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盛
[摘 要]中國法律史是法學的基礎學科,也是法學教育的主干課程。近年來,中國法律史教學面臨諸多困難,其原因既與高校教育環(huán)境的變化相關,也與課程本身的特點及課程設置邊緣化相關。在當今高?!半p一流”建設進入全面實施的背景下,重視中國法傳統(tǒng)的呼聲日漸高漲,要解決中國法律史教學所面臨的問題,應從重構學科定位、教材改革、教學方法探索以及完善課程體系等方面入手,探索合理的改革路徑。
[關鍵詞]“雙一流”建設;中國法律史;教學改革;路徑分析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9)08-0098-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8.018
中國法律史是法學的基礎學科,也是法學專業(yè)學生必須完成的10門專業(yè)必修課程之一。隨著高校“雙一流”建設的全面實施,新的學科評價體系的構建,基礎理論學科日益受到重視,中國法律史教學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不斷凸顯。
一、中國法律史所處困境及成因
從學科構成來看,中國法律史是研究中國歷史的法律制度、法律思想以及法律文化的一門學科,它在當下的法學課程體系中,通常是以中國法制史的形式進行開設的。就學科性質而論,中國法律史既屬于法學的基礎學科,同時也是歷史學研究的重要領域,因而具有典型的交叉學科特征。就學科功能而言,中國法律史為部門法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知識背景和理論常識,有助于深度解析當前某些法律問題產生的文化原因,并立足本土資源探尋問題解決之道。改革開放后,隨著高?;謴头▽W教育,法律史經歷過輝煌發(fā)展時期,甚至一度被視為法學的領軍學科。但自本世紀以來,法律史學科地位急劇下滑,逐漸邊緣化,成為很多學生甚至法學教育者眼中可有可無的課程,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高校擴招后教育環(huán)境變化使然
本世紀初,中國高校走上了擴招的快車道,大學逐漸從精英教育轉變?yōu)榇蟊娀逃瞬攀袌龉┐笥谇笤斐删蜆I(yè)競爭壓力劇增。對于高校而言,謀生存、求發(fā)展,提高學生就業(yè)率成為了發(fā)展的首要目標,眾多基礎性學科因就業(yè)率較低而普遍受到冷落。法學雖然屬于社會需求量較大的熱門學科,但因開設門檻較低而逐漸趨于飽和,甚至在近年來成為社會各界熱議的就業(yè)難專業(yè)。就業(yè)壓力的增加勢必造成法學專業(yè)內部各學科資源分配的差異化。應用性強的部門法學科(如民商法、經濟法、刑法等)因有助于就業(yè)而備受青睞,而法律史、法理學等因應用性偏弱而受到冷遇。甚至有不少人認為,法學教育只要開設一些技能型的課程(諸如談判技巧訓練、法律實務、考證技能等),增強學生的應試能力和實務技巧,切實提高就業(yè)率即屬成功。誠然,將就業(yè)市場作為決定法學教育資源配置的調節(jié)器無可厚非,但過于追求實用性,勢必造成部分高校盲目增加所謂的就業(yè)導向型課程,導致法學院學生不得不將大部分精力傾注于司考、考研、國考之上,結果造成本科教育走向??苹?、平庸化、功利化。
(二)課程設置邊緣化造成學科地位下降
中國法律史課程設置長期受到忽視和縮減,在整個中國法學體系中處于邊緣化。從課程設置來看,盡管中國法律史是法學核心主干課程,但部分法學院校對其學科特點與地位并不了解,認為這門課程是教歷史,與法學專業(yè)不相關,因此在課程設置上壓縮學時、學分,造成授課內容大幅減少,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主干課程尚且如此,中國法律思想史、外國法制史等選修課程的地位可想而知,選其課者更加寥寥無幾。從長遠來看,法學教育肩負著健全法律人格、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的重任,尤其在全球化時代,本民族的法傳統(tǒng)、法文化日益受到重視。指出,“西方國家在輸出強大的法律框架、結構、運行機制、原則規(guī)則知識之同時,也在梳理和發(fā)掘自己的法律歷史”[1]。中國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丟棄自己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是危險和短視的。中國法律史在整個法學課程體系中,承擔著傳承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重要功能,如果國內法學界對其重要性不能達成共識,勢必會弱化法律人才的培養(yǎng)。
(三)與當代法律體系之間存在較大差別
