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凡婕
摘 要:根據當今教育新形勢對全國廣大教師提出的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教師的指導方針下,探究我國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師的專業(yè)能力建設:“撐傘人”——高校心理健康教師的理想信念,“倫理守護人”——高校心理健康教師的倫理角色,“心理知識傳遞者”——高校心理健康教師的專業(yè)知識體現,“宜人的陪伴者”——高校心理健康教師仁愛之心的象征。
關鍵詞:“四有”好教師 高校 心理健康教師 專業(yè)能力
在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過程中,高校心理健康教師是位于最前沿的骨干隊伍,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核心、權威的師資力量。高校心理健康教師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高校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有效的心理咨詢和輔導,進行學生的危機干預工作,開展全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研究的專業(yè)人員。因此,對高校心理健康教師的人格特質、專業(yè)素養(yǎng)、能力技能、職業(yè)道德、倫理水平都具有很高的要求。對全國教師提出的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教師要求,[1]新時代高校心理健康教師隊伍的專業(yè)能力建設指南。
一、撐傘人——高校心理健康教師的理想信念
高校心理健康教師,承擔著高校學生心理教育、心理維護的責任,承載著在心理支持和關懷中學生那一份份沉甸甸的信任。在學生需要的時候,滿懷愛心和耐心,用自己的生命去溫暖、支持另一個生命,幫助那些瀕臨枯竭的生命重現活力。助人者——心理健康教師的一個重要角色。幫助他人走出心理困境、順利度過心理危機,擁有健康的情緒狀態(tài)、合理認知和積極行為,引導他人積極、自主地進行心理調適以更好地適應學習與生活是高校心理健康教師“助人者”的角色要求。這一角色,必定需要一份高度的生命關懷、一份助人的理想信念去支撐。在助人關系的構建中,助人關系的決定因素在于助人者而不是受助者,所以助人者的理想信念,對助人行為的熱愛與專注,對助人關系的構建和助人行為的實施尤為重要。這一份理想信念也是構建良性咨訪關系的內在動力。擁有一份高度的生命關懷,堅守一份助人的理想信念,秉持一顆真誠無私的關懷之心,才能成為挽救處于危機中的學生而傾力相助的助人者,成為引導學生走出心理困境的指引者和支持者。
“撐傘人”——在雨中為他人提供安全庇護和支持的一個溫暖存在,就很形象、貼切地形容了咨詢助人的工作性質。在心理咨詢中,高校教師就是一位心靈的撐傘人。高校心理健康教師們應秉持一份“撐傘人”的信念:無論來訪者是什么樣的人格特質、什么樣的行為表現、什么樣的情緒反應、什么樣的求助動機,只要用心、用力、用情地把傘撐好,真誠、無條件地接納每一位來訪學生,積極關注“傘下”他們的每一步成長,就一定能幫助到雨中傘下的來訪者。“我愿意幫助你”——以一個撐傘人的角色,去關懷、撫慰、療愈在“雨”中受傷的每一位學生。時刻銘記和秉持一位助人者的慈悲、寬容、理解、接納,明確每一次助人的目的和意義,建立建設性助人關系,實施開展有效的助人行為。
二、倫理守護人——高校心理健康教師的倫理角色
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師要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履行高校教師的職業(yè)和義務,愛崗敬業(yè),恪守職業(yè)道德、教學道德、科研道德[2]。在職業(yè)道德上做到忠于心理健康教育事業(yè),全力以赴地奉獻自己的智慧和熱忱;培養(yǎng)良好的人格特質和自我修養(yǎng);尊重和接納每一位學生,不做傷害學生,破壞師生關系的行為。教學道德上做到認真?zhèn)湔n、上課、考核,不出現任何的教學事故??蒲械赖律献龅綄嵤虑笫?、學術端正。
除此以外,心理健康教師還需要恪守一個重要的倫理規(guī)范——咨詢倫理。高校心理健康教師有一個與其他專業(yè)學科教師不一樣的角色身份——心理咨詢師。高校心理教師在心理咨詢工作中,運用心理學及相關知識,遵循心理學原則,通過心理咨詢的技術與方法,幫助高校學生解除心理問題。所以,具備心理咨詢師角色的高校心理健康教師需要遵守自己特殊身份決定的、嚴格的咨詢倫理。做到真誠對待學生,尊重科學實事求是;尊重學生人格、權利與意見,對咨詢內容、測量結果等予以保密,確保學生的隱私不被侵犯;當感到無法幫助來訪學生時,征得來訪學生同意下合理安排轉介;學生存在心理異常傾向超出自身的職能范疇時,及時轉介精神衛(wèi)生醫(yī)療機構做進一步的評估、診斷,不可自下診斷;學生的行為可能對其自己或他人造成傷害時,及時進行干預,并告知有關部門采取相應措施;在咨詢工作中不進行價值干預;不與來訪學生發(fā)生不正當關系等。
倫理的邊界,是高校心理健康教師不可逾越的紅線,若違背了咨詢倫理,不僅破壞咨訪關系,也不利于來訪學生的成長。同樣,在危機干預工作中,也要守護好倫理邊界。明確咨詢師、干預人的不同角色、職能,清晰、明辨保密內容和保密例外,在保護學生隱私的前提下,共同幫助學生順利度過危機。
倫理水平——是高校心理健康教師勝任力的重要標準之一。高校心理健康教師要恪守咨詢師倫理總則,嚴格遵守倫理監(jiān)督制度,規(guī)范咨詢操作,讓咨詢工作專業(yè)、規(guī)范、有序[3];積極進行自身倫理知識的學習、培訓,強化倫理意識,提高倫理水平。
三、心理知識傳遞者——高校心理健康教師的專業(yè)知識體現
