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靜 魏江輝 劉真文
【摘要】 目的探究護理干預對流浪精神病患者不良行為的效果。方法 120例流浪精神病患者, 按照住院號尾數單雙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每組6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住院精神病人康復療效評定量表(IPROS)評分。結果 護理前, 兩組患者工療情況、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講究衛(wèi)生能力、關心和興趣評分及總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觀察組患者工療情況、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講究衛(wèi)生能力、關心和興趣評分及總分分別為(17.04±1.11)、(17.35±1.52)、(11.47±1.15)、(18.21±1.45)、(19.27±1.54)、(83.34±9.41)分, 均低于對照組的(19.49±1.15)、(18.24±1.13)、(15.03±1.52)、(22.03±2.47)、(22.47±2.66)、(97.26±10.22)分,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流浪精神病患者采用護理干預能顯著改善其不良行為, 降低危險性, 有助于社會功能的恢復, 值得應用與推廣。
【關鍵詞】 流浪精神病;護理干預;不良行為;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2.098
精神病又被稱為嚴重心理障礙, 精神病患者主要表現為精神心理出現明顯而持久的異常。精神病患者受所患精神類疾病影響, 其動作和行為往往較難被普通人群所理解, 部分患者甚至會出現自傷、自殺、傷害他人等攻擊性行為[1, 2]。精神病的發(fā)生多與遺傳因素、出生缺陷、體質因素、個性特征以及器質因素有關, 該病常顯現于青壯年時期, 有時為持續(xù)進展, 有時為間斷發(fā)作, 致殘率較高, 常呈現慢性發(fā)展趨勢[3, 4]。流浪精神病患者是一種無人監(jiān)管、患精神疾病的特殊群體, 相對有家屬照料的精神病患者, 流浪精神病患者因其流浪的生活經歷, 多數伴有不知洗漱、撿食垃圾等不良行為, 單純采取常規(guī)護理無法有效恢復患者的社會功能[5]。但隨著國家對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禍的重視, 特別是《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療工作規(guī)范(2012年版)》頒布后, 各級政府對該類人群有了干預措施和管理流程。東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作為東莞市政府指定收治流浪精神病患者的專科醫(yī)院, 對該類患者進行合理診療與護理。本研究分析護理干預對流浪精神病患者不良行為的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120例流浪精神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且本研究已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將患者按照住院號尾數單雙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每組6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見表1。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 2. 1 納入標準 ①資料健全者;②無其他臟器系統(tǒng)病變者;③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6], 存在不知洗漱、撿食垃圾等不良行為。
1. 2. 2 排除標準 ①嚴重軀體疾病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者;②文盲及聽力障礙者;③中途退出/轉院者或不愿加入本次研究且不予合作者。
1. 3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 包括健康宣教、心理護理、遵醫(yī)囑用藥、日常飲食指導、定期查房。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護理干預, 具體內容如下。
1. 3. 1 健康教育 護理人員在與患者接觸時, 應給予精神和心理上的支持, 關注患者的心理變化, 態(tài)度親和, 拉近與患者之間的距離, 消除護患陌生感, 帶患者了解院內生活作息制度, 樹立健康生活習慣意識, 叮囑患者積極接受治療。
1. 3. 2 生活自理能力訓練 采用先示范后教育的方式, 對患者作息時間進行嚴格要求, 實際操作過程中適時督導、矯正, 提升患者的住院舒適感, 嚴格個人衛(wèi)生, 及時更換干凈衣物, 定時洗澡、洗頭、修剪指甲、整理床鋪, 保證病房干凈整齊, 引導其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行為習慣。
1. 3. 3 不良行為糾正 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制定干預措施, 對有撿食垃圾習慣的患者, 叮囑其飯前飯后洗手, 并加強宣教;對席地而睡的患者, 調整其作息規(guī)則, 進行睡眠指導, 樹立健康的睡眠習慣與意識, 每次睡覺前督促其睡覺上床;對隨地大小便者, 應講解大小便要入廁促使其形成羞恥感及自尊感, 告知廁所方位, 養(yǎng)成健康排便習慣。
1. 3. 4 心理護理 流浪精神病患者通常為民警、救助站等送院治療, 這類群體長期處于無人監(jiān)護和關懷的狀態(tài), 缺乏有效照顧, 因此需要對他們的心理給予呵護, 給予應有的尊重和非歧視的對待。針對以上情況, 護理人員應聽取患者的心聲, 關懷其內心真實感受, 根據每位患者個體情況給予最大程度的心理支持, 耐心、熱情地幫助這些患者, 使用語言、肢體、眼神、獎勵等多方式對此類患者進行心理調控, 從而提升其治療及護理的依從性。
