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忠霞
(膠州市膠北鎮(zhèn)衛(wèi)生院 山東 青島 266313)
十二指腸球部病變?yōu)榕R床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患者癥狀以疼痛、反酸、噯氣等為主。發(fā)病后,及早給予診斷,可明確病灶的大小及性質,供臨床提供參考,為患者制定針對性的方案,對疾病進行治療。十二指腸球部病變的常規(guī)診斷技術,以胃鏡診斷為主,雖可檢出疾病,但患者痛苦大,惡心嘔吐、血壓升高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的風險高。有研究指出,將上消化道鋇餐造影應用到疾病的診斷中,可有效彌補胃鏡的缺陷,且檢出率同樣值得肯定。本文于本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十二指腸球部病變患者中,隨機選取68例作為樣本,闡述了上消化道鋇餐造影的應用方法,觀察了應用效果:
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組,觀察組(n=34)性別:男/女=19/15,年齡(42.15±5.00)歲。對照組(n=34)性別:男/女=20/14,年齡(41.78±4.69)歲。兩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采用胃鏡診斷,觀察組采用上消化道鋇餐造影診斷,方法如下:(1)檢查前12h禁食禁飲。(2)檢查前,快速取產氣粉3g置于患者舌上,囑其采用10ml溫水送服,后給予鋇劑50ml口服。(3)患者仰臥于胃腸機床上,翻滾2~3次,胃內充氣鋇擴張后,采用壓迫器壓迫十二指腸部位,觀察胃內有無龕影。(4)患者取俯臥位、站立右前斜位,繼續(xù)觀察十二指腸球部有無黏膜像。(5)給予患者鋇劑20ml口服,觀察十二指腸降部輪廓及蠕動情況。
采用SPSS21.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P<0.05視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炎癥、占位性病變檢出率,分別為17.6%、70.6%及11.8%,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檢出率對比[n(%)]
觀察組檢查時間(5.1±0.2)min、VAS為0分、依從性100%、不良反應發(fā)生率2.9%,與對照組差異顯著(P<0.5),見表2。
表2 檢查情況對比
十二指腸球部病變的常規(guī)診斷技術,以胃鏡診斷為主,雖檢出率高,但患者痛苦大,且依從性差,檢查所需時間長,效率低[1]。本組采用胃鏡診斷的患者,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炎癥、占位性病變檢出率,分別為17.6%、70.6%及11.8%。進一步觀察發(fā)現(xiàn),患者檢查時間(10.5±1.3)min、VAS為(4.1±0.2)分、依從性67.6%、不良反應發(fā)生率20.6%。
近年來,隨著醫(yī)療衛(wèi)生領域影像學技術發(fā)展水平的提升,上消化道鋇餐造影出現(xiàn),并被應用到了十二指腸球部病變的診斷過程中,取得了滿意的效果。與常規(guī)胃鏡檢查相比,上消化道鋇餐造影的優(yōu)勢,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1)效率高:該檢查方法操作簡單且便利,僅需給予患者鋇劑口服,并采用X線機對病變部位進行觀察即可,因此,檢查時間一般較短[2]。(2)痛苦?。号c胃鏡相比,上消化道鋇餐造影檢查無需進行侵入性操作,檢查器械不會對胃腸道黏膜造成損傷,因此,患者痛苦較小,依從性較高。(3)不良反應少:胃鏡檢查時,患者常見惡心嘔吐、血壓升高等不良反應。因上消化道鋇餐造影無需進行侵入性操作,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低。(4)檢出率高:采用上消化道鋇餐造影診斷疾病,臨床可通過對龕影的觀察,清晰的判斷患者十二指腸球部有無病變,明確病變的表現(xiàn),提高疾病檢出率。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采用上消化道鋇餐造影診斷的患者,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炎癥、占位性病變檢出率,分別為17.6%、67.6%及11.8%,與采用胃鏡診斷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進一步觀察發(fā)現(xiàn),本組患者檢查時間(5.1±0.2)min、VAS為0分、依從性100%、不良反應發(fā)生率2.9%,與采用胃鏡診斷相比,優(yōu)勢顯著(P<0.5)。
綜上所述,將上消化道鋇餐造影應用到十二指腸球部病變的診斷中,檢出率較高,且無疼痛,檢查時間短,可有效提升患者的依從性,減少不良反應,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