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雯雯
【摘要】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教育界專業(yè)人士及社會大眾都越來越關注對幼兒的啟蒙教育,也就是學前教育。受其自身特點影響,即幼兒身體及心理成長速度都較快,因此,幼兒教育必須高度尊重幼兒的天性,做到因勢利導地對其進行教育。幼兒喜歡大自然,但受種種主客觀因素影響,幼兒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并不多。簡單分析如何構建“親自然”課程,深化幼兒實踐,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親自然”課程?幼兒?實踐
隨著時代和科技的發(fā)展,當前絕大多數(shù)幼兒都充分享受了信息社會的便捷和舒適,可同時距離大自然也越來越遠,很難與大自然親密交流,就更談不上在潛移默化中受大自然熏陶。西方一些國家在很早以前就將自然教育當作一項重要的學前教育內容,德國有“林間幼兒園”,即教師在樹林里教育幼兒。美國也開展了大量的將探索自然作為目標的教育項目,比如,SPARK就倡導3~7歲的幼兒與其家長共同進行自然學習。Gottfried Tritten則提出,消除束縛的教育才會使幼兒獲得更加完整的教育,從而激發(fā)出幼兒自身的創(chuàng)新潛力。近年來,我國教育專家及廣大幼兒教師在自然教育方面也獲得了較大進展。
所謂的“親自然”課程,就是一種將“親自然”作為體驗的核心,將“班級”當作課程的實施載體的教育課程。當前,“親自然”課程為幼兒園教育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有著較強的自主性和個性化,它能夠很好地順應幼兒們的天性,生命的生長方向。利用積極建設“親自然”課程,盡量使幼兒們能夠親近自然、熱愛自然、探索自然,進而培養(yǎng)幼兒們具備一定的生態(tài)智慧和生態(tài)意識,從而使幼兒從小就在內心種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理念。
(一)激發(fā)幼兒對大自然的樂趣,建設班本課程
蘇聯(lián)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大自然是第一本教科書,是世界上最有趣的老師,她的教益無窮無盡?!泵總€兒童都具有親近自然和探索自然的天性,所以幼兒園教師所要做的重要工作就是激發(fā)出幼兒們對于大自然的樂趣,使幼兒們能夠深刻感受、認知、并探索自然。以幼兒們的興趣作為出發(fā)點,搭建起幼兒向大自然學習的橋梁,這樣幼兒們會更容易也更樂意同大自然親近,進而養(yǎng)成保護自然生態(tài)的意識和責任感。
自然界中蘊藏大量探索素材,幼兒教師一定要具備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和捕捉的眼睛。例如,筆者班級的一位學生就從家中帶來一株西紅柿秧苗,我同學生們一起將其栽種在一個花盆中,前兩天,秧苗無精打采,打蔫了。每天我都會用手機拍下秧苗的照片,然后同學生們討論:“小秧苗為什么不精神呢?它需要我們做一些什么呢?我們應該什么時候給它澆水呢?”有的孩子說秧苗是曬太陽多了,有的孩子說秧苗是缺少水分了,通過熱烈的交流和討論,幼兒們都被激發(fā)出了強烈的責任感,自動以小組為單位,對照顧秧苗進行了細致的安排,如小組中是由誰澆水?怎么澆?澆多少,等等。
經(jīng)過孩子們的精心照料,西紅柿幼苗長得非常茁壯,最終開了花,結了果,他們都感到非常驕傲和自豪。在此過程中,筆者在班級黑板報開設了“我和植物交朋友”欄目,將學生們的具體想法及科學做法都詳加記錄,并為部分表現(xiàn)良好的同學貼上了小紅花,這更激發(fā)了幼兒們主動觀察和探索自然的熱情。通過培育西紅柿幼苗,幼兒們對植物的生長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其觀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合作能力更是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二)培養(yǎng)幼兒的“親自然”情感,促進班本課程發(fā)展
教育家陳鶴琴曾經(jīng)說過:“對幼兒進行最近本的教育其實是自然本身,自然界存在無限的空間,孩子的情感在自然中能夠穩(wěn)定發(fā)展。”開展幼兒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應積極為幼兒們提供充分的“親自然”的時間和空間,帶著幼兒們親近自然,感受自然,這樣幼兒們自然就會生發(fā)探索自然的積極心態(tài),培養(yǎng)幼兒的“親自然”情感,能夠使幼兒同大自然建立起和諧的關系。而幼兒教師,一方面是引導幼兒們學習的導師,另一方面也是同孩子們一起玩耍的小伙伴。
