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建明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對于學校而言,教師是立校之本、興校之源。我在小學、初中做校長近8年時間,其間,最讓我感到壓力的事情就是教師問題。一個問題是家長挑老師,有時甚至聯(lián)名要求調換老師,當事教師難堪不已,甚至離開學校,告別講臺。另一個問題是沒有人愿意做班主任。每年9月1日是中小學新生開學報到的日子,可是,有一年到8月30日學校還沒有配齊班主任,分管校長找老師談話,老師個個躲得遠遠的,生怕逼他做班主任。
問題促進反思。老師們每天起早摸黑、勤勤懇懇教書育人,為什么得不到家長認可?那么優(yōu)秀的青年教師們,為什么還會受到一些家長的非議和排斥?教師的待遇逐年提高,中高級教師的收入也算較為體面,為什么教師這一職業(yè)的自豪感、幸福感卻沒有隨之提升?
華東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寧本濤教授對中小學教師職業(yè)幸福感缺失的問題有著長期深入的研究,他用“忙、盲、?!比齻€字對中小學教師的狀況做了解讀。
第一個字是忙碌的“忙”?!皬脑绲酵肀扰_€累,一日三餐時間不對。一時一刻不敢離位,下班不休還要開會?!倍际墙處煹纳畹恼鎸崒懻铡?/p>
第二個字是盲目的“盲”。是指教師時常處在學??己酥笜?、教育教學改革、上級督導檢查、家長訴求和抱怨等多重壓力之下,往往不得不違心應對,我認為,這種長期盲目應付式的工作正是職業(yè)倦怠的首要原因。
第三個字是迷茫的“?!保侵附處煂ψ约旱穆殬I(yè)價值和努力方向感到焦慮和迷茫,在個人專業(yè)發(fā)展上沒有目標,沒有追求,把教書僅僅當成一個謀生的手段。
“忙、盲、茫”三個字生動形象地描述了我所到任學校多數(shù)教師的狀況。
學校里每天直接面對學生的是教師,學校教育需要通過教師開展,學校的教育目標需要通過教師來實現(xiàn),因此,作為校長,要引領一所學校的發(fā)展,首先要為學校教師找到職業(yè)價值。要讓每一位老師明白“我是誰”“我從哪兒來”“我要往哪里去”。
幾年來,我們運用“放、管、服”的思路,調整教師管理思路、優(yōu)化教學評價辦法、創(chuàng)新校本研修策略,促進了教師教育教學技能的快速提升,激發(fā)了教師的教育教學激情,讓年輕教師能夠自信地站穩(wěn)講臺,中青年教師樂于做班主任、爭當班主任。
“放”,就是“解放教師”,給教師松綁。教育,是一個繁瑣細致的工作,是一個良心活,是一個必須用心、用情才能做成、做好的工作。所以,只有當教師認同教育,自覺自愿地工作時,才會有理想的教育成效。
因此,我們在教師考核、學生評價、教學改革等工作中盡最大可能去除教師身上的條條框框,充分發(fā)揮教師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比如,在對教師的教學評價中,我們不只是考核某老師所教學科或所帶班級的成績,而是推行捆綁式、全方位地考核,以學生為主體,以班級、年級為單位,全面考察學生的文化成績、品德操行、運動健康、藝術修養(yǎng)等,對班級、年級的任課教師做出綜合評價。這樣的評價改革,避免教師們?yōu)榱艘粌蓚€評價指標進行不必要的競爭,減輕了教師的壓力。
教育本身有復雜性,教師個體有差異性,所以,我們常說,教無定法,我們制定《教學常規(guī)指南》,所謂“指南”不是“規(guī)定”,而是給老師提出指導性意見,尊重差異,不去強制,當老師沒有壓迫感時反而更能心甘情愿地按照《指南》要求做。
