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琳
批判性閱讀指的是有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參與的閱讀。批判性思維在學界并沒有統(tǒng)一的定義,但是學者們都認可這是一種基于邏輯和事實證據(jù),對已有的觀點進行深入反思與質疑,通過分析與探究綜合考慮,得出更加全面、合理的觀點或看法的思維過程。批判性思維鼓勵人們質疑,但并不是簡單的懷疑、否定或者完全顛覆,而是在質疑之后按照批判性思維的邏輯架構進行有序的分析、建構,其思維過程是通過不斷自我反思、自我監(jiān)控達到更高思維水平的過程。
目前,有效培養(yǎng)、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已成為亟待教育工作者關注和解決的重要任務?!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課程目標”中明確規(guī)定:“運用批判性思維審視語言文字作品,探究和發(fā)現(xiàn)語言現(xiàn)象和文學現(xiàn)象,形成自己對語言和文學的認識?!迸行运季S既是閱讀過程所要使用的思維工具,又是閱讀所培養(yǎng)的思維品質。
語文教學中的批判性閱讀研究,往往關注的是整個語文教育,并沒有聚焦傳統(tǒng)文化教育。批判性思維視野下高中傳統(tǒng)文化教學還處在剛剛起步的階段,如何在傳統(tǒng)文化中有序、有效地開展批判性閱讀,需要進一步研究其教學模式。
一、基本模式:質疑式教學模式
批判性閱讀的基礎模式是基于問題的質疑式教學模式。古人在總結學習方法時說“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可見質疑的重要性。質疑來源于獨立思考,提出質疑需要勇氣。這就需要教師的鼓勵,需要教師營造平等對話的課堂氛圍。教師面對學生的提問時,不僅要解決問題,更要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換言之,要實現(xiàn)以“問題解決”為視角的學習到以“學會學習”為視角的學習。從“學會學習”的意義上來說,解決問題的結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被激發(fā),概括分析綜合能力被鍛煉,思維得到發(fā)展,而“發(fā)現(xiàn)問題一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終身學習和發(fā)展的基本能力。
質疑式教學模式的起點就是提出問題。筆者以自己執(zhí)教《六國論》為例來闡釋這一模式。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初步閱讀文本,提出自己的問題。教師收集學生的問題,選取有代表性的投影展示:
1.如果不賂秦,就可以避免被滅國嗎?
2.賂秦真的是破滅的主要原因嗎?
3.蘇洵只是說明了自己的觀點,而事實真相究竟如何呢?
4.是“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嗎?應該差不多啊。
5.蘇洵認為趙國因李牧被殺而亡,這與本段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有何聯(lián)系?
6.文章最后兩段的用意是什么?
學生對這六個問題進行分析,指出問題1、2、3指向的是文章的論點,問題4指向的是論據(jù),問題5指向的是論證過程,問題6指向的是蘇洵的寫作意圖。聚焦質疑為論點是否合理?論據(jù)是否真實?論證過程是否合乎邏輯?蘇洵寫這篇文章的意圖是什么?帶著這四個問題,學生深入閱讀《六國論》,分析其論證結構;查找相關歷史資料,了解六國的政治地理形勢及滅亡的史實,來考察論據(jù)的說服力。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有些問題是學生自己能夠解決的,有些問題是學生查不到的,教師應該及時提供幫助。蘇洵在文中提到韓趙魏三國賂秦以城池、土地,其相關資料查找起來比較困難,筆者為此查閱了相關論文,輯要相關史料發(fā)給學生閱讀。學生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后,在課堂上進行討論交流。在不斷的交流碰撞中,確認“賂秦”只是六國滅亡的一個次要原因,把眾多次要原因中的一點當作最重要的理由擺出來,有以偏概全之嫌。而論據(jù)也不符合歷史真實。分析至此,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六國論》對六國滅亡原因的分析論證不合事實之“真”、邏輯之“理”,在立論、論據(jù)與論證上有偏頗之處,卻合乎作者的主觀之“情”。蘇洵指出六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是“賂秦”,不是要為六國滅亡的原因尋找一個歷史結論,而是為了諷諫北宋王朝吸取歷史教訓,拋棄投降主義的外交政策,奮起抵抗外侮。這也是中國政論文的特點之一。
筆者對質疑式教學模式設計流程加以概括,詳見圖1。
質疑式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比較靈活方便,可以就整篇文章展開批判性思考,也可以對文中基本的詞義理解、觀點思考、人物評價進行批判性閱讀。
二、發(fā)展模式:辯論式教學模式
辯論式教學模式是在質疑式教學模式上發(fā)展而來的,其呈現(xiàn)形式有很大的變化,在操作上也更為復雜。
辯論式教學與辯論賽有相似之處,但絕對不等同于辯論賽。辯論式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針對學習中的問題,選定辯題,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形成正方和反方,采用辯論的形式,各抒己見、辯駁問難,在論證己方論點并力求駁倒對方論點的過程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其側重點不在于辯論的技巧,而在于對文本的理解和闡釋。正如王漫老師所說:“閱讀課堂上的辯論,也有規(guī)則和要求,但目的是促進學生與文本積極對話、建構意義?!币虼?,在辯題的確定上要選擇有助于解決學習的重點和難點的問題,使整堂課的教與學能夠圍繞此辯題展開。課堂辯論的形式和規(guī)則沒有必要嚴格采用辯論賽的形式,可以根據(jù)教學需要靈活處理。
