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華
【摘 要】社會新聞是反映當前社會生活、社會問題、社會風氣的報道。本文通過多年記者采寫社會新聞的經驗,介紹了采寫好社會新聞的技巧。
【關鍵詞】創(chuàng)新理念 ? 工匠精神 ? 新視角 ? 政治站位 ? 趣味性
隨著社會媒體業(yè)的快速發(fā)展,人們對社會輿論熱點的關注,以及媒體業(yè)給民生帶來的影響,對記者如何在新形勢下采訪,尤其是采寫社會新聞,提出了更大的挑戰(zhàn)。作為社會新聞記者深感“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的責任和使命。
所謂社會新聞,就是反映當前社會生活、社會問題、社會風氣的報道。有廣泛的社會興趣,并以社會道德倫理為基礎。寫作上富有人情味,講究趣味性。社會主義新聞機構發(fā)布社會新聞,目的是發(fā)揚社會生活的積極因素,培養(yǎng)公正健康的社會輿論,并同社會上不良現(xiàn)象作斗爭。
一、采寫社會新聞,要有創(chuàng)新理念
生活中的新人新事就是記者捕捉的對象。那么如何突破傳統(tǒng)意識,采寫出更適合、更經典的新聞呢?這就需要記者創(chuàng)新理念,摒棄原有的一事一報的“套路”。
1.加強政治意識,提高政治站位
作為社會新聞記者,一定要關注政治導向。要關注國家、國際政治氣息,有一個敏感的社會新聞鼻子。沒有一定的政治了解和消化,就不會有正確的輿論導向,就采寫不出經典而新奇的社會新聞來。比如:在采寫《快遞小哥》社會新聞時,記者沒有從快遞小哥工作入手,而是從他幫助一位迷了路的、患有海默氏綜合征的老婆婆去找女兒家入手。經過幾天耐心細致的尋找,終于幫助這位老婆婆找到了女兒的家。記者在采寫這篇新聞時引入了春節(jié)期間的新聞快遞小哥點贊,如果沒有關注到習近平總書記對快遞小哥的點贊,這條新聞報道出來就會平淡無奇,政治站位不高,起不到全社會對快遞小哥這個行業(yè)尊重的作用了。
2.開拓思路,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增加采寫趣味性
采寫社會新聞,應該是靈活的,有生命的。同時,采寫社會新聞,更應該具有趣味性。社會新聞應該是社會的一面鏡子,不但要照好,而且要達到濃妝淡抹總相宜境界。如何達到這樣的境界呢?記者在采寫新聞時要經常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趣味意識。社會新聞在采寫時,一定要貼近民生,把老百姓身邊生活中發(fā)生的事第一時間,以最鮮活的筆觸呈現(xiàn)出來,并且還要注意采寫的形式要吸引受眾。比如,在記者采寫《藍莓先生》這篇報道時,沒有簡單地直接從“三農”致富出發(fā),而是從他跟一位老人打乒乓球入手,一個30多歲的年輕人和一位60多歲的老人家揮汗如雨地揮拍博弈,通過這種代入式的親情交流,老人家心甘情愿地把栽種藍莓的“秘訣”傾囊相授告訴了年輕人。這位年輕人汲取了老人家的多年經驗,一下子蓋了7個藍莓大棚,收入不菲,成為遠近聞名的“藍莓先生”,并帶領其他村民走上了致富路,被當地傳為佳話。
二、采寫社會新聞,要有“工匠精神”
隨著媒體業(yè)的急速拓展,媒體人的業(yè)務能力和水平都在加速度地提升。無論在采寫能力上,還是創(chuàng)新能力上都有著自己獨特而真準的“工匠精神“。
1.采寫時,要穩(wěn)精準
社會新聞關系到人們的生產生活,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引導具有前瞻性,而這種前瞻性在媒體人身上,就要體現(xiàn)出穩(wěn)精準。在一期采寫報道《村民共產黨員科技接地頭》中,記者將一位特殊科技農民為村民送科技下鄉(xiāng)還原成與村民一起走在田間地頭,不但手把手將技術教給村民,而且還印了很多科技手冊。即使他不在時,村民也可以通過手冊,弄清農作物如何生長,為村民省了很多的錢,給農家?guī)砹诵б?。記者采寫時以“工匠精神”,行走在田間地頭,用自己所看、所聞、所體驗,完成了穩(wěn)精準的報道,成就一篇“土”味十足的報道。
2.采寫時,要有執(zhí)著精神
無論做任何事,都要有毅力和執(zhí)著精神。這種精神也是一個媒體人的“工匠精神”。媒體人在采寫社會新聞時,一定要懷有為民為社會為人類服務的奉獻精神。社會包羅萬象,民生要義、民族精神,都需要社會新聞體現(xiàn)和詮釋。這需要媒體人在采寫社會新聞時,要具有一定的采寫技巧和能力,而執(zhí)著精神更是媒體人必備的。記者在采寫《一個都不能少》時,了解到因為校車問題,家長和校車公司之間產生了矛盾,孩子不能上學。同學們都能上學,自己不能上學,孩子在村頭站著流淚,看著讓人感到心酸。于是記者在與家長、校車公司、教育局多方聯(lián)系溝通中,把問題如實上報,闡述事實真相,多方斡旋,希望給予解決。嚴冬時節(jié),不能讓孩子的心更加雪上加霜。天寒地凍,記者往返于村子和教育局之間,經過調解,結果喜人,孩子都上了校車,正常上學了。38個孩子,一個都沒少。
三、采寫社會新聞,要有新視角
傳統(tǒng)媒體下的新聞,必將淡出歷史舞臺。采寫社會新聞,記者必須具有新的視角,把握社會新聞時效性和社會性。
1.采寫時,要有多樣性
社會新聞映射社會各個角落。在采寫時,不要拘泥一定的格式,要多角度、多方式進行采寫報道。記者在對一個村的農業(yè)發(fā)展項目采訪時,由于環(huán)境所限,攝像記者對大棚里的蔬菜畫面不能拍攝,記者就用自己的手機拍下蔬菜大棚內的畫面,以及蔬菜的特寫、村民收割、蔬菜包裝和大棚主的采訪畫面。在回來編輯時,有大棚外的場景,菜農的生產畫面,再加上拍的照片,這樣一組動靜結合的畫面,生動、活潑接地氣,再加上親切的解說詞,成就了一篇完美的社會新聞報道。
2.采寫時,要有特色
在采訪時,為了突出社會新聞的特點,一定要抓住社會新聞的特色。社會新聞的特色就是采寫一條新聞特色,就是要突出地域風俗特色。東北有很多地方特色,比如滿漢發(fā)展的歷史傳承,那么,在報道這樣的社會新聞時,一定要本著地方民族特色來報道。記者在采寫《走進滿族——黃旗堡》時,突出了社會新聞的優(yōu)勢,將滿族風俗特色按照歷史發(fā)展傳承進行了報道。滿族具有自己的節(jié)日。在節(jié)日時,他們都要殺豬祭祀。在滿族吃食上,有滿族八大碗。在滿族服飾上,有滿族旗袍。在采寫時,記者注意采訪對象的特點,觀眾欣賞節(jié)目的同時了解了少數民族習俗、衣著特色及生活特點,如此知識與趣味性相結合的節(jié)目,深受觀眾喜愛。
總之,在媒體業(yè)疾速發(fā)展的今天,記者要采寫好社會新聞,使社會新聞出彩,真正起到服務民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作用。
(作者單位:沈陽市遼中區(qū)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