不可否認的是,中國法律史所面臨的困境并非僅僅是由外在環(huán)境決定的,其知識結構的獨特性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中國法律史是法學與歷史學的交叉學科,與當代法律體系存在巨大差異,導致了兩者在法律話語、理論及知識結構等方面難以有效對接。法學專業(yè)學生的主修課程是當代部門法及法學理論,接受的是現(xiàn)代法學思維訓練,若用這種思維定式去理解古代的法現(xiàn)象,難免就會出現(xiàn)偏差和誤讀。例如,當代刑法秉持罪刑法定原則,“法無明文規(guī)定不為罪”,而中國古代刑法實踐則廣泛適用類推比附,司法官被賦予較高的自由裁量權;又如,當代刑法遵循罪刑相適應原則,而古代刑法則往往適用同罪異罰,定罪量刑往往會根據身份關系而輕重其罪。甚至包括“法”“法治”“重罪”等諸多法律概念的界定,古今之間的差別也是極大的。因此,如何調和法學專業(yè)的現(xiàn)實性與法律史的歷史性之間的差異,是法律史學科發(fā)展需要解決的問題。中國法律史的入門門檻較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接受這門課的難度。中國古代的法律知識是古人的智慧結晶,它記載在《刑法志》、律典、判例甚至簡牘之上,所使用的多是艱深難懂的古代法律語言,學習中國法律史難免會面臨古文關,需要花較大功夫才能熟悉掌握。而且,法律史知識覆蓋面廣、時間跨度大,內容龐雜,與古代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知識聯(lián)系緊密,要完全理解殊非易事。對于法學專業(yè)的學生而言,中國法律史容易被視為一門拿到學分即可的普通課程,在將來的學習工作中很難用得上,因此缺乏學習動力。
二、中國法律史教學改革的路徑
在“雙一流”建設全面實施的背景下,法學教育應重視中國法傳統(tǒng)的呼聲日漸高漲,對法律史課程的教學改革和探索更加迫切。
(一)調整學科定位
當前高?!半p一流”建設正如火如荼展開,要實現(xiàn)高等教育內涵式發(fā)展,就必須夯實學科基礎,重視基礎理論學科建設。中國法律史是法學教育的基礎學科,有著豐富的現(xiàn)代價值,對于當代立法、施法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雖然近代以來西風東漸,傳統(tǒng)法律在制度層面上已經消亡,但傳統(tǒng)法文化仍然沉淀下來,甚至在潛意識層面對當下的法律活動產生指令作用。法律史能夠揭示法律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它既能讓我們了解當代法律演變過程,也能讓我們理解現(xiàn)今的法律在不久的將來會以怎樣的方式進入到歷史的書寫體系之中。(最新的《中國法制史》馬工程重點教材已經將法律史的斷代下限拉近到2010年)。中國法律史還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包括近年來法學界熱議的法律現(xiàn)代化與法律本土化之爭,背后隱含了傳統(tǒng)法律文化現(xiàn)代價值的重新發(fā)掘問題。正所謂鑒古方能知今,現(xiàn)代法治建設需要整合本土資源,要解決當下法律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法治模式,實現(xiàn)良法善治,少走彎路。如果僅僅聚焦于現(xiàn)實,而不回溯歷史、借鑒歷史經驗,是不足以在深層次上予以透析的。正如馬小紅教授所指出:“任何一個民族和國家的法律都凝結著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和精神。如果只關注現(xiàn)行的法規(guī)、法條及法律程序,法律人充其量只是制度的工具。只有在深刻地理解了法律背后的精神時,法律的宗旨在法律執(zhí)行時才會得以充分的體現(xiàn)”[2]。近年來法學界所關注的《民法典草案》,在編撰過程中也強調了重視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精華,……與民法的理念和原則是相通的。制定民法總則,必須堅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和傳承包括中華法律文化在內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時代價值,讓我們的民法總則體現(xiàn)鮮明的民族性”[3]。這表明,在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倡導樹立文化自信的新形勢下,要挖掘傳統(tǒng)法文化的優(yōu)秀資源,更離不開法律史的研究與教學。
此外,法學屬于社會科學,其分支各學科主要偏向于應用性質,唯獨法律史有所不同,它是一門交叉學科,帶有較為鮮明的人文學科特征。這種差異固然是其地位邊緣化的重要原因,但換一角度來看,這也賦予了法律史在法學人才培養(yǎng)方面的獨特價值。尤其在“雙一流”建設全面發(fā)展的今天,對高校素質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素質教育的核心在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和個人素質。法律史的學科優(yōu)勢在于,它立足于歷史與現(xiàn)實的結合,其背后是以源遠流長的制度、思想、文化作為支撐,其知識體系與歷史、政治、哲學、文化等諸多相關學科的知識背景相互關聯(lián)、交織。通過法律史的學習,有助于法科學生在掌握基礎法學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其所必需的法律理性思維,培養(yǎng)其應具有追求正義、為人正直、崇尚公平、潔身自好的優(yōu)良道德品質,完成學識與人格素養(yǎng)的共同進步。
