讓他們了解相關后果,也可以舉辦一些團結同學的活動,幫助同學友好相處。
5.3為青少年增能
青少年在人際相處時可能缺乏相關技巧,在遇到校園暴力時也不知如何應對。社工可以組建提升人際關系的小組,幫助同學們掌握更多的人際交往技巧,讓同學們融入集體,避免校園暴力施暴者的產生;也可以成立應對校園暴力的小組,給予他們心理和技巧上的支持。
5.4建立校園暴力反饋渠道
校園暴力之所以發(fā)生還有一部分原因是沒有反饋渠道,當學生遭遇校園暴力時不知如何求助,導致施暴者更加肆無忌憚。因此設置校園暴力反饋渠道可以有效防治校園暴力,學生遭遇校園暴力向學校社工反映,社工與學校聯系,啟動應急預案,組織校園暴力的繼續(xù)。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