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菁惠
【摘 要】目的:探究高校輔導員心理資本與應對方式的關系。方法:采用積極心理資本問卷和簡易應對方式問卷對127名高校輔導員進行調查。結果:高校輔導員心理資本水平處于中上水平,其心理資本與積極應對方式呈正相關,與消極應對方式呈負相關。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心理資本;應對方式
中圖分類號: G44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24-0159-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4.075
0 前言
心理資本是個體的積極心理狀態(tài),包括自我效能感、樂觀、希望和韌性四個維度[1]。應對方式強調的是個體在處理所面對的困擾時所采取的調節(jié)行為[2],分為積極和消極應對方式。 高校輔導員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對青年學生的身心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充分了解該群體的心理資本現(xiàn)狀,把握與應對方式的關系,有利于提升高校輔導員整體素質。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以高校輔導員為研究對象,在全國部分高校共發(fā)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27份,問卷有效會收率為63.5%。其中,男性31人,女性96人。
1.2 研究工具
積極心理資本問卷,共26個項目,由張闊等人編制[3]。包括4個維度,分別是自我效能感,樂觀,希望與韌性。問卷采用的是7點計分法,得分越高表明心理資本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該問卷的Cronbachs 系數(shù)為0.91。
簡易應對方式問卷,包括20個條目,分為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兩個維度,問卷采用四點計分[4]。本研究中,該問卷的Cronbachs 系數(shù)為0.89。
1.3 數(shù)據(jù)處理及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21.0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分析。
2 結果
2.1 高校輔導員心理資本現(xiàn)狀
對127名高校輔導員心理資本得分進行描述統(tǒng)計,結果見表1。
由表1可見,高校輔導員的心理資本總分平均數(shù)為122.394。心理資本各因子得分從高到低依次為樂觀(Mean=4.934)、希望(Mean=4.892)、自我效能(Mean=4.658)、韌性(Mean=4.404)。以往的研究對心理資本的劃分是這樣的:分數(shù)低于80分——心理資本貧乏;分數(shù)在80分和100分之間——心理資本中等;分數(shù)大于100分——心理資本雄厚。對127名高校輔導員的心理資本水平進行分類統(tǒng)計,結果顯示,119人心理資本雄厚(93.7%),8人心理資本中等(6.3%),0人心理資本較貧乏(0%)。
2.2 不同性別的心理資本比較
對不同性別的心理資本總分及自我效能、韌性、希望、樂觀得分差異性分析表明:不同性別的研究對象在自我效能感上差異顯著,男性的自我效能感水平顯著高于女性(p<0.01),見表2。
2.3 心理資本和應對方式相關分析
采用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法對心理資本和應對方式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見表3,結果表明本研究對象的心理資本總分及自我效能、韌性、希望、樂觀得分分別與積極應對方式呈顯著正相關(p<0.01);心理資本總分、希望得分分別與消極應對方式呈顯著負相關(p<0.05)。
2.4 心理資本對應對方式的回歸分析
以心理資本總分為自變量,積極應對方式和消極應對方式分別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見表4。由表4可知,心理資本對積極應對的預測系數(shù)β值為0.498,且達到顯著性水平(p<0.001),心理資本可以正向預測出積極應對24.8%的變化;心理資本對消極應對的預測系數(shù)β值為-0.176,且達到顯著性水平(p<0.05),心理資本可以負向預測出消極應對的3.1%的變化。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高校輔導員的心理資本水平較高,男性的自我效能感顯著高于女性,這可能是由于受到男尊女卑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導致男性輔導員在面對問題時,較女性輔導員更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夠解決。
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高校輔導員的心理資本對其積極應對方式和消極應對方式均有顯著影響,這說明,心理資本對高校輔導員的積極應對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提示我們,提升和加強高校輔導員的心理資本水平,將能促使其更能有效勝任崗位,處理各項棘手的學生事務。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樣本量較小,可能代表性較差。下一步研究應選擇更大的樣本量,以使研究結果更具代表性,并進一步探索高校輔導員身心素質的提升模式。
【參考文獻】
[1]Luthans F, Luthans KW, Luthans BC.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Beyond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J].Business horizons, 2004,47(1):45-50.
[2]Lazarus RS. Coping theory and research: Past, present, and future[J].Psychosomatic Medicine, 1993,55(6):234-247.
[3]張闊,張賽,董穎紅.積極心理資本:測量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0(1).
[4]解亞寧.簡易應對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8,6(2):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