要想促進“親自然”班本課程的發(fā)展,不光要組織相應的幼兒活動,還必須在平常的教學當中重點對幼兒“親自然”課程進行有力的開發(fā)和滲透。比如,春天的時候,幼兒園都會開展踏青活動,使孩子們充分感受充滿生機的春天。開展美術教學活動的時候,美術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們到野外進行寫生,這樣幼兒們更容易從大自然中獲得靈感。此外,教師還可以要求孩子們收集自己發(fā)現(xiàn)的一些廢棄材料,然后動手制作一些裝飾畫,例如樹葉、一次性筷子、瓶蓋等,也可以將玉米、葵花籽、黃豆等糧食作物當作創(chuàng)作素材。在此過程中,幼兒們的審美眼光會得以培養(yǎng),他們也會更加真切地體會到大自然的美。
“親自然”課程中具有十分豐富的學習情境,幼兒可以從課堂走入田野,走入社會,在美麗的自然中享受美好的風光。拓展“親自然”班本課程的時候,不僅要開發(fā)幼兒的認知,還必須注重對幼兒們的環(huán)保、健康、社會、藝術等諸多方面的教育。幼兒教師必須積極開發(fā)出大自然所蘊藏的各種教育功能,從而令幼兒從小受到良好的生態(tài)教育。
(三)強化幼兒的“親自然”體驗,提高班本課程
“親自然”課程在培養(yǎng)幼兒的審美能力、形象力、觀察力、人格、體魄等諸多方面都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幼兒教師在實際工作中必須積極主動地強化幼兒在“親自然”課程中的體驗,從而提高班本課程水平。
瑞士的一名心理專家研究證明,幼兒有著同大自然進行直接交流能力。對于自然當中的諸多事物,幼兒可以同期交流,還會賦予其相應的情感和意識,如小鳥、蟲子、小溪、樹葉,等等。幼兒教師要想強化幼兒們的“親自然”體驗及感受,因為切身的經(jīng)驗和感受會給幼兒們留下持久而深刻的印象。比如,開展“親自然”課程教學的時候,幼兒就可以根據(jù)自身經(jīng)驗主動觀察相應中種子的萌發(fā)及成長,可以同家長一起進行“親子實驗”,進而探索種子萌發(fā)所必須具備的一些條件,探索種子怎樣才能茁壯成長,并對比相應中資的萌芽及生長情況。如果幼兒能夠形成良好的“研究自然”的習慣及經(jīng)驗,那么“親自然”課程也就自然而言地向縱深化發(fā)展。如果幼兒在研究探索自然的時候沒有任何的壓力和緊張,那么他們就會在快樂中進行相應的體驗和學習,從而充分發(fā)揮出自身的探究潛力,展現(xiàn)幼兒純真、天然的狀態(tài)。
通過“親自然”課程時間,幼兒們能夠有效了解廣闊的大自然,體驗、探索大自然中的神奇和美妙。通過建設“親自然”課程,能夠充分發(fā)展幼兒的意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感知力,這些優(yōu)秀的學習品質都是自然饋贈,是教師所不可替代的。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各個領域對于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高,對于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要想使孩子具備較強的綜合素質,就必須從小抓起,從幼兒教育抓起。大自然是神奇的,更是蘊含諸多道理的,通過建設“親自然”課程,能夠讓幼兒們對大自然的認知和感受更加真切,從而培養(yǎng)其各方面的能力與素質。
參考文獻:
[1]王美.讓幼兒成為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的參與者[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7,(04).
[2]陳巧芬.幼兒園閱讀區(qū)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現(xiàn)狀及改進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23).
[3]施立美.幼兒園“親自然”課程實施的要素[J].好家長,2018,(32).
[4]蔡冶坪.淺談科學游戲在中班區(qū)域活動中的實踐[J].好家長,2017,(03).
[5]劉玉霞.淺談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對幼兒教育的作用[J].中華少年,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