1. 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為判斷患者實際社會功能缺陷程度, 于護理前和護理6周后采用IPROS對患者進行評定 [7], 并比較。IPROS有工療情況、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講究衛(wèi)生能力、關心和興趣5個分量表, 共36個項目, 每個項目有0、1、2、3、4、9分, 社會功能缺陷與分數成反比, 分數越高表示社會功能缺陷越重。
1. 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護理前, 兩組患者工療情況、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講究衛(wèi)生能力、關心和興趣評分及總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觀察組患者工療情況、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講究衛(wèi)生能力、關心和興趣評分及總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精神病是指在各種生物學、心理學以及社會環(huán)境因素影響下, 大腦功能失調, 導致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精神活動出現障礙的疾病。而流浪精神病患者由于長期間在外流浪, 生活環(huán)境惡劣, 缺乏家屬和社區(qū)的監(jiān)管, 常造成毀壞公物、擾亂交通及破壞社會治安等肇事、肇禍事件, 給社會的公共安全和人民財產帶來隱患[8]。
流浪精神病患者具有來源特殊、缺乏病史資料、生活無法自理、語言溝通障礙、護理操作困難、軀體狀況差等各方面問題, 不僅存在暴力傾向, 且存在個人衛(wèi)生極差、隨地大小便、衣著臟亂、不知羞恥等問題, 無法融入到社會中。袁智云[9]對流浪精神病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后發(fā)現, 護理干預可顯著改善患者的不良行為。本研究對該類患者采取護理干預后, 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工療情況、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講究衛(wèi)生能力、關心和興趣評分及總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與上述研究結果相符, 分析原因:此類患者長期在外流浪, 經濟拮據, 進食無規(guī)律, 衛(wèi)生條件差, 個人生活疏于自理, 社會功能也逐漸出現退化甚至喪失, 最終病情遷延、衰退[10]。護理人員在護理期間需要具有高度的責任心, 對其進行健康宣教、不良行為糾正、生活自理能力訓練、心理護理等全方位的相關護理, 改善患者的不良行為, 不僅能提高患者的心理素質, 還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培養(yǎng)正確的理念, 降低其危險性, 改善不良行為, 讓其更快地融入社會中。但在實踐中也體會到, 由于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特性, 護理實施過程中存在諸多困難, 因此護理人員需花費更多的心力來糾正調整, 需具有較強的耐心、愛心及專業(yè)素養(yǎng), 針對患者存在的具體實際問題, 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個人衛(wèi)生意識, 改善流浪精神病患者不良習慣, 給予針對性的詳細指導, 為患者盡快回歸社會奠定堅實基礎[11, 12]。
綜上所述, 流浪精神病患者采用護理干預能顯著改善其不良行為, 降低危險性, 有助于社會功能的恢復, 使其更早地融入社會, 此方法值得臨床借鑒推廣。
參考文獻
[1] 孫薇, 張建, 于俠, 等. 綜合護理干預對社會流浪精神疾病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 齊魯護理雜志, 2017, 23(5):84-86.
[2] 付美華, 蕭志亮, 鐘遠慧, 等. 個體化言語護理在接診流浪精神病患者中的應用.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7, 14(12):153-155.
[3] 何麗嬋, 蘇珊娜, 謝靈玉, 等. 工作式管理對恢復期流浪精神病病人康復效果的影響. 護理研究, 2016, 30(17):2146-2148.
[4] 蕭素媚, 楊策策, 范關銀, 等. 不同性別流浪精神病患者特點分析及護理. 現代臨床護理, 2016, 15(8):19-23.
[5] 魏引皊. 優(yōu)質護理服務對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影響.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6, 35(24):3419-3421.
[6] 黎秀, 付美華, 曹治, 等. 流浪精神病人社會支持水平的調查分析. 現代臨床護理, 2016, 15(10):6-9.
[7] 何麗嬋, 蘇珊娜, 謝靈玉, 等. 流浪精神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實施與效果分析.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6, 35(15):2049-2051.
[8] Barder HE, Sundet K, Rund BR, et al. 10 year course of IQ in first-episode psychosis: relationship between duration of psychosis and long-term intellectual trajectories. Psychiatry research, 2015, 225(3):515-521.
[9] 袁智云. 護理干預在流浪精神病患者中的應用. 齊魯護理雜志, 2017, 23(15):89-90.
[10] 王秀菊.護理干預對流浪精神病患者不良行為的效果分析.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 2015, 6(10):143-144.
[11] 張海華, 曹巧玲, 焦茹. 護理干預對流浪精神病患者不良行為的改善效果觀察. 中國保健營養(yǎng), 2016, 26(4):192-193.
[12] 張薇芳, 李黎, 酈萍萍.護理干預對流浪精神病患者不良行為的效果分析. 醫(yī)學信息, 2014, 28(32):140-141.
[收稿日期:2019-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