筆者在《紅樓夢》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采用辯論式的教學模式,設計了辯題——“釵黛之辯”。這個問題是“紅學”的第一大公案,涉及對小說主要人物和主題的認識。根據(jù)學生的選擇傾向將學生分為寶釵組和黛玉組。兩個小組的同學在課下進一步細讀文本,閱讀相關的文章,依據(jù)閱讀所得對人物進行分析整合,在此基礎上畫出思維導圖。課堂教學分為學生辯論和教師總結兩個大環(huán)節(jié)。在學生辯論環(huán)節(jié),首先是陳詞:各小組把自己的思維導圖張貼在黑板上,并派出一到兩名同學根據(jù)思維導圖來“夸贊”自己支持的對象。思維導圖是概括性的文字,學生在發(fā)言中必須結合小說的細節(jié)來印證。接著是自由辯論:雙方就人物的特點提出質疑,進行交鋒。之后兩個小組分別對自己的觀點作出小結,學生辯論環(huán)節(jié)結束。教師對學生在辯論環(huán)節(jié)中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針對學生對釵黛人物形象認識的不足之處加以引領提升,補充圓形人物理論,分析釵黛的精神特質,指出寶釵也有忘情的時候,黛玉也有守禮的一面。但最終,寶釵守禮,活成了別人眼中的自己,成為滿足封建禮教要求(德言工容)的女性典范;黛玉任情,活成了詩中的自己,自己也成為一首詩。寶釵之所以成為寶釵,是因為當時的社會褒揚這樣的人;黛玉之所以成為黛玉,是因為她希望自己成為這樣的人。無論是奉行倫理人格的薛寶釵,還是追求自主人格的林黛玉,最終都沒有能夠避免悲劇的結局:前者用漫長的寂寞來踐行禮教的規(guī)范,后者以青春的生命去殉了自己純真的愛情。接下來,教師引領學生總結閱讀方法,再次推薦助讀文章。最后布置作業(yè),再次認識人物形象,撰寫成文,后期交流分享。
筆者對辯論式教學模式設計流程進行提煉,詳見圖2。
辯論式教學模式的重點在于課堂辯論,在辯論的過程中,學生無論是立論還是辯論都要言之有據(jù)、條分縷析、邏輯嚴密、論證合理。但是要確保課堂辯論的效果,與質疑式教學模式一樣,必須重視課前的分組與準備工作。
三、發(fā)展模式:專題式教學模式
專題式教學模式相比于辯論式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要求更高,教師的指導只在關鍵節(jié)點發(fā)揮作用,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更為突出。師生對話的主體地位已經(jīng)讓步于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及生生對話。閱讀前期的個性化思考體現(xiàn)了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個性化閱讀帶來了質疑的個性化,教師引導學生對質疑進行綜合分類,形成專題研究。專題本身是一個整體,專題中的問題卻相對獨立。對問題的探究過程基本上在課下完成,學生獨立研讀文本,查找資料,進行分析論證,教師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疑惑進行指導;在此基礎上,小組成員就自己的探究所得進行討論交流,在分析論證的過程中進一步去偽存真,在梳理整合的過程中形成小組的統(tǒng)一認識,然后制作成PPT形式的資料。課下探究完成后,課堂上用專門的時間來進行展示,小組展示后,其他同學可以提出質疑,小組進行答辯。展示課結束后,再次進行反思,以小組為單位將反思后的結果撰寫成文,固化思考。
以《論語》中的思辨專題“我為孔子翻案”為例,我們來看看專題教學模式的實踐。學生在學習《論語》的過程中,對部分語錄的理解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我們對學生有疑問的句子進行整理,篩選出比較有代表性的六句:(1)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2)其愚不可及也;(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4)父為子隱、子為父隱;(5)朽木不可雕也;(6)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全班分成六個小組,每個小組確定一名組長,在組長的帶領下,各小組進行課下探究、小組匯報(課堂展示)、現(xiàn)場答辯,再次反思自己的觀點,最后寫出研究小論文。研究“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小組梳理了兩種斷句情況——“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并作了分析論證,最后寫道:“不得不提,我們平時看到的《論語》通解上的斷句往往是第一種,其實每回讀的時候我自己也半信半疑。但是經(jīng)過查找資料,重新審視,我們認為還是第一個解釋更有說服力。我們也不再理解得那樣狹隘,而是以更廣闊的視角看待這個問題。這次的研究不僅讓我們獲得了知識,而且培養(yǎng)了我們更加多維而辯證的視角,鍛煉了我們的批判性思維。”
對專題式教學模式進行提煉,可以總結出如下的設計流程,詳見圖3。
綜觀上述三種教學模式可以發(fā)現(xiàn),教師在傳統(tǒng)文化教學中遵循語言規(guī)律和思維規(guī)律,結合文本本身特點,觀照學生閱讀疑問,恰當?shù)剡\用批判性思維視野下高中傳統(tǒng)文化教學模式,既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nèi)容,對其作出自己的評價,進一步傳承傳統(tǒng)文化,也要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fā)展,培養(yǎng)其良好的思維品質。在不斷地批判性閱讀與寫作過程中,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與傳承會越來越深入,批判性思維品質也會得到不斷提升。