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
“自學·議論·引導”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主要提倡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索,促使學生能夠做到高質量、有效率地學習,而并不是單純依靠教師的教學,也不會放任學生自由散漫地學習。教學預設是指在教學前根據(jù)教學內容進行備課,這樣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在實際教學中開展“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的教學預設,能夠保障教學工作順利開展。本篇文章主要探討了“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的教學預設。
“自學·議論·引導”這三者之間存在相互融合、相輔相成的關系,并貫穿于整個教學中。應用“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教學,不僅能夠體現(xiàn)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還能夠兼顧學生的自主學習,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在“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的引導下進行教學預設,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掌握教學的內容,因此,如何制定有效的教學預設就成為首要的問題。
一、“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的含義
1.自學
即自主學習,指學生能夠獨立地進行教學活動。自主學習的方式包括:閱讀,即學生看教材、看參考資料以及教師在黑板上的筆記等;思考,即學生能夠根據(jù)教師的講解,對提出的問題進行自主思考、推理、計算,直到問題得到完全解決;傾聽,即學生認真聽教師對知識的講解和學生的發(fā)言;操作,即自主進行教學道具、模型的制作,并進行相應的演示操作;記錄,即學生需要將教師板書上的內容及時記錄到筆記中,便于學習;作業(yè),即學生能夠高效、高質量地完成教師布置的教學任務,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議論
即適時議論,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開展生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交流討論活動,學生之間可以互相交流信息和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夠互相合作、互相激勵,從而得到共同發(fā)展。對于議論來說,是合作學習的一種形式,所以在實際學習中,學生要正確認識合作學習,并通過合作學習來解決遇到的難題。
3.引導
即相機引導,指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發(fā)揮出引導者的作用,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同時也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學生進行有效、鼓勵的點撥,促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既能自主開展,又能合作進行。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調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要統(tǒng)籌、協(xié)調并有效地開展智力活動和非智力活動,這樣才能更好地調整教和學之間的關系,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的效率。
二、“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的教學預設
1.加強“三個理解”,預設核心主線
對于“三個理解”來說,指的就是對數(shù)學的理解、對學生的理解以及對教學的理解,在開展教學之前的備課階段主要就是從這三方面進行研究,“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的應用也是以這三方面為基礎的。
首先,教師要正確理解數(shù)學的本質和含義,要弄明白“教什么”的問題,這樣才能合理有序地開展教學活動,才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很多數(shù)學教師對數(shù)學的理解并不完全,總會出現(xiàn)教學效果不理想和本末倒置等情況,這樣都不能達到新課改的要求。例如,教師在教學八年級“函數(shù)概念”的內容時,教師總會讓學生以自學的方式進行學習,學生也只能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來記住函數(shù)的概念,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教師缺少對函數(shù)概念的理解,沒有預設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和引導的環(huán)節(jié),而且認為學習概念的環(huán)節(jié)并不重要,所以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不能夠轉回到函數(shù)概念上,從而難以做到提高教學實效的目標。
其次,研究“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時,以“函數(shù)概念”為例進行教學,具體措施如下:在進行教學之前,學生已經(jīng)了解常量和變量之間的關系,教師提問學生:“同學們每天從家到學校都有哪些量?”學生會回答:“速度、時間和路程?!苯處熡謫枺骸斑@些量都用什么表示,并且他們之間的關系又是什么?”學生:“速度用v表示,時間用t表示,路程用s表示,s=v×t?!苯處焼枺骸爱攕一定時,v和t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學生經(jīng)過思考后回答:“當s一定時,v會隨著t的變化都會有相應的一個值與之對應,反之亦然。”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對函數(shù)的理解會更加深刻,有助于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教師要圍繞學生開展教學活動,要為學生提供交流合作的平臺,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提供學生展現(xiàn)個性的機會,有助于解決課前的預設與教學過程中及時調整的問題。
最后,教學預設要始終貼近核心主線進行,無論是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還是開展的教學活動,都要服務于課堂核心主線。
2.對教材進行重組,預設單元教學
對于數(shù)學教材來說,是經(jīng)過幾十年多位教育學專家的認真研究才制定的,具有一定的權威性,但是由于各個地區(qū)的教學程度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很大的差別,教師不能一味地按照教材內容教學,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理解,弄明白教材內容所呈現(xiàn)出的數(shù)學知識,并觀察教材上的解決措施是否合理,這樣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否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等。因此,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智力以及發(fā)展學生的情感和態(tài)度等,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從而有針對性的開展數(shù)學教學。
例如,教師在教學“因式分解”時,具體的措施如下:教師組織學生進行速算比賽,以(x+1)2-2(x+1)+1為例,要求學生進行獨立計算,教師對課堂進行管理,并邀請作答快的學生講解自己的思路和依據(jù),當問題解決以后,教師引入因式分解的定義,并組織學生進行因式分解的變式訓練,然后通過小組成員互查的方式來找出其中存在的錯誤,這樣就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構建出因式分解的體系,最后,教師向學生布置與因式分解相關的作業(yè),加深學生對因式分解的理解和掌握。通過對教材的重組,預設單元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學習數(shù)學知識。
3.設置學習過程,預設對話生成
學習過程要體現(xiàn)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并且呈現(xiàn)出教學方式的多樣化。不僅如此,教學過程和學習過程從本質上來看是一致的,學習過程是教學過程的前提和結果,教師要深入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掌握相關知識。以“等腰三角形”教學為例,教師引導學生回顧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并預習等腰三角形的定義:兩邊相等的三角形為等腰三角形。教師提出問題:“在△ABC中,AB=AC.求證:∠B=∠C”,此時,學生可以通過定義來解答,然后教師組織全班學生對研究成果進行交流,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正確地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而且還能加深記憶,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
綜上所述,“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的教學預設,能夠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更多數(shù)學知識,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