“管”,就是管住底線?!胺拧笔亲杂?,“管”是約束。沒有約束就沒有自由。在黨紀黨風、師德師風、學生安全、依法從教等方面筑牢底線,劃出紅線,既是對老師的基本要求,也是對老師、對教育的切實保護。除嚴格貫徹執(zhí)行《黃岡市教育系統(tǒng)師風建設“十個禁止”》《黃岡市師德師風考評細則》之外,我們還制訂了“規(guī)范從教36條”,把底線劃得更清晰明了。
“服”,就是服務于教師,為教師提供支持和幫助。中小學教師職業(yè)是一個相對較為封閉的職業(yè),老師們多數(shù)都與外界接觸少,他們在學校的工作、生活環(huán)境直接影響和決定著他們對工作和生活的認識,每一個校長都要盡一切可能為教師的工作和生活創(chuàng)造便利條件,讓老師舒心工作、順心生活,讓教師以自己的職業(yè)為榮。
當然,校長要為教師做的最大的服務,就是為教師的專業(yè)學習提供支持和幫助。近年來,我們在這方面的做法可以總結為“五開展,五提升”。
開展讀書寫作,提升教師人文素養(yǎng)。我們?yōu)榻處熼_展讀書、征文、演講等活動,將老師的讀書心得文章在學校公眾號推送,擇優(yōu)向報紙雜志推薦,還結集編印,把老師自己提煉的教育理念懸掛在校園最醒目的位置,讓老師收獲自信和自豪感。
開展師徒結對,提升教育教學技能。為了讓新教師到學校后都能迅速適應崗位要求,站穩(wěn)講臺,我們通過“青藍工程”、師徒結對的形式對新上崗教師進行傳幫帶。在新教師第一學期的適應性帶教中,師傅每周必聽徒弟一兩節(jié)課,徒弟除自己上課外,其余時間都要在師傅班上聽課。要求師傅做到“三帶”,徒弟做到“三學”。
開展校本研究,提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面對年輕教師站不穩(wěn)講臺、中老年教師不愿上講臺的情況,我們認識到,學校沒有校本教研,不僅新課程改革無法推進,就是常規(guī)教學都會出問題。近年來,我們把校本教研,特別是青年教師的成長作為學校的首要工作來抓。我們在調整校級干部分工時,讓語文特級教師王溶冰老師從教學常規(guī)管理中解脫出來,專職做校本教師培養(yǎng)工作。一開始,有些人還不理解,認為教研事少,我們把最好的干部給浪費了。但是,不到一年時間,王溶冰老師讓大家都見到了校本教研的成效。
開展論壇講座,提升教師成長空間。老師的專業(yè)成長過程中也需要展示自己思想、智慧、成果的舞臺。我們在校內定期舉辦名師講壇和班主任論壇,定期編發(fā)《我們的教研故事》,期末把教師總結會改為教師的教育教學智慧分享會,還經常邀請校外專家、同行到學校做講座和交流,推送名師到外地送教、送培。
開展典型推介,提升教師職業(yè)認同。學校每年開展“最美教師”“卓越教師”“師德標兵”評選,舉辦班主任沙龍,讓老師們講述自己身邊的教師的感人故事,學校向社會和媒體推介學校的先進典型等等,這些活動和舉措讓學校老師的美言美行在廣大學生和家長中廣泛傳播,增強了教師教書育人的榮譽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學校一位語文教師長期堅持利用周末和假期,帶著學生到遺愛湖公園、東坡赤壁學習、吟誦古詩詞,我們知道后推薦給黃岡電視臺,他們做了專題報道后,得到黃岡市委宣傳部領導的高度贊揚。
教育部長陳寶生說:“教育質量是尊敬出來的,不是誰抓出來的?!苯逃且粋€神圣的職業(yè),但從事這個職業(yè)的教師都是平凡人、普通人。校長每天面對的就是這些平凡人、普通人,在校長層面將陳部長的講話精神落實、落細,我的理解是,尊重教師個性,提升教師職業(yè)認同感和幸福感,搭建教師專業(yè)成長平臺,激發(fā)教師的教育活力和熱情,促進教師自我發(fā)展。
(作者系黃岡思源實驗學校校長)
責任編輯/鄢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