高校心理健康教師應進行過專業(yè)系統(tǒng)的心理學學習。具備扎實的心理學基礎,專業(yè)、系統(tǒng)的心理學知識體系,才能給學生開設心理健康類相關課程,講授心理健康相關內容,科普心理學相關知識,拓寬學生的心理學知識面,增強學生對心理學的認知;具備扎實的心理學基礎,專業(yè)、系統(tǒng)的心理學知識體系,才能開展心理健康講座,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對心理類知識的興趣與熱情;具備扎實的心理學基礎,專業(yè)、系統(tǒng)的心理學知識體系,才能很好地開展團體心理輔導、心理素拓等多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和實操性,讓學生體驗在做中學,在學中做的樂趣;具備扎實的心理學基礎,專業(yè)、系統(tǒng)的心理學知識體系,才能勝任咨詢師的角色,有效地開展心理咨詢工作,解決學生的心理困惑、問題,更好地服務于學生。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yè)、系統(tǒng)的心理學知識體系,是進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設不可或缺的理論基礎,是實施、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論支持。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還應掌握心理危機識別、干預的專業(yè)知識與技能。高校學生是心理疾病的高發(fā)群體,高校心理健康教師掌握了心理危機識別、干預的專業(yè)知識與技能,具備覺察心理異常傾向的敏感性,評估風險性行為的專業(yè)能力,才能做出及時有效的干預行為,避免學生心理危機的發(fā)生。
四、宜人的陪伴者——高校心理健康教師仁愛之心的象征
教育是一門“仁而愛人”的事業(yè)。無論何種教育,愛是教育的精髓、教育的靈魂、教育的根基。一位好的高校教師應該是仁師,對學生寬仁、慈愛,用心去愛護、引導、啟發(fā)學生。高校心理健康教師應具有宜人性的人格特質。宜人性又稱隨和性、親和性,是一種表現出助人、共情、與人為善、親和、合作互助的良性人格特質。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更注重關愛、陪伴、提供積極的力量與支持的教育,高校心理健康教師的宜人性人格特質,對學生的仁愛之心,是完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
高校心理健康教師的仁愛之心,在與學生的教育、咨詢、互動、指導中對學生給予的耐心、關懷,會直接影響到心理咨詢、心理教育的效果。高校心理健康教師在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中,保持親和友善、真誠溫暖、耐心包容,用心去陪伴,用心去鼓勵與支持,以學生的視角去察覺和理解學生的世界和狀態(tài),給學生足夠的安全感、信任感,讓學生感受到舒適、安全、自由,感到被陪伴、被理解和被接納,才能建立起真誠互信的良性關系,與學生實現心與心的交流和溝通。
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有專長、全面發(fā)展的人,而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必然是身體和心理都得到健康、和諧、充分的發(fā)展,教育要促進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就離不開心理健康教育[4]。積極開展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yǎng)具有良好心理健康素養(yǎng)的高校大學生已成為世界教育共識,世界各國都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現代教育教學的一個重要標志。然而,不管是對比歐美國家百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歷史,還是面對二十一世紀社會、教育和個人發(fā)展的更高需要,中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整體都還顯得相對落后,也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能力發(fā)展不足、勝任力參差不齊、實踐實操欠缺,是影響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工作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教師的指導方針下進行高校心理健康教師專業(yè)能力建設的探討,構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yè)能力模式,對還處于初始階段的我國心理健康教育來說,是基礎的,也是必要的。
參考文獻
[1]趙海謙,王忠華,劉曉燕,賈永英,劉立君.“四有”好教師標準要求下高校教師自我提升方法[J].教育現代化,2018,5(29):108-109.
[2]王蕾,胡春梅.高校心理健康教師的核心能力探索[J].繼續(xù)教育研究,2016(10):97-99.
[3]黃云清.高校心理咨詢工作中的倫理問題與對策[J].晉城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9,12(01):66-68+79.
[4]王莉潔.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研究[D].江南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