(二)推進教材建設
教材建設是學科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也是法學教育的基礎所在。目前教材編纂體例上較為突出、亟需解決的問題是嚴重的同質化現(xiàn)象。體例上多以朝代順序為綱,再將立法修律、部門法狀況、司法活動、監(jiān)察制度等內容放在各朝代進行編排。雖然這種體例能夠對各朝代法律進行全貌展現(xiàn),但也導致法律史教材存在著較為明顯的重“史”輕“法”的問題,甚至有淪為法律編年史之嫌。對于這種編寫體例,學界不乏批評之聲。由于古代法以事類職,在對應現(xiàn)行法律時缺乏有關部門法的規(guī)定,因此,有必要從古代法中辨析出權與法的一般規(guī)則,作為解讀中國傳統(tǒng)法制的方法。在法律部門內部,根據規(guī)范和制度的不同作用,編寫不同制度,力求在近現(xiàn)代法律中找到對應的規(guī)范。有些法律史的知識內容,如中國古代婚姻制度、土地制度等,按照分斷代講解,容易出現(xiàn)重復贅述,所以有必要打通斷代,以專題形式集中講授,便于更加清晰地勾勒其演變脈絡。概括地說,中國法律史教材的編纂,重點在于解決法學學生的知識體系的基礎構筑問題,通過觀察在中國歷史上發(fā)生、發(fā)展、運行的各項制度機制,讓學生從歷史的發(fā)展中具體地把握當代部門法的知識。既要清晰勾勒出法律制度的歷史沿革,又能構建出以部門法理論為基礎形成的知識框架體系;既要明晰中國古代法律和現(xiàn)行法律體系的巨大差別,又能發(fā)掘出當代法律制度規(guī)范及其運行機制與中國法律歷史、法律文化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既要注意西方的當代法律話語體系與中國傳統(tǒng)法律話語體系的對接問題,也要關注當代法律知識結構與傳統(tǒng)法律知識結構的整合問題。尤其應注重法律制度沿革史與法律制度專題史之間的有機結合,不但在宏觀上對我國法律產生、發(fā)展和演變的歷史軌跡進行梳理,而且還要以現(xiàn)行部門法為框架,通過專題形式對我國歷代有關法律制度進行分析、概括和闡釋。
除了基本教材之外,編寫配套的教輔教材也必不可少。教輔教材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理解法律史內容,從而降低學習的入門門檻。配套教材可以包括兩類:一類是案例教材。此類教材可以收集、整理古代典型案例,并借助法學理論進行分析,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古代的法律現(xiàn)象,理解古人的法律智慧,明晰古今法律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從而活化枯燥的知識點。另一類是法律經典文獻導讀。中國古代法律的致思方式、邏輯結構、話語表達,無不附麗于法律典籍之中。要讓學生真正領略原汁原味的傳統(tǒng)法律,閱讀經典文本當然是不可或缺的??紤]到在中國法律史教材中放置過多的古籍原文并不現(xiàn)實,因此有必要編纂高質量的法史經典文獻導讀,并且配上精當到位的注釋和解讀,以便于引導學生理解文義,進而激發(fā)對古典文獻的閱讀興趣。
(三)探索教學方法
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中國法律史課程建設的生命線。由于中國法律史兼具法學與史學的特點,故其教學中容易出現(xiàn)兩種傾向:一種傾向是“要么脫離現(xiàn)實,只對中國傳統(tǒng)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現(xiàn)象進行羅列”;另一種傾向是“要么脫離歷史,完全從現(xiàn)行制度切入來對中國傳統(tǒng)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現(xiàn)象進行分析和評價”[4]。在筆者看來,法律史教學方法雖無一定之規(guī),然究其關鍵,并不僅僅是將知識點按部就班地講解清楚,而是要處理好通俗易懂與準確深刻之間的平衡,要處理好理論框架體系構建與歷史敘事之間的平衡,還要處理好引用原始史料與運用現(xiàn)代法學語言和理論之間的平衡。在教學內容的更新上,可以適當加入法社會學的實例、文化學的分析結論和古代文體解讀的內容??傊纫寣W生在課堂教學中獲得歷史的代入感,又能與現(xiàn)實相呼應,達至古今融通。值得一提的是,隨著高校教學條件的不斷改善,多媒體教學已經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中,對中國法律史的教學而言,利用多媒體教學有其天然優(yōu)勢,原因在于:法律史可以借助法律文獻、圖片和視頻來輔助教學,通過文書、文物的展示,能夠復活歷史中的法律,讓法律史教學跳出書本。例如,漢代“酎金律”是漢武帝時期為打擊諸侯王而設置的一部法律,但對于酎金的形制概念,傳統(tǒng)教學只能停留于史籍的文字敘述。隨著近年來海昏侯墓的發(fā)掘,酎金的真面目亦隨之重見天日,這樣一來,酎金也就從文字記載變?yōu)榛钌膶嵨飯D片呈現(xiàn)在屏幕之上,極大地增強了教學的現(xiàn)場感,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目前國內已有不少學者提議“利用信息技術、計算機系統(tǒng)、互聯(lián)網到現(xiàn)在的大數據、人工智能,提高司法改革的公平與教育,使法學教育內容有所改進,不斷豐富化”。
(四)完善課程體系
在現(xiàn)有的法學學科體系中,中國法律史被拆分為中國法制史和中國法律思想史兩門相對獨立的課程,前者作為必修課開設,而后者則被設置為選修課。其實,這種人為劃分并不符合法律史教學的根本規(guī)律,法史學界有識之士已經為此多有呼吁。筆者認為,法律制度與法律思想都屬于法律史范疇,兩者是緊密相連的整體。法律思想為法律制度的創(chuàng)設、運行提供指導,而法律制度則是法律思想得到實踐的表現(xiàn)形式,也能反過來推動思想的變遷。學習制度而不了解制度背后的思想,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戰(zhàn)國變法活動為例,當時的李悝作《法經》、商鞅變法等一系列立法改制活動,說到底都是當時法家思想從理論到實踐的結果。此外,中國法律史還應當重視法律文化的講授,法律文化是從歷史沉淀而來的觀念系統(tǒng),它涉及到人們對法律知識的看法和行為方式,也決定了法律的價值追求,是法律規(guī)則的基礎。傳統(tǒng)法的諸多問題歸根結底是文化問題,理解了法律文化,各種紛繁復雜的法現(xiàn)象自然也就迎刃而解。因此,在中國法律史的課程體系建設中,既要以中國法制史為主干,又要適當地整合中國法律思想史以及法律文化,充分挖掘學科潛力,構建出知識結構完整的課程體系。
參考文獻:
[1]陳曉楓.中國法制史新編[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前言1.
[2]馬小紅.珍惜中國傳統(tǒng)法——中國法律史教學和研究的反思[J].北方法學,2007(1):143-154.
[3]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草案)》的說明 [EB/OL].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17-03/09/content_2013899.htm.2019-3-1.
[4]王曉峰.中國法律史教學的困境與創(chuàng)新[J].知識經濟,2013(16):44、57.
Reflections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hinese Legal Histo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rate” Construction
ZHONG Sheng
Abstract: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aw is the basic subject of law and the main course of legal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legal history faces many difficulties. The reasons are related to the changes in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iculum itself and the marginalization of curriculu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First-rate”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all for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Chinese legal tradition is growing. To solve the problems faced by Chinese legal history teaching, we should reconstruct the discipline orientation, textbook reform, teaching methods and perfect courses. Start with the system and explore a reasonable path of reform.
Key words:? “Double First-rate” construction; Chinese legal history; teaching reform; path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