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開峰
【關鍵詞】 信息技術;道德與法治;融合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23.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5—0084—01
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是一門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如何適應社會的學科。他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品德,還能夠促進學生多方面發(fā)展。但是,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道德與法治》課在學科性質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傳統(tǒng)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多是言傳口授,將課程的內容一股腦地灌輸給孩子,導致教學嚴重教條化,教學內容枯燥乏味,使學生對書本內容沒有真實的感受與理解,不能使學生做到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導致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大大下降,不利于激發(fā)孩子學習的積極性,直接影響到學習的質量和效果。信息技術的應用改變了傳統(tǒng)《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方式,教師不再一味地依靠課本教學,而是把課本與現(xiàn)實結合,豐富了課堂內容,拓展了教學空間,增加了教學的樂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有效優(yōu)化了《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過程,提高了教育教學效果,使《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充滿了活力。
一、改變教學方法,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在《道德與法治》課教材中,只是配以簡單的插圖和抽象的教學內容,晦澀難懂,抽象枯燥,教師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講解說明,也難以達到良好的效果。而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教學,只要教師在課堂上善于創(chuàng)設教學環(huán)境,善于組織和引導學生,以簡單直接的方式,把教材中錯綜復雜的知識關系,以經(jīng)過篩選、優(yōu)化的集聲、像、字、畫、動態(tài)、視頻等于一體的信息通過多媒體展示給學生,圖文并茂,形象生動,從而達到抽象概念具體化的良好效果,使得課文內容變得直接明了,易于理解接受,讓學生身臨其境,親歷其中,得到體驗,給學生豐富的最新的知識,非常適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具有速度快,知識信息量多而不亂、廣而不泛的特點,從而實現(xiàn)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有利于調動學生渴求知識的欲望,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主動探索、積極思考。這樣既節(jié)約了教師板書和某些傳統(tǒng)教學中需要教師講解的部分內容所需要的時間,又增加了單位時間內的教學內容,從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道德與法治》在所有學科中是非常抽象化,空洞化的一門學科。抽象的文字概念、枯燥的內容,不適合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情感基礎上的,只要能夠喚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他們自然會進入學習境界中,自覺自主地學習。而形、色、聲、像兼?zhèn)涞默F(xiàn)代信息技術教學手段,以其形象性、直觀性、生動性,通過圖文、動畫、音響及色彩等形式,多方面刺激學生的感官,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將一些學生難以理解或者沒有親身經(jīng)歷過的內容直接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將教學內容由抽象的、間接的理論知識轉換成具體的、直接的真實影像,既可以看得見,又能聽得到。
三、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現(xiàn)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最大的特點就是資源共享,這一點,對《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尤為重要。應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將使被優(yōu)化的資源千百倍地擴大其共享范圍。此外,報紙、雜志、網(wǎng)絡上的文字、圖像、VCD上的音像等各種多媒體信息,都可以通過網(wǎng)絡或“素材庫”滿足共享的需要。異地可以共享,異步也可以同享。
四、拓展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在傳統(tǒng)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如果教師開展課堂拓展,通常是依靠自己的嘴巴去說,這在學生的腦海中無法形成直觀、生動的印象。而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真正地去聯(lián)系實際,讓學生通過多媒體觀看到世界各地的名山大川,欣賞到各種各樣的生活畫面,讓學生基于課堂,拓展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與課堂的聯(lián)系,體會生活當中的種種哲理、法則,學生不用走出教室,就可以感受到我國科技的發(fā)展與時代的變遷,不斷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總之,在《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使各種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在教學活動中相互補充與完善,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的不足,使傳統(tǒng)教學媒體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相互滲透,相互作用,較好地發(fā)揮了整體功能,既豐富了《道德與法治》課的表現(xiàn)手法,又改進了教學方法,優(yōu)化了教學過程,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教學效率和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營造了更具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使《道德與法治》課真正“活”了起來。
編輯:趙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