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偉
[摘? ?要]“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是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以《物質結構與性質》教學為例,結合教材特點,采取讓學生自主進行教材分析、讓學生進行簡單說課、讓學生動手制作模型、利用網(wǎng)絡資源等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物質結構與性質;宏觀辨識;微觀探析;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633.8?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9)23-0079-02
“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是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要求學生能夠觀察、辨識物質的一些宏觀現(xiàn)象以及從微觀層面去理解物質的組成、結構和性質的關系,并形成“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的觀念[1]。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中學化學教學的最高目標[2],在化學教學中要充分結合教材對學生進行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人教版教材中的《物質結構與性質》一章涉及物質的微觀結構及其具有的一些宏觀性質。因而《物質結構與性質》的內(nèi)容在培養(yǎng)學生“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上有優(yōu)勢。筆者在教學中采取了以下幾種形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一、讓學生自主進行教材分析
俗話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苯處熍c其用語言直接告訴學生將要學習什么,不如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教材,主動生成將要學什么的初步印象。在《物質結構與性質》教學中,筆者課始便讓學生自主對教材進行簡單分析,并以討論課的形式讓學生自由表達觀點。討論分析的內(nèi)容如下:(1)教材名稱為《物質結構與性質》,你直觀上感覺該部分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2)通過對目錄名稱(第一章 原子結構與性質;第一節(jié) 原子結構;第二節(jié) 原子結構與元素的性質……)的分析,你能看出教材在安排上有什么特點嗎?(3)簡單翻看第一章內(nèi)容或者根據(jù)你的預習,你對教材有什么初步感受?前兩個內(nèi)容比較容易討論及回答,學生普遍可以看出既然稱作《物質結構與性質》,說明將要學習的是物質的結構、性質以及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學生在討論第三個內(nèi)容時提到,學習的內(nèi)容比以前更加詳細,比如以前學習的電子排布比較簡單,而現(xiàn)在要學習的電子排布式為1s22s2……說明將要從更詳細的微觀結構入手進行學習。讓學生自主進行教材分析,有利于學生對“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學科核心素養(yǎng)形成一定程度的初步認識。
二、讓學生進行簡單說課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痹诨瘜W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課程改革的主要目標[3],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前提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思維。《物質結構與性質》的學習需要將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在客觀上要求學生具備 “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素養(yǎng)。讓學生進行簡單說課的目的,就是想發(fā)展學生的“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集合全組的智慧和對教材預習的成果,在新課開始時選派一個同學作為代表進行幾分鐘的簡單說課。以學習混合晶體石墨為例,學生說課時提出要先復習石墨的導電性等宏觀性質,再學習石墨的層狀結構、碳原子雜化方式等微觀結構,然后從微觀結構的角度出發(fā)分析為什么石墨能導電及為什么導電具有方向性等。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讓學生進行簡單說課,會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從學生簡單說課的形式來看,思路普遍也是將宏觀與微觀相結合,說明學生已逐漸形成將宏觀與微觀聯(lián)系起來的意識,促進了學生“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三、讓學生動手制作一些模型
“做中學”是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學原則,說明參加實踐活動對學生的學習具有重要的作用。意大利作家蒙臺梭利也說過:“我聽到了,但可能忘記了;我看見了,就可能記住了;我做過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見,在教學中讓學生去“做”比去“聽”、去“看”更重要?!段镔|結構與性質》教學中會涉及很多的物質結構,如分子的立體構型、晶胞結構等。盡管通過網(wǎng)絡可以很方便地尋找到一些相關的電子資源,實驗室中也有一定數(shù)量的結構模型,但畢竟只是展現(xiàn),由于觀看的時間比較短,學生印象不深。但如果讓學生親自動手制作一些模型,學生對物質的微觀結構則會印象深刻。以P4分子的空間立體構型為例,學生用乒乓球做原子,用小木棍做化學鍵,把乒乓球和小木棍粘在一起做出了P4分子的空間立體構型。學生之間展開比較,看誰做的模型更好、更標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高。學生制作模型的好處,一是有利于學生對物質的微觀結構產(chǎn)生更深的印象,二是放在教室變成一種學習資源,有利于學生經(jīng)常觀察。又如,在講解食鹽的晶胞結構時,安排學生用紙片制作立方體,將鈉離子和氯離子的位置畫在立方體上(內(nèi)部的離子位置可以通過打開立方體來觀察),同時畫上輔助線以便觀察,然后放在教室。學生觀察的次數(shù)多了,對氯化鈉晶胞結構的印象自然會越來越深。
四、利用網(wǎng)絡資源
化學教學不能脫離生活,更不能脫離現(xiàn)代化學的發(fā)展。課本上提到測定物質結構的儀器有核磁共振儀、質譜儀、紅外光譜儀,X-射線衍射儀等儀器,這些儀器在高中實驗室極少見,學生往往只能通過觀看教材上的圖片來了解。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物質結構與性質》的興趣,感受現(xiàn)代化學研究領域中物質微觀結構測定的“高大上”, 筆者利用網(wǎng)絡上的一些相關視頻、報道等來讓學生初步了解質譜儀、核磁共振儀等儀器是如何測定物質結構的,讓學生體會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對測定化學物質微觀結構所起的巨大作用,增強學生對“物質微觀結構”的好奇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興趣提高了,也有利于促進學生“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綜上,“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應該貫穿于整個高中化學教學。高中化學教材中《物質結構與性質》一章在培養(yǎng)學生“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學科核心素養(yǎng)方面有其優(yōu)勢,因此可以借助《物質結構與性質》的教學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學科核心素養(yǎng)。
[? 參? ?考? ?文? ?獻? ]
[1]? 許波榮. 基于“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實踐:以人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復習教學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 2018(20):57-58.
[2]? 姜佳榮,蔣小鋼.以觀念建構為線索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yǎng):以“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素養(yǎng)為例[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9):24-27.
[3]? 李曉和.培養(yǎng)初中生化學預習習慣的教學策略研究[J].中學教學參考,2018(11):66-68.
(特約編輯